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资讯中心 生活

脱贫路上的那些故事

2020年10月17日 22:40

2020 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

绝对贫困问题

即将历史性地划上句号

决战决胜,势在必得

正像总书记所说

现在脱贫攻坚到了最后阶段

各级党委和政府

务必保持攻坚态势

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脱贫攻坚的伟大成绩

也是由一次次走村进户

一个个项目落实

一个个家庭脱贫所组成

哪里有贫困,哪里就有帮扶的身影

在帮扶贫困人口的征程上

基层的故事最生动

脱贫群众的心声最感人

在第7个国家扶贫日

津云新媒体

将天津对口帮扶的

新疆、西藏、甘肃

宁夏、河北承德等地的

脱贫故事呈现给您

你和我的家乡

我是新疆于田县喀尔克乡拜什托格拉克村的穆乃外尔

我是一名00后

天津的援疆干部帮我们建立了直播基地

用直播,我想把家乡的农产品卖向全国

00后的她

用直播推介家乡土特产

走进设在于田县职业技术学校的和田直播基地,瞬间被其中的青春活力所感染。

一位年轻的90后讲师,正在给一批更年轻的00后学员讲授直播课程,而一旁的模拟直播间里,几位学员正热情地“推介”着家乡的纸皮核桃、玫瑰花酱等土特产。他们的脸上,就像身上T恤的鲜绿色一样,散发着朝气,也洋溢着自信。

“这批00后的孩子,是在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中长大的,他们天然契合直播这种互联网业态。”

18岁的穆乃外尔·买赛地来自60多公里外的喀尔克乡拜什托格拉克村。她本来是于田县职业技术学校的一名学生,9月初,她偶然看到了设在学校的直播基地的招生广告,培训期只要20天,就能初步掌握直播技术,于是果断报名。

参加培训,除了对直播的喜爱,还饱含着穆乃外尔对妈妈的“心疼”。小穆的爸爸在库尔勒务工,妈妈身体不好,没法种棉花,2017年开始家里的三亩地改种了核桃。即便劳动量比种棉花少一些,但打理核桃树仍然很辛苦,每年从5月份就要开始干活,一直到收获完毕的10月底。

因为身体原因,妈妈每天只能劳动一两个小时,每次周末放学回家,小穆都会帮着妈妈干活。“我太谢谢妈妈了”穆乃外尔动情地说,同时,她还调皮地跟记者说起剥核桃的技巧,“需要戴着手套,要不两手就会黑乎乎的”。

于田县职业技术学校位于于田县玫瑰小镇,学校总投资2亿元,其中天津援疆资金就注入了1.4亿元。今年,第十批天津援疆干部为学校引入了杭州乐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设立了直播基地,为有兴趣的当地青年提供免费培训,助力和田农产品销售和决胜脱贫攻坚。

农民在地里种东西是一产,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属二产,而电商直播带货就属于三产了,一位天津帮扶干部形象地说。

穆乃外尔选择参加电商培训,间接地带动了妈妈种植核桃的销售,她把家里的“产业结构”,由一产一下提升到了三产。

你和我的家乡

我是甘肃省镇原县孟坝镇西壕村的张金玲

在天津帮扶下

我开始在养殖合作社工作

家门口的好项目让我不再发愁

“喜羊羊”引领致富路

家门口的好项目让她不再发愁

甘肃省镇原县孟坝镇西壕村,52岁的张金玲是一位母亲,一位儿媳妇,还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10年前,丈夫去世,她带着一儿一女还要照顾婆婆,种地为生,生存的难题让她苦苦挣扎。

2020年,情况发生了让人高兴的变化,“感谢合作社,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养家,同时也能照顾家里。”说起最近的生活状况,张金玲总是充满了感激之情。

自从去年到天津援建当地的久鼎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西壕村分社,从事养羊工作,张金玲每个月有工资3000元,一家四口的生活来源问题得到解决,贫困就此远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天津为镇远县提供的是源源不断的造血机能。原来,2018年,天津物宗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按照“331+”产业扶贫模式,在镇原县注册成立镇原县久鼎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专业从事湖羊基础母羊和种公羊的繁育和推广。

何为“331+”?天津在甘肃支援的镇原县挂职副县长王宝印向记者解释说:第一个“3”即创新组织形式。引导公司+合作社+贫困户三方合作,加快构建企业、合作社和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打造脱贫共同体。第二个“3”即转变经营方式。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实现产业扶贫和农村“三变”改革有机融合。“1”即转变生产方式。建立农业特色产业统一科学的品牌质量管理体系,解决农户发展产业品牌不响亮、管理不规范、效益不明显的问题。有效降低经营风险,实现长期稳定收入。“+”即增强保障能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建立党建联络员制度等。

联合社负责统一管理各示范合作社和饲草料加工厂,全程落实种羊选择、养殖繁育、疾病防控、饲养管护等标准化生产,确定专职管理人员对羊只进行分区管理、分类饲养、定期消毒防疫。以村集体、农户、贫困户入股分红的方式发展肉羊养殖,总共脱贫1306户4815人,涉及5个乡镇、15个行政村、30多个自然村,贫困户每年除了10%的股金分红之外,还有不少贫困户像张金玲一样有了务工收入。同时,饲草料加工厂向农户大量收购花生秧、麦秆等加工成饲草,这也让农户有了饲草收益。

通过养殖业扶贫,是很多地方走出贫困的重要方式。天津在镇原的扶贫项目,在养殖业基础上,又向前迈了一大步,变成从养殖到加工的产业链模式。

天津市静海区与甘肃省镇原县建立东西部扶贫对口协作对口帮扶关系以来,天津物宗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针对庆阳市没有肉牛屠宰厂、镇原县没有肉羊屠宰厂的实际,与镇原县扶贫开发投资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甘肃新静原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屠宰厂总占地面积93.5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屠宰车间、待宰区、污水池等主体已经完工,屠宰线设备完成安装,正在进行调试和内部装修,实现猪牛羊屠宰和深度加工,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效益。

目前,久鼎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社6个养殖场均已进入正规化运营阶段,并获得庆阳市优秀“331+合作社”称号,获批市级种羊繁育场一处,各场区人员配备、羊只数量配比、机械设备齐全。地磅及饲草料加工设备均已安装到位,预计年可收购小麦秸秆、玉米秸秆及其他草料4000余吨,收购玉米、油渣、麸皮等其他粮食作物5000至6000吨。截至2019年9月30日已向各合作社入股贫困户发放2019年度分红款195万元,累计脱贫477户750余人。

生活好了,张金玲才有余力培养自己孩子的业余爱好。她发现今年正在上初二的小女儿数学稍弱,但是喜爱绘画。像每一个家长一样,她希望孩子能成才,也希望她能够快乐成长。如果想让女儿高兴,那还是报个绘画班吧……

你和我的家乡

我是河北承德小寺沟镇凤山新村的王振

曾经我性格孤僻

现在,靠着天津帮扶种葡萄,我变了一个人

对未来充满期待

昔日贫困户 今日小老板

精准扶贫让孤僻的他变了个人

午后时分,河北省平泉市小寺沟镇凤山新村被笼罩在炎炎烈日下,村里鲜少有人在这个点儿出来,而39岁的王振俯着身子在暖棚内大汗淋漓地忙碌着。他的暖棚总体面积5.8亩,全部种植葡萄,今年4月收获的葡萄已经全部卖空,虽然受疫情影响,还是卖了3万多元,此时,王振又开始为种植下一季葡萄做准备。暖棚外的一片空地上,是王振刚种的野菜和酿酒葡萄。半小时后,王振走出大棚,面带微笑,9岁的女儿一直乖巧地在一旁用王振的智能手机上着网课。王振跟女儿说,一会带她去买好吃的。

让人无法想象的是,过去的他,无所事事、性格孤僻,在当地村民眼里,他是个“不要惹也别跟他说话”的人。

平泉市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王振居住的平泉市小寺沟镇的凤山新村被环山包围,耕种是村民的唯一经济来源,但耕地分布在山上,布局分散,没有水源,无法统一灌溉,村民只能靠天吃饭,全村有1414人、451户,其中贫困户92户、246人。

王振从小家中就十分贫困,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生活的窘迫导致他敏感脆弱,尝试了很多工作,都没能干得长久,他逐渐自暴自弃,索性不再外出。父母渐渐变老,看着儿子日渐颓废也无能为力,全家人的年收入不足万元。

2008年,27岁的王振结婚了。为了置办婚礼,母亲找亲戚借了7万元,却没有告诉儿子,怕给他造成压力;母亲患了白内障,视力日渐衰弱,也从不跟儿子提及。王振的儿女相继出世,家人甚至一年都吃不上几次肉,孩子们只能穿别人送的衣服。生活的重担和对家庭的愧疚包裹着王振,让他总觉得别人在笑话他,每天待在家中,出门见到人也不说话,躲着走,甚至一度患上了抑郁症……

村干部始终惦记着王振一家人,帮他们家办理了低保,帮上学的孩子申请了补贴,给最小的孩子争取到了每月两罐的免费奶粉,协调相关部门给他们家更换了新的门窗,但这还不能彻底改变王振一家人的生活。

其实,王振不是没有想法的人,他也想改变家庭的境遇,但苦于不知从何干起。

2017年,机会来了。

天津市和承德市建立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关系,西青区张家窝镇和小寺沟镇结成了帮扶对子。凤山新村用天津的帮扶资金改善了村里的基础设施,帮助村里20个贫困户建了106亩设施暖棚,村书记才秀丽想到了王振。

那段时间,驻村干部被王振看成了唯一的朋友。每天早上5点,驻村干部陪着他一起跑步,之后他跟着驻村干部一起上班,干部们空闲的时间,王振就在一旁聊天,干部们下班了,王振才回到家中吃饭睡觉。时间长了,王振的心结被打开了,他决心改变自己,利用天津帮扶的机会站起来。

王振参加了村里组织的考察,经过认真比较后,王振决定种植葡萄。王振找亲戚借了点钱、贷了款,再利用各项政策补贴,拥有了5.8亩的暖棚。尽管有了暖棚,但是种子、技术还需要大批资金支持,2018年,天津市西青区和平泉市商定推出了“人均百株果”经果林建设项目,免费给老百姓提供果树苗。

2018年4月,王振在暖棚里开始栽种葡萄,白天种葡萄,晚上通过网络学习葡萄管理技术。2019年5月份,他的葡萄熟了,为了帮助王振卖葡萄,村干部刷爆了朋友圈,向有关部门、亲戚朋友、企业推荐……两年多来,王振的葡萄销售额总计8万多元。

2019年5月25日傍晚,村委会的大院里,一向沉默寡言为人木讷的王振向帮助过他的人说,“大伙帮我卖葡萄都挺累的,我不是贫困户,我是小老板了!”

村民王大妈还记得几年前的王振,在她的印象中,王振一直是形单影只,无所事事,甚至不太好惹的人,“有一次,我们在说一个人家里穷,王振正好路过,可能以为说他了,上来就要打架,被人给劝住了……”如今,王振和很多种植大棚的村民成了好朋友,有的村民不会上网,王振就把网上学习到的种植技术传授给他们。“今年能把借的钱都还清,明年收成会更好,以后的日子有奔头了,孩子想吃啥有钱买了,哪个考试成绩好,可以给奖励了,感觉很幸福!……”王振拉着儿子的小手,笑得很幸福。

扶贫先扶志,天津的精准扶贫帮助王振树立了自力更生、脱贫光荣的理念和志向,实现了从“要我扶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现在,王振有自己的计划,“我得摸索出更好的种植方式,多买种子试种,不断扩大生产,我的目标是每年至少挣十万块。”王振说,他要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为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并带动村民一起致富。

王振的脱贫故事成了村里的“传奇”,也激发了村民致富的信心,村书记才秀丽说,有外出打工的村民说,看到王振种葡萄的成绩,也在考虑是否要回归家乡发展……

你和我的家乡

我是李海霞,我的家乡在甘肃省镇原县新集乡自然村李沟圈

女儿患病 丈夫欠外债

生活重担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是你们,来自天津的帮扶组

让我的生活有了希望

白血病压垮一个家

天津帮扶组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白嫩的皮肤、圆圆的小脸上一双乌黑的大眼睛晶莹透亮,6岁的李馨玥美得让人羡慕。见到陌生人,李馨玥有些害羞,她静静地坐在妈妈身边,偶尔打量一下对方。

茶几上凌乱地摆着几只用过的水彩笔,在妈妈和别人聊天时,李馨玥走到茶几前将笔帽盖在笔尖上,然后放回笔盒。她说,如果笔不放好,妈妈会生气的。

这样一个懂事的女孩,在扶贫组的帮助下和白血病坚强地抗争了近3年。

甘肃省镇原县新集乡崾岘村下属的自然村李沟圈位于黄土塬深处,李馨玥的家就在马路边上。最近一段时间,李家非常热闹,有修房子的工程队,有慰问团队,还有帮扶组。

2017年,3岁半的李馨玥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李海霞并不知道白血病有多可怕,医生告诉她,有些孩子花费上百万元也很难治愈,有些孩子花几十万元就能治好,目前比较好的治疗方法是造血干细胞移植,但要花费一大笔治疗费,初期至少要20万元。

家里全部的积蓄只有几千块钱,连住院押金都不够。李海霞四处借钱,从女儿患病以来,她前后欠下了17万元的债务。李海霞成了村里的贫困户,只能靠低保维持基本生活。

孩子父亲的不着家让生活雪上加霜。

李海霞和丈夫张顺(化名)结婚后没多久,张顺就到陕西延安打工。2010年,李海霞的母亲脚部受伤,几乎丧失了劳动能力,从那以后李海霞就没有离开过家。李海霞告诉了张顺孩子确诊的消息,直到一个星期后张顺才回家,并带回来2200元钱。2017年9月,张顺说出去打工挣钱,直到2018年6月才回家,只拿回来700元钱。没过多久,张顺又说外出打工挣钱,可这一走就没回来。

然而,一个个催债电话打到了李海霞手机上:张顺在外面借了钱,担保人写的是李海霞并留下了李海霞的电话,而张顺的电话已经换号,债主找不到张顺就直接打给李海霞。

2019年9月,李海霞到法院起诉张顺,要求法院判两人离婚,法院下达传票后,张顺依旧没有现身。年底,张顺突然联系李海霞,询问她离婚后家产怎么分割,李海霞说家里已经没有什么财产可以分割了。因为张顺没有出庭,法院暂时没有判两人离婚,李海霞想着今年再去起诉。

今年3月初,天津市静海区脱贫攻坚帮扶组第一次来到李海霞家。帮扶组通过多方宣传、募捐,短短一周就筹集善款2万多元。同时,静海区对接天津市血液病研究所,组织血液病专家为李馨玥会诊,确定治疗方案。今年4月底,静海区帮扶组回访李家,又送来了2000余元善款。在静海区帮扶组和当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李馨玥的医药费报销比例超过80%,平安保险再承担5%的报销比例。

按照会诊方案治疗一段时间后,李馨玥的病情基本稳定了,李海霞想着能尽快找一份工作,为女儿挣些医药费。

帮扶组得知李海霞的想法后,引导她参与兔子养殖,并安排专门的公司回收李家的农产品,减轻李家负担。“帮扶组给了我和孩子很多帮助,让我看到了希望,真心感谢他们。”李海霞说。

你和我的家乡

我叫交巴吉,我的家乡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

曾经这里是一个不知名的偏僻山村

现在,随着你的到来,这里变成了青海的小三亚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

感谢你,来自天津的对口帮扶

天津资金来了

“青海小三亚”火了

黄河岸边,与水为邻,与山相望。独具特色的藏式住宅、悠闲安逸的生活广场、美不胜收的露天沙滩……德吉村,过去是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一个不知名的偏僻山村,如今已华丽转身成为黄南州文化旅游的一张新名片,被游客称为青海的“小三亚”。德吉村的新变化也是天津市对口帮扶黄南州的一个缩影。

德吉村貌

德吉,藏语意为“幸福”。德吉村位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昂拉乡,地处黄河岸边,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海拔1900多米。距离尖扎县城15公里左右,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过去,这里大部分是“荒滩滩”,村民大多散居在浅脑山区,生存条件恶劣、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只能靠天吃饭。

为实现脱贫摘帽目标,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问题。2016年9月,昂拉乡河东实施易地搬迁项目,对县内浅脑山区生存条件恶劣的7个乡镇30个村251户农牧民946人在这里进行集中安置,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226户893人,共修建安置房251套。

“搬迁只是办法,目的是致富,要致富必须有就业。”德吉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拉毛卓玛说,2018年,当地政府正式打造这座旅游特色村庄。德吉村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拓宽就业渠道为目标,开始探索“关门是家、开门是店”的乡村民宿经营模式。

上午9点多,交巴吉穿着整洁的藏式服装,开始打扫院子里的卫生,为周末的旅游接待做准备。走进交巴吉的民宿,四四方方的院落里有优雅的木屋,木屋里的木板床仿照藏式传统的土炕而建,土炕连接着取暖用的藏式铁炉,屋内处处洋溢着新生活的温馨。今年“五一”期间,交巴吉的民宿平均每天收入约5000元。现在他们一家七口,年收入从过去不到1万元增加到了4万多元。

交巴吉告诉记者,这里的藏族农牧民世代以耕地或放牧为生,每年长达两个月的冬虫夏草采挖曾是当地农牧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但是有时候运气不好还会亏钱。目前德吉村共有30户民宿,其中参与经营的60名村民通过了为期一个月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培训,大大提高了德吉村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

“截至目前,我们公司为村里70多户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让他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拉毛卓玛说。此外,当地政府为德吉村16户贫困户提供了景区安保、服务和观光车驾驶员的工作,每人每月还有补助。

“德吉村的发展离不开天津的支持。”拉毛卓玛说,德吉村能打造成一个旅游地,多亏了天津投入的1070万元援建资金。除了硬件的帮扶,让拉毛卓玛最感慨的是,她每周都能在村里见到天津的援青干部。“村民们搬来后,天津援青干部经常到这里入户走访,关心村民日常生活,询问农家院的经营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拉毛卓玛说,当发现问题时,天津的援青干部们会千方百计地帮大家想办法,甚至家里的电路坏了,他们也是自己动手给修。

“今年6月份以来,天津不少文旅企业和艺术家来到德吉村,与当地文旅企业家一起,对两地的旅游项目开发、景区规划建设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天津援青干部、青海省黄南州文旅局副局长张莉告诉记者,在援青干部的牵线搭桥下,天津的旅游企业和当地旅行社对接建立了联系,后续通过不断地沟通、交流与合作,帮扶德吉村打出更响亮的品牌,用文化和旅游带动当地可持续性发展。

德吉村的新变化只是天津市对口帮扶黄南州的一个缩影,按照天津市与青海省合作协议安排,天津市滨海新区将与青海省黄南州形成对口支援合作关系,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黄南州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你和我的家乡

我是洛松新巴

住在西藏昌都卡若镇达修天津新村

以前以放牧、种青稞为生,现在学会了开货车

老母亲常和我说,这样的好日子以前做梦都不敢想

持续脱贫 让我守住“稳稳的幸福”

“老母亲常和我说,这样的好日子以前做梦都不敢想。”谈起现在的生活,41岁的村民洛松新巴充满感慨。

沿着澜沧江源头顺流而下约40公里,就是卡若镇达修天津新村。去年,这里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7700.51元,但仅仅在5年以前,老百姓大部分还都住在附近山上,山上道路狭窄,生活用水供给也是季节性的,房屋基本都由木头搭建,冬天漏风、夏天漏雨。洛松新巴家的情况也是如此,一家人住在周边山上,儿子和女儿还在上学,老母亲患有眼部疾病,妻子也患有重病,到昌都市区就医路程遥远,医治困难且昂贵。一家人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洛松新巴在山上放牦牛、种青稞,以及每年5、6月挖虫草带来的收入。

洛松新巴一家是达修天津新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目前,一家人已经是稳定脱贫户。洛松新巴把记者带到了自己家宽敞明亮的客厅中,高兴地介绍道,现在自家房子已经变成了砖体结构,水厕取代了旱厕,居住舒适度有了很大提高。生活用水变为全天候供应,村里还新建了污水处理站,村民可以随时用上更放心的水。

多位村民告诉记者,以前家住在山顶上,孩子要到山下上学,坐班车到区里上学得花去四五个小时,孩子们有时一两个月回不了家,现在新村里建成了村级幼儿园,3岁以上的孩子可以直接过来学习。有了私家车的村民,接送孩子到市区上学的时间也大幅缩短。

以前,老百姓看病要到昌都市区的医院,走几十公里路程,若是小病,则往往会找村里的村医,但村医没有处方权,很多药物都没办法开。如今新村有了可以直接与医院连线的远程医疗室,很多疾病的诊断、治疗变得容易了许多。由于新村落成后的相关惠民政策,洛松新巴母亲的眼部疾病获得了免费治疗,妻子的病也靠着贫困户享受的大病医疗保险,解决了燃眉之急。

以前,村民如果要买日用品,开车到昌都市区采购一个来回需要两个多小时,至于新鲜蔬菜水果更是稀缺。洛松新巴表示,现在如果要买菜,大家都是直接到村里采购,在村里能够吃上新鲜蔬菜,这在几年前是不敢想象的。

仅仅“输血”而不“造血”的话,再好的扶贫政策也难以发挥长久效力。为此,达修天津新村的干部们下足了功夫。要做到可持续脱贫,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是关键。目前,达修天津新村全村共173户622人,建档立卡户37户139人。“从新村建成开始,我们就提供免费驾驶培训,目前村子里大货车约有90辆,这些货车的司机一年下来大概至少有3-5万元收入。” 卡若镇党委书记罗桑群觉介绍道。

洛松新巴就是最早开始在村里驾校学习开大货车的人之一。他自2016年搬到新村以后就开始学开车,2017年拿了驾照,用拆迁补助款购置了一辆大货车后,开始驾车运砂石等建材。去年,他购置了自己的小汽车,今年,又添置了一辆运混凝土的罐车。以前全家一年只有9000元左右收入,现在运货挣钱,妻子也可以在附近打工赚一些钱。2019年,洛松新巴全家年收入有5万多元,比之前翻了几倍。

像洛松新巴一家这样的人,达修天津新村还有很多。除了驾驶技术培训,新村还为村民提供了免费学习建筑施工、餐饮业技术的机会。洛松新巴现在还学会了抹工、钢筋工、木匠、机工等多个工种的手艺,过一阵,他还想去学习焊铁技术。洛松新巴闲暇时还会去新村的夜校学习汉语,近四年时间里,他已经从几乎不会汉语,进步到可以用汉语和身边人做日常交流了。夜校、专业培训班等等是达修天津新村一直在坚持推行的惠民政策。一位当地村干部告诉记者:“教大家一些职业技能,是一种长效脱贫的好方法。”

在有了稳定收入后,子女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被村民重视。洛松新巴言谈间骄傲地告诉记者,他的大儿子过去四年在江西南昌上了大学,今年刚毕业,将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昌都市经开区的消防员,女儿则就读于昌都市第四高中,今年高考后,她也将要上大学了。

几年来,达修天津新村村内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牧民群众经济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在多种促进就业、可持续脱贫手段的助力下,村民们正一步一个脚印,扎实稳健地向幸福小康生活迈开步伐。

(津云新闻记者 陈庆璞 刘畅 劳韵霏 王曾 郭强 侯沐伟 摄影 刘欣 戴涛 蒲永河 吴涛)

文章来源:http://news.72177.com/2020/1017/454146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