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生活
团泊种稻记——海水稻在津规模种植攻坚侧记
2022年01月06日 22:26下了飞机,陈杨朴火急火燎往回跑。
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走着走着闪出个院。院门口,同事迎上去,“已经来了好几拨了。”大风嗖嗖吹,他们赶紧钻进屋,“这大冷天,还有人来要米!”
要的什么米?
前段日子,这片位于静海区团泊镇的海水稻种植基地1500亩稻子颗粒归仓,“田间实收测产亩产756.48公斤。”
756.48公斤!什么概念?
袁隆平院士曾说:全国有十几亿亩盐碱地是不毛之地,其中将近两亿亩可以种水稻。十年之内发展耐盐碱水稻一亿亩,按照每亩300公斤收成计算,可多养活8000万人口。
算算,倘若“300”换成“756.48”,一亿亩就能多养活2亿人!
眼下,海水稻早丰收进了仓,就等白花花的大米往外出,还没可劲“吆喝”,客户来了一拨又一拨。陈杨朴是天津袁品环渤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袁品”)总经理,刚从重庆出差回来,就又有的忙了。“过了‘九九八十一难’,揪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一
“海水稻”,耐盐碱水稻俗称。盐碱地里种水稻,是世界性难题。
2012年,袁隆平开始研究耐盐碱水稻。2017年岁尾,“海水稻进行测产”与“慧眼”卫星遨游太空、首艘国产航母下水等一道,入列我国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建设“年终总结”。
“让亿亩荒滩变良田,是袁老最后的梦想。”陈杨朴说,“环渤海地区有千万亩盐碱地,天津覆盖面积大,又是直辖市,处在‘一带一路’海陆交汇点,如果在这里种好海水稻,对整个环渤海地区乃至更大范围的示范意义,不容小觑。”
陈杨朴所在的湖南袁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南袁品”)是袁隆平团队的核心力量,有技术、有种子。恰巧,天津有关部门也正为盐碱地开发想招法、找出路。
双方一拍即合。
2020年,湖南袁品与天津市环渤海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成立天津袁品,全力做好袁隆平团队耐盐碱水稻在华北及环渤海地区的品种选育和海水稻产业化的示范、推广。
“太好的地,我们还不要!”搞了大半辈子水稻,陈杨朴心里也有一个梦,“让盐碱滩飘起稻花香,我们在天津要有所作为。”
静海区团泊镇副镇长边永青,带着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宋嘉主动上门,与大港油田团泊开发公司一行人,开着车跑了半个月,几千亩地来来回回走了五遭。最终在团泊洼选中1500亩连片土地,项目从纸面落到了地头。
这块地属实有点糟──
几十年没种过水稻的旱田,地面高高低低。地不平,是稻田大忌,水浅的地方,苗不解渴,水深了,又淹苗;而且,整体地势低洼,盐碱多年沉积,盐碱程度可能比想象的更严重;旱地改水田,水利系统不健全,进水排水得想办法……
“海水稻研发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有困难我们全力配合解决!”边永青承诺。
“盐碱地不是良田,种海水稻公认的难。但种子好不好、管理行不行,这条路子,得靠我们一脚一脚趟出来!”陈杨朴掂量着,在心里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第一年亩产300公斤算及格,400公斤是丰收。先把种子撒出去,力争开创一条低成本、高产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海水稻种植管理模式。
二
创业哪有平整路?啃的就是硬骨头。
1500亩的盐碱地改水田,平整地面、铲净杂草自不在话下,最难的是解决水的问题,进水从哪来?出水排哪去?
“水田灌溉,进水与排水是两个独立的系统,‘井水不犯河水’。但这个地块,进水、出水居然都走‘八排干’这一条渠!”把管道从头到尾捋了个遍,这一发现令公司副总经理祝卫忠很是崩溃,这将导致地里的盐很难排出去,排出去了可能又倒灌回来。
怎么办?
这种情况边永青也是头一次遇到。大伙儿凑一起,绞尽脑汁想办法。重修灌溉系统,工程量大、耗时长,不现实。先把“八排干”的脏水排空,再引入独流减河新水,人为调控、一渠管进出,暂缓了用水难。
去年6月3日到5日,绿油油的秧苗被移栽到了田里,这是湖南袁品研发的袁品23号。入场之前的一次检测显示:土壤含盐量略高于3‰,酸碱度9。“这个数值还可以,秧苗成活问题不大。”祝卫忠知道数值是个变量,刚过冬、雨水少,盐碱度处于较低水平,随着气温上升,盐碱度会有所升高,但凭着多年的经验,他寻思,“再高能高哪去?”
没承想,北方6月的天气,高温响晴,盐碱度以令人无法想象的速度节节攀升。
陈杨朴急了,土壤含盐量升到了11‰,这个程度已经不适合农作物生长了。当时,水面上漂着白沫,乍一看,就像盖着一层塑料布。“秧苗扎根的关键期,再不下雨,真的要全军覆没了!”
彼时,袁隆平院士辞世不久,大家忍住悲痛,撸起袖子为“袁梦”。“我们在天津种植海水稻,袁老一直很关注,第一炮要打成哑炮,怎么对得起袁老!”陈杨朴心里揪着,带着大家卷起裤管下田清理浮沫,施撒生物肥进行排盐。大家一夜一夜守着,镇里协调水利部门把青年渠的水放进来洗盐。“如果这个坎能迈过去,我们走到环渤海哪个地方都不怕了!”
自助者天助。2021年6月25日,一场大雨从天而降。
水稻有救了!慢慢地,秧苗由黄返青,虽然仍有15%的秧苗没缓过来,但是这个成活率已经创造了奇迹。
打赢了一场保卫战,“袁品23”经受住了考验,陈杨朴心里有底了。之后再经历大雨、大风、大雪的天气,“袁品23”都没折过腰。
三
2021年11月15日,袁隆平院士骨灰正式安葬于湖南省长沙市。
经过近200天的雨打风吹、盐碱浸泡、太阳炙烤,“袁品23”也终于迎来了成熟与收获。田间实测亩产756.48公斤,超额完成既定小目标。
稻米收获了,口感怎么样?陈杨朴迫不及待地搞了个小型品尝会,请来了周边农户、经销商,大家一起尝尝鲜。“更香、更劲道!”陈杨朴又把大米拿去检测,结果显示,“无重金属残留,而且微量元素更高”。
产量高、口味好,陈杨朴的心里,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比石头落地更令人踏实的是,他们开创的耐盐碱水稻种植管理方法,可复制、可推广,老百姓一学就会。
“老百姓拿到种子,我们稍加指导,他们就能种,而且成本只相当于一般盐碱地种植的十分之一。”陈杨朴认为,在实验田里种海水稻成功的不少,但难就难在让老百姓也能种,这其中成本是道不小的门槛。
据介绍,在盐碱地搞种植,为了降低土壤盐碱含量,一般做法是挖沟、埋管,搞设施,一亩地的投入少说近万元。陈杨朴他们不这么干,“我们通过施用生物肥来改良土壤,一亩地种子、肥料加一起不超过1000元,而且我们的种子本身就是耐盐碱品种。这样一来,确保产量的同时,成本也下来了,相信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户愿意种植海水稻。”
其实,经过去年的首次试种,就已经有不少农户动了心思。有人悄悄算了笔账,以亩产400公斤计,每公斤市场价5元,一亩的毛利就是2000元,再除去成本1000元,每亩水稻将有近千元的收入。
“比种植一般大田作物合算!”团泊镇也大力支持。
天津袁品又有了更大的梦想,他们计划以天津为基地,建设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研究院,完善科研平台和研发体系,带动环渤海地区,实现耐盐碱水稻关键技术的源头供给。
“未来10年,我们计划培育出适合不同盐碱地生态种植的水稻新品种10—15个,形成全国推广面积达1亿亩的产能。”陈杨朴充满期待。(津云新闻编辑刘颖)
责任编辑:wb001
文章来源:http://news.72177.com/2022/0106/457096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