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生活
有刚有柔,克你奥密克戎
2022年01月18日 09:31在两年疫情防控中,天津表现可圈可点。这次是内地首次遭遇奥密克戎规模战,不同于以往,病毒已传播三代,源头难以追溯。能否又好又快地控制住疫情,这需要全市上下1400万天津人民用行动来回答。
怎么看天津这次抗疫
这是一场规模遭遇战,奥密克戎在全球攻城略地,欧美一些国家已经“躺平”,在国内则首次规模化出现,对其传播特点、规律,需要边防控边观察。
这是一场不容有失又不能久拖之战,因为天津是一座超大城市,1400万人民等着过一个祥和平安的春节;因为旁边还有一个人口更多的城市,我们的首都;因为还有不到一个月北京冬奥会就要开幕。
这是一场为了人民又必须依靠人民的全民之战。
2021年12月13日,首例奥密克戎变异毒株进入内地,被天津捕捉。可以称赞天津防控人员的火眼金睛,但相信很多人由此产生预感:奥密克戎迟早要来,除非闭关自守,隔绝于世界。
不到1个月,该来的还是来了。
有网友表示,病毒这是挑错了地方,因为这次它遇到的对手是1400万要给它“拿拿龙”的天津人。
在互联网构建的信息图景下,一场硬仗的胜败不仅关系着一城人民的身心健康,关系着一座城市的生产生活能否正常运转,而且考验着一座城市的管理能力和全城居民的文明素质,影响公众对政府治理的评价和信任。
8个字可以描绘这场疫情:突如其来 ,严峻复杂。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把天津应对策略概括为“早、严、准、全”——反应早,措施严,精准划定不同管控等级区域,同时进行全面筛查。
对天津当前的疫情防控,笔者印象更深的是两对矛盾的统一:政策是硬和软,天津人是松和紧。
政策的硬核表现在决策快速果断、科学高效,用最快的速度遏制疫情外溢扩散;软则表现在保障百姓生活物资、保障顺畅就医、解决实际困难,面对群众呼声等诸多方面实施灵活柔性管理,体现出温暖的人文关怀。
天津人的松是指幽默乐观、沉着冷静、坚韧不拔城市性格。嘛奥密克戎,来了就死磕、必须拿下,把抗疫演绎成曲艺;紧则表现在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行动起来都是全力以赴,认真、毫不含糊。
顺着时间线,我们回顾这一周多天津全城上下抗疫表现。
没有最快,只有更快
1月8日凌晨 天津市疾控中心接到津南医院两个核酸检测初筛阳性报告。
1月8日早上6时32分,经复核为阳性。随后疾控部门展开流行病学调查、涉疫人员排查管控、环境样本采集。临近中午通过官方媒体公布消息,整个城市立即把弦崩了起来。
1月8日24时 不到18小时,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本市新增2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全基因组测序。
同日,接到报告后,天津市领导第一时间深入津南区检查指导疫情防控工作。表示既要确保打好狭路相逢的遭遇战,又要组织梯次力量、加强后续保障,打好攻坚克难的持久战,坚决遏制疫情扩散蔓延、风险外溢,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同日,宣布疫情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范围,在津南和相邻重点地区进行大规模核酸检测。
当晚,公布确诊病例活动轨迹。
1月9日凌晨1时许,天津市领导主持召开市防控领导小组和指挥部会议,通报市疫情情况,深入分析研判全市疫情形势,研究部署疫情防控工作。
针对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势,市委、市政府和市防控指挥部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全员核酸筛查。
1月8日至9日 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接连就全面加强离津管理发布通告,非必要不离津,确需离津的,自1月9日24时起,须持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绿码。严格进京通道管控,严格重点涉疫人员排查,严格离校师生管控。
1月9日、10日 完成津城全员一轮大筛。
1月12日 完成津城全员二轮大筛。
1月15日 完成津城全员三轮大筛,重点区域完成五轮以上核酸检测筛查。
抗疫如战役,战场瞬息万变,战术必须及时调整跟上疫情变化。
笔者注意到,在1月8日晚,根据确诊病例数量、活动轨迹,先是要求准备在津南等区做大规模核酸检测筛查。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本市新增2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全基因组测序。经分析比对,并经中国疾控中心确认,2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均属于VOC/Omicron变异株(BA.1进化分支),属于同一传播链,与天津市已发现的境外输入病例奥密克戎变异株序列均不能确认为同一传播链。
这是奥密克戎第一次在内地规模化出现,依据国外实例和文献报道了解到奥密克戎呈现出传播速度快、隐蔽性强、穿透力强等特点,决定了防控措施必须及时调整。
整个防控措施必须更快、范围更大,要与病毒赛跑,尽早把奥密克戎围堵到更小范围内,降低外溢风险。根据病毒特点和流调研判,立即决定全市范围内大筛。
一筛之后接着全城二筛,二轮全员筛查检测结果出来后,所有新增病例均来自集中隔离点或封控管控区,由此大致可判断病毒已被围堵,疫情在可控范围之内。
但考虑到病例活动轨迹和病毒的强隐蔽性,不能因小漏洞造成大麻烦,必须巩固、扩大现有战果。
1月14日晚,天津市再次召开防控工作会议,会议强调,津南疫情防控工作决定着全市防控大局,保津南就是保全市,津南胜则全市胜。天津市委、市政府决定,从14日零时起成立市防控指挥部津南分指挥部,统筹各类人员物资,切实提升疫情处置效率,全力以赴打好打赢社会面“清零”攻坚战。
1月14日,市委组织部以最快速度从57个市级机关中抽调1000名党员干部组成突击队,与津南区原有抗疫力量,一起筑牢守护人民群众安全健康的钢铁防线。
1月15日 一大早,第三轮全员大筛启动,很快完成。
全员核酸检测一次比一次高效、一次比一次细致、一次次温暖。
这为尽早实现包括津南区在内的全市社会面“清零”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民生为念,柔性管理彰显城市温度
手中有粮,心才不慌。
出现疫情后,因为存在担心,部分市民在8日、9日抢购囤积生活物资。
1月8日,天津市启动应急机制,市商务局积极推动批发市场、超市、菜市场积极拓展货源,加大进货规模,加大库存备货,保持批发市场、超市蔬菜库存量由供应全市2天水平提高至3-4天,米面油存量由20天水平提高至30天。持续加强华润等4家连锁超市、韩家墅等19家重点批发市场与全市128家蔬菜应急保供基地、30家猪肉应急保供基地、45家鸡蛋应急保供基地和周边省市货源地对接,保障全市重要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充足稳定,保障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的物资供应,保障各大封闭管理校园的物资供应。
每日对全市批发市场、超市、菜市场等240余家生活必需品企业销量、价格和库存等情况进行监测,及时研判、调度市场货源供应,保障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不脱销、不断档。
9日上午超市蔬菜断货下午就补齐,看到市场上物资供应很充分,市民开始停止抢购行为,1月10日,天津市场就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防控疫情是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不能因为防控影响群众就医。
群众,特别是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的群众,关心也很担心疫情期间的就医问题。
天津市在新闻发布会上,对病情稳定的慢性疾病患者、常见病多发病患者、急危重症患者、受诊疗设备限制的患者、孕产妇和新生儿就医以及患者用药问题都做了说明,做出特别安排,保障就医途径通畅。
此外,积极推进“互联网+诊疗服务”, 推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云平台运转应用,通过线上便民门诊向居民,提供常见病、慢性病的医疗咨询、药事咨询或诊疗服务,利用“云服务”“云药房”等服务,向有需求的居民提供送药上门、慢性病长期处方、药品配送到家服务。
在津南区,医院采取“120”上门接临产孕妇的方式,孕妇入院前,妇产科医护人员提前穿上防护服、做好防护措施;孕妇生产后住在医院“缓冲区”,按照防护要求,与其他病人隔离。“缓冲区”内医疗条件齐备,有专门的护士进行护理。
津南医院也负责封控区、管控区居民的急性疾病、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急性创伤等危急重症的医疗救治工作。为了满足辖区群众的就医需求,医院通过改造病区、设置24小时专项就诊预约电话等方式,畅通医疗救治“绿色通道”。
医院还与各封控区、管控区的街镇联系,设置临时医疗点,备好急救药品和设备,安排具备救治工作经验的医务人员24小时值守,做好现场群众和工作人员应急医疗服务工作。
1月9日,该院对10名透析患者、3名待产妇及其他患者进行了紧急救治,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人们正常生活节奏,群众对防控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不完善细节吐槽也是人之常情。
针对全员一筛中群众反映个人信息输入慢、排队等候时间长、个人安全距离不够的问题,天津市有关部门马上组织攻关力量进行改进优化。
1月11日中午,天津市大数据管理中心副高级工程师卢静接到一个紧急任务:为“二筛”搭建新的核酸检测信息化系统。要求一是“百姓操作少,有序不断档”,二是24小时内必须完成。
新系统为了增强安全性,涉及一系列的硬件资源调配、软硬件环境配置、基础平台初始化等流程,正常情况下没有10天完不成。
接到任务后,一个三四十人的攻关团队立刻组建起来,马不停蹄通宵作战,新系统的搭建快速推进,技术团队反复进行功能测试和压力测试。
12日,“二筛”新系统准时上线。
录入个人信息由“你扫我”变成“我扫你”,市民无须再提前登记个人信息,只需拿着身份证,让采样人员用手机App扫一扫,核对确认后就能顺利完成登记。操作方法简单明白,上手快,省去了现场引导操作的环节,节省了大家排队的时间。
优化排队采样程序,增加检测点,部分采样点进社区,按楼栋、楼门有序叫号采样,工作人员多跑腿,让群众少等待。
二筛过程比一筛有明显提升优化,市民更短时间完成核酸检测,纷纷在朋友圈晒完成时间,对二筛点赞声一片。
三筛更上一层楼,除志愿者挨家敲门外,笔者所在的小区还提前一小时,让有工作和其他需要的居民先检测,然后再按楼门秩序检测,又比二筛多了一条检测通道,基本上实现到了就采,不用等待。
此外,取消机动车限行、方便临时停车等灵活措施,疫情防控不一刀切,不僵化,展现柔性的人文关怀。
1400万天津人民看在眼里,心里有秤,直接反映在邻里交流、微信朋友圈、社交媒体中,这种对政府的认可,进一步体现为上下齐心抗疫具体行动。
让外界重新认识天津这座城市
获得战争的最终胜利,必须取得人民的支持。两年来的抗疫是如此,这次天津抗疫也不例外。
中西合璧亦土亦洋是城市的外在表现,抗疫让外界重新认识了天津的内在品质。
在一些人看来,天津城宜居,天津人安逸、小富即安、好吃能说(卫嘴子)。但别忘了,近现代天津是中国一流的工商业城市,曾经创造过一百个全国第一,如今拥有一流的开发开放政策,拥有一流的教育医疗资源。
天津人在这次奥密克戎阻击战中,不但将乐观幽默的城市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还将做事认真、识大局、愿奉献、有水准、能齐心的另一面展现给全国人民,有人把天津人总结为,市井在皮、刚气在骨、静气在心。
在这,仅举一位我们熟悉的公众人物和几位不熟知的普通人来说说咱天津人。
公众人物不得不提天津疾控中心副主任张颖,这位在抗疫中广为人知的专业干部。
2020年春节过后,天津市宝坻区百货大楼内先后确诊了多例新冠肺炎病例,形成了由公共场所蔓延到家庭内部的多起聚集性疫情,引发了社会关注。在发布会上,张颖对这起疫情病毒溯源做了一场“教科书式的讲解”,整个过程中对病毒的“传播链条”抽丝剥茧,清晰呈现。她也因此被网友称为“天津福尔摩斯”,可谓一战成名。
2020年以来,张颖的身影多次出现在支援各地抗疫的行动中。
这次疫情,张颖在出席新闻发布会和接受央视采访时,其严密的逻辑思维、专业的疫情分析和优秀的脱稿表达能力得到网友交口称赞,很多外地网友甚至羡慕天津有这样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从而更加认同天津的疫情防控水准。
公众关注张颖的专业表现,也心疼这天津闺女的身体健康。新闻发布会上通红的脸颊,不经意间流露的疲惫,都让人关切。有记者表示,了解到她在沙发上多坐一会儿也可能睡着,都不忍心采访打扰她。
与荧屏上看到公众人物不同,其实在这七八天里,人们感受到更多的还是自己身边那些经常接触的普通人物,核酸检测医务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和社区普通百姓。
从身边普通人身上,更直接感受到全城上下那股不可阻挡的力量。
笔者所在的社区是老旧小区,准物业。平时物业人员拿着不多的薪水,其中一位光头大哥经常看到,不知姓名,似乎没什么与众不同。
记得第一次大筛,天不亮,物业光头大哥就跟着社区工作人员在学校操场布置检测现场,跟着维护队伍秩序,中午又拿着喇叭催促没有检测的居民抓紧检测。
二筛笔者楼门排到最后,下楼时已经是夜里12点,又看到物业光头大哥在那维护检测秩序,等二筛结束,已是12点半了,他在寒冷的夜风中收拾桌椅。
还是这个小区,一位大妈,没有红马甲,却做着志愿者一样的工作。跑前跑后帮着维护秩序,推着比她还年轻的残疾人走大筛绿色通道。二筛看到她,昨日三筛现场又看到她跟着统计已完成核酸检测人员的姓名住址。
在网上还看到,一个天津小孩在大筛现场为医务人员演奏大提琴,一位小朋友与他爸爸一起参与“敲门行动”,一位被困在封控区变身志愿者的快递小哥,一位操一口流利中文做志愿者的比利时小伙,一群运送核酸采样的出租车司机,一对只有婚礼没有蜜月就携手抗疫的新婚小夫妻……
相信这样的普通小人物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许多,他们与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下沉干部以及一千多万普通市民,一起筑起一道防线、拧成一条粗绳、汇成一股力量,交上一份硬核答卷。
16日,天津公布,全市“三筛”津南检出59例阳性,其中隔离点23例,居家隔离31例,封管控区5例。东丽区检出1例初筛阳性人员,正启动新一轮全区筛查。这说明病毒不会轻易投降,战役也不会轻松取得胜利。还是要坚持底线思维,以更大的韧性,打好这场硬仗。
有人说,73年前的一月,啃下硬骨头会师金汤桥,这座城市回到了人民手里;73年后的一月,也一定能打好这场抗击疫情的新战役,护一城百姓平安。
相信天津,相信天津人民!
责任编辑:wb001
文章来源:http://news.72177.com/2022/0118/457219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