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资讯中心 旅游

“一红一绿”奏响乡村振兴曲

2022年02月24日 20:17

北京冬奥会的举行,让今年的春节变得与以往不同。看比赛,去滑雪,抢“冰墩墩”……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拉近与冬奥会的距离。而对于天津市静海区杨成庄乡宫家屯村的村民来说,他们不仅用自己的方式助力了冬奥会,还把自己的身影刻印在北京冬奥会的记忆里——由静海区团泊洼芦苇艺术馆创作的《喜迎北京冬奥会》大幅芦苇画,作为专门为北京冬奥会创作的艺术品,被2022冬奥纪念馆收藏。

“这是我们国家第一次举办冬奥会,北京也是全世界第一个‘双奥’城市,这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无比自豪。创作这幅芦苇画,也是我们农民为国家送出的一份祝福。”静海区宫家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振勇说道。

芦苇画助力奥运,为宫家屯村赋予了独具特色的辨识度。在宫家屯村,正在发展的绿色产业加上村里丰富的红色资源,依靠“一红一绿”谋求乡村振兴的思路已经划定。在寻求特色发展道路上,各个村遇到的难题大同小异,宫家屯村是如何迈过这些“褃节儿”的?这个村的经验,值得借鉴。

“新乡贤”激活一池春水

2021年9月,天津市公布将打造1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宫家屯村成功入选。对于村“两委”来说,这是肯定,也是压力。“什么是‘示范’,就是榜样,是表率。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发展好,还要有‘特色’。”李振勇对记者说。

宫家屯村不大,村民有1100多人,现有的3100亩农业用地中以盐碱地占多,土质优良的耕地相对较少,发展农业的条件不突出。曾经有的几家工厂,在2000年前后由于没能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而相继倒闭。不过,得益于村子紧邻大学城、健康产业园和静海开发区的地理优势,村民实现了再就业,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这些年,虽然村民越来越富裕了,但是我们知道要实现再发展,宫家屯还缺少有力的产业支撑,我们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李振勇热情地拉住身旁的老者对记者说,“说到这儿,就必须介绍一下徐庆星老师。没有他,‘一红一绿’的发展思路便无从谈起。”

宫家屯建村已有600年的历史,虽然经济基础不强,红色底蕴却非常深厚,有着崇尚英雄的优良传统。整个静海区有两座烈士陵园,除了区里出资建设的一座,另一座就在宫家屯村。陵园里长眠着革命战争年代面对敌人的铡刀视死如归英勇就义的张宝林等6位先烈,其中有三位是宫家屯村人。几十年来,村里的党员干部逢年过节都会到陵园缅怀、祭奠。

徐庆星是早年从宫家屯走出去的大学生,从小受父辈熏陶,对村子的红色历史充满自豪,对故土有着深深的眷恋。多年来,他一直关注着村子的发展,2018年从天津商业大学退休之后,回到农村老家,报名成为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首批志愿者之一,凭借自己的学识、阅历和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

跟随他一起回到宫家屯的,还有徐庆星多年来收藏的两千余册书籍和期刊。他把父辈留下的几间平房改建成了“文化大院”,每天在这里读书学习,村民们也经常来这里充电“打卡”,在徐庆星的带动下,宫家屯村的学习氛围日渐浓厚,而徐庆星也因此被村民亲切地称为“徐老师”。

“徐老师回到村里,就找我说,一定要把咱们村的红色资源进一步挖掘、放大。”李振勇说道。“红色基因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魂,打造精神热土,是新时代培树理想信仰的前提,不能等、也等不起。”徐庆星的建议得到了村“两委”的高度重视,同时得到了上级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很快,烈士纪念馆建设启动,徐庆星把自己收藏的红色资料都捐了出来。随后,村民们也纷纷捐出自己的传家宝。随着400多件陈列实物、50多块大型展牌布展完毕,宫家屯烈士纪念馆与烈士陵园融为一体,成为静海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特有的红色底蕴是宫家屯村的资源优势,要让村民们心中割舍不掉的创业史、老物件、老照片、老故事成为红色文化教育的‘活’教材,需要有一个自己的‘村史馆’,将‘村史’融入‘党史’,让全体村民知过去、懂现在、信未来。”2019年村“两委”提出建设“村史馆”的设想,得到宫家屯村党员、村民代表、村文明实践站志愿者的积极响应。从选址规划、房屋改造到实物收集、展品布置,仅用两个月时间,承载几代村民记忆的“村史馆”顺利建成,作为一个历史的缩影,重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宫家屯村奋斗和变迁的点点滴滴。

“徐老师在宫家屯村没有任何职务,只是凭着满腹学识和一腔热情,反哺桑梓,正是‘新乡贤’的代表。”派驻该村推动示范村建设的第一书记姚育贵对记者说,“徐老师就像池塘里的一尾‘鲶鱼’,激活了一池春水,让村里能人也动了起来。”

打破村民“小富即安”的观念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尤其是行驶在乡村振兴的快车道上,村“两委”班子作为一个村发展方向的规划者和执行者,他们的眼界、思路、执行力,都对乡村的建设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采访中,宫家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振勇的一句话让记者记忆颇深:“乡村振兴,精神不振兴不行。想要口袋鼓起来,先得脑筋转过来!”

虽然宫家屯村发展农业的基础并不突出,但是这并没有妨碍勤劳的宫家屯村人发展种植、养殖业的热情。这里运用传统技术种植褐灵菇及瓜果、蔬菜由来已久。村里最早发展设施农业的种植大户闫居蕴,就有6个蔬菜大棚。除了紫色罗马生菜、紫晶菜、紫色叶田菜、红丰生菜等特色蔬菜,还有褐灵菇,每年过节前,这些特色蔬菜以礼品菜的形式销售,常常是不到一周时间就能销售一空。养殖专业户赵连东、张连强兄弟注册的“团泊洼笨鸡蛋”,同样远近闻名。

“我们村从事种植、养殖的农户收入不错,在周边开发区打工的村民,每个月赚四五千元也不是难事。大多数村民对现在生活的状态还是比较满意的。”李振勇告诉记者,但也正是村民相对较好的经济基础,宫家屯村面临着另一个问题:怎么打破村民“小富即安”的观念,谋求更大的发展。

绿色是乡村的底色,发展绿色产业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大引擎。村“两委”班子深知,村民个人的富裕不代表村集体的富裕,只有因地制宜,不断求索,在“一村一品”的特色发展思路下,培育有市场、有效益、有潜力、靠得住的发展项目,才能让宫家屯村真正地“支棱”起来,进而带领村民共同富裕。

几经研究,村“两委”班子拿出方案:从村民手中流转160亩土质优良的耕地,规划建设设施农业项目,搭建70个现代化温室大棚,开展反季节蔬菜和高端水果等农产品的种植。规划有了,按程序在村民中公开方案时却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政府对于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创建,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经过班子商议,想把这笔钱主要投入到设施农业的建设上来。”李振勇告诉记者,“但是有一些村民就说了,费那个劲儿干吗?直接发到我们手里不好吗?还有的村民担忧,建这么高规格的大棚,一个就得投入十几万元。政府支援的资金不够了,还得贷款,到时候这账由谁背?钱由谁还?”

村民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李振勇就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挨家挨户讲思路,答疑问。“现在给大家做思想工作比过去容易了许多,曾经‘一门一户’的思想没那么重了。站在全村的角度讲发展、讲未来,村民真的能听进去。再加上村里大事小情都要通过‘四议两公开’,什么事儿都放到台面上来,摆分明、讲清楚,做到账目公开。村民的顾虑消除了,项目自然顺利落地。”李振勇欣慰地说,“能够扭转村民的思想,赢得大家的信任,还离不开咱们驻村第一书记姚书记所做的大量工作。有他的‘监督’在,村民对我们的决策更放心了。”

如今,一期工程的20座大棚已经基本建成,李振勇拍着厚实的钢架龙骨信心十足地对记者说:“这可不是普通的暖棚,我们的温室大棚挑高都在4.8米,不仅种植的作物升级到经济价值高的蔬果,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发展乡村采摘等农旅项目。”

产业连点成线人人参与受益

设施农业、农旅结合的发展道路许多乡村都在做,宫家屯村绿色产业的特色在哪儿?还能发展什么?这些问题不仅李振勇和村“两委”领导班子在思考,他们也在不断调动全村人的积极性集思广益。2021年初,在一次村“两委”的扩大会上,宫家屯村再次发展的议题得到了参会者的踊跃支持。村文明实践站的志愿者代表提出了一个特别有新意的想法: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野生芦苇资源引进手工芦苇画制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身处团泊洼的宫家屯,村里人对芦苇编织情有独钟。早些年,村民都会用芦苇编凉席、帘子、锅盖、蝈蝈笼子,作画不是个难事儿。“芦苇画是个好项目,真正的技术还没有人全懂。为了找到这把‘金钥匙’,村里处处投亲靠友,利用多种途径求学问技。”李振勇告诉记者,“后来我们带队去河北省白洋淀考察了几次,确实可行,可以做大做精,做成产业链。”2021年4月,村“两委”委员解学刚作为主力带队去白洋淀学习,他们也成了宫家屯村的第一批芦苇画创作者。“团泊洼芦苇资源丰沛,制作芦苇画可以就地取材,大大地减少成本投入,绿色环保产业就地开发的优势得到明显显现。”如今,作为芦苇艺术馆的负责人,解学刚对这个项目的未来信心满满,“随着芦苇画制作工艺的日臻成熟和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计划将材料采集、加工等各个环节细化分解到每家每户,形成管理规范的产业链,争取人人参与、人人共享、人人受益。”

有许多村庄在发展中,往往是看哪个行业火,就往哪个行业钻。表面上看发展的方向不少,实际却没什么内在的联系,项目之间也难以互相助力,有时候因为精力不足,常常会捡起这个、丢了那个。“红色教育基地”“设施农业”“芦苇画艺术馆”这几个看起来互不相关的产业,并不是随意为之。“对我们村来说,‘红色教育基地’是招牌、是名片,建大棚搞采摘、创作芦苇画,就是我们留住游客的手段。”李振勇对记者说。

芦苇画项目投入少,见效快。从去年6月艺术馆建成开始,到现在村里已经培养出一批芦苇画高手,售出上千件作品。最近解学刚又和同事们一起带着芦苇画走进杨成庄乡的小学里,开展实践课程,请同学们亲手制作,感受艺术的魅力。“从孩子们兴奋的目光里,我们看到了芦苇画的又一个发展方向。来到艺术馆的客人不仅可以买到精美的芦苇画纪念品,还可以静下心来体验制作的过程。这不也是留住游客的一个手段吗?”说话间,解学刚的脸上充满了笑意。

“没错。规划芦苇艺术馆的时候,我们有意将它和村史馆、村民书屋等建设在一起,连点成线,正在建设的温室大棚距这片‘文化中心’步行也就十来分钟。有‘一红一绿’这套‘组合拳’,我相信一定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在此流连忘返。”李振勇充满信心地说。

文章来源:http://news.72177.com/2022/0224/457629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