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科教之家 科教动态

​从芬兰经验探讨教育创新该如何面向未来?

2021年12月02日 08:23

11月20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承办的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以下简称“教博会”)卫星会议系列在线活动之“芬兰100(HundrED)教育创新论坛”在云端圆满举办。

“芬兰100”创始人萨库·图尔米宁,“理解生活中的每一课”(Forward the Understanding of Every Life Lesson,简称FUEL)项目创始人迪帕克·拉莫拉,“我的机器”全球基金会(The MyMachine Global Foundation)联合创始人皮特·格利蒙佩在论坛上就芬兰教育创新经验和优秀教育创新成果进行分享。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张卓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康长运博士,以及北京市中关村第四小学校长李晓琦博士共同对芬兰100教育创新经验进行解读和点评。

芬兰的基础教育举世瞩目,芬兰学生屡次在经济合作组织(OECD)发起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斩获佳绩,被誉为“全球第一的教育”。尽管芬兰拥有运行良好、组织完善、世界一流的基础教育体系,但自2000年以来,芬兰的教育工作者们还是一直不停地思考一个关乎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严肃课题:怎样才能使国民拥有适应未来社会的素质和能力?在芬兰教育改革如火如荼之际,教育创新的种子也在芬兰这片土地上不断孕育、成长、传播。2016年,芬兰非盈利机构“芬兰100”(HundrED)受政府资助,探索未来100年的教育将会是什么样子。该研究被作为2017年芬兰独立百年庆祝活动的一部分,致力于发现和传播(包括培育和资助)优秀K12教育创新项目,通过良好的教学改革来改善教育。

什么是好的教育创新项目,评估优秀教育创新成果应当遵循哪些标准,是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创研院”)在举办历届教博会的过程中,发现、遴选、培育、应用、推广优秀教育创新成果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为此,创研院将“芬兰100教育创新论坛”作为本次卫星会议系列活动中国际教育创新前沿系列论坛的第一站。

萨库·图尔米宁:不确定的世界,教育如何走向未来

在主题为《不确定的世界 教育如何走向未来》的演讲中,萨库·图尔米宁对“芬兰100”教育机构的背景、任务目标、价值取向,以及对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的判断等做了介绍。“芬兰100”是一家总部设在赫尔辛基的全球非营利教育机构,其目标是鉴别那些有影响力和可推广的教育创新成果并帮助他们传播,其价值理念是帮助每个孩子在生活中茁壮成长。他们认为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应该捆绑在学校上,而应该在于2030甚至2040年如何应对未来的各种不确定性乃至危机,比如新冠疫情、全球变暖等。因此,对于成功的定义不再是分数,不再是能否考上大学,而是孩子是否具备抗逆能力、好奇心、创造力和独立自主的能力。鉴于此,未来教育即将发生重要的变化,教育变化的速度理应跟上世界变化的速度。然而,教育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在危机发生的时候才开始。未来的教育创新需要聚焦在四个领域,包括如何提升教育实践工作者的领导力、如何让创新在教育实践层面落地、如何对创新成果进行评估以及如何从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两方面改善学习环境。

进一步我们还需关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是扩大基础教育规模的同时必须关注教育所面对的不同场景,创新应该能够在不同场景下都保持良好运作;其二是时刻保持紧迫性;其三是需要有雄心勃勃的意志;其四是合作,尤其是全球合作。教育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态系统,全球教育生态系统所面临的挑战实际上是相同的,唯有增进合作才能够有效提升教育创新成果的影响力,并促进成果的推广。这也是“芬兰100”和教博会的共同初衷。

迪帕克·拉莫拉:理解生活中的每一课

“理解生活中的每一课”项目是要通过“沉浸式学习”帮助中小学生发现身边的教育故事。迪帕克·拉莫拉表示,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在教育系统中,如果我们能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支持,让他们带着一个值得一提的故事离开学校,可以在往后的生活中不断讲述,这将成为他们人生的指引,他们的个人颂歌。该项目秉承参与式的创新教学风格和欣赏方式,让学生组成一个智慧团队,运用21世纪的电影制作、数据分析、设计和采访技巧,去采访学校里的每个工作人员,了解他们的故事,以宏伟的方式将故事记录下来,形成一个“档案”,在他们整个学校,世世代代年复一年地使用。鼓励学生和他们每天见到的榜样建立联系,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学会从他人身上的闪光点中挖掘自身的天赋技能。

皮特·格利蒙佩:以“项目学习”为基础构建“小、中、大学生”协同合作的“梦想机器”

皮特·格利蒙佩给我们分享的是“我的机器”全球基金会的创新项目,该项目主要围绕建造梦想机器展开,以“项目学习”为基础构建“小、中、大学生”协同合作的“梦想机器”。秉承的理念是,在学校里有想法很重要、很有趣,永远不要害怕分享你的想法,并要通过合作将想法付诸实践。为实现学生“梦想机器”的构建,项目运行通常包含以下步骤:第一步,向小学生提问;第二步,邀请大学生加入,围绕小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设计并把问题转化为专业化的概念;第三步,邀请中学或者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加入并帮助设计便于计算机程序化实施的具体方案。最后,依据工作方案帮助小学生逐步实现梦想设计。皮特·格利蒙佩分享了如“消灭恶魔”机器人,“滑梯式楼梯”等成果以说明项目是如何实施的。该项目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创造力、创业能力、合作能力等21世纪核心能力。

李晓琦点评:教育创新国际合作,要聚焦本土教育,要具备跨文化特征

李晓琦校长的点评聚焦在三个方面。其一,“芬兰100”的价值观与教博会的理念高度契合,包括服务于怎样的教育目标,未来的需要与当下的冲突构成怎样可行动的空间等等。“芬兰100”和教博会作为教育创新平台,通过数据和标准对教育创新成果进行评估和遴选,并让教育创新供给和需求得到很好的对接,同时在不断迭代过程中保持成长。其二,芬兰教育创新案例以跨文化、跨国的教育创新案例为基础,提供了一套快捷、规范和流程化的解决方案。这样的案例与“芬兰100”教育创新成果遴选标准高度契合,即满足教育创新成果的可影响和可推广。其三,如何参与到全球合作当中,不仅仅需要教育创新成果的跨文化应用,更需要从设计和行动阶段就开始展开国际合作,让全球各方参与到教育创新课程设计等过程中,既聚焦本土教育问题,又兼具跨文化特征。更重要的是能够让老师在跨文化交流中增加专业性,为可持续发展赋能。

张卓玉解读:创新源自于追求,追求源自于情怀

张卓玉教授围绕“芬兰100”教育创新分享内容提出了若干基本本质性问题,即创新的基础是什么?创新的前提是什么?为何部分人群充满创新的活力和智慧但许多人缺乏这种创新的能力,以及原因是什么?张卓玉教授认为创新源自于追求,追求源自于情怀。创新活力、智慧和能力的背后是对美好人生、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这种追求能够激活智慧和热情。更进一步,这种向往和追求源自于对人性的反思和社会的思考。创新表象的背后是对社会、人生的深度思考。只有创新者坚信更伟大、更美好的事物是存在的,关注社会变化、公平公正、社会不确定性等更上位、更原则性的理念和思考,他们才会有动力去追求和实现这样的美好。

康长运解读:教博会平台将积极推动中国教育创新者与世界同行

康长运副院长表示,“芬兰100”是推动芬兰教育创新的机构,从芬兰教育创新的经验分享中,我们能够获得多种启示。“芬兰100”与创研院所推动的教博会平台属于同一类事业。一方面,中国教育创新事业正与世界同行所做的工作接轨;另一方面,这也提升了广大中国教育创新实践工作者的紧迫感。“芬兰100”不仅能够推动本国创新,还能够发现国际先进教育创新经验并将这些经验推向世界。中国是一个教育大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发达的经济体量和众多的人口,但在教育中却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如何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创新经验中汲取养分,融合到我国教育创新实际中,解决本土问题,并以更大的勇气、决心和姿态与世界教育创新同行站在一起,寻找并解决共同面对的教育问题,激发我国广大教育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的教育创新热情,是面向未来和应对不确定性所需应对的根本挑战。教博会平台将积极推动中国教育创新者与世界同行,通过该平台将国际教育创新经验进行分享,并引领中国优秀教育创新经验和智慧走向世界。

本次芬兰100教育创新论坛呈现了芬兰教育创新的动态、鲜活的教育创新案例,多元化的嘉宾背景,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展开教育创新实践的国际比较和思考,为深入思考优秀教育创新成果的遴选标准和孵化过程、如何在实践中应用及推广优秀教育创新成果、如何发动各方力量为教育创新成果的孵化提供多维度的支持和参考。(文/雷后兰、刘启蒙)

文章来源:http://edu.72177.com/2021/1202/456915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