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体育
“奖”个故事前,先回“娘家”看看竹棚
2020年10月08日 13:36“看到那些奖杯奖牌,我激动自豪,但看到那个竹棚的复制品,我是打心眼儿里心疼我们女排姑娘啊。”一位名叫杜鹏的老球迷说着说着眼眶就红润了。
《国家荣誉—中国女排精神展》展馆内,走过奖杯,走过荣耀,陈旧的球衣,斑驳的训练手记,破损的护具,我们的目光逐渐转移,最终定格在那座竹棚的缩小复刻模型,而我们的记忆也被拉回到那段不算太遥远的尘封年代。
如果说展馆一进门就映入眼帘的1981年世界杯冠军奖杯见证了中国女排首次腾飞,那这座竹棚就是女排姑娘们长成雄鹰前栖息的巢穴。
28天建好的竹棚
1972年,国家体委决定在漳州建立中国首个排球训练基地,物产丰富,尤其是水果种类优越的漳州成为成为首选地。不过那时刚刚建立的漳州体训基地极其简陋,四周一道围墙,墙内一片空地。当时已经是10月底,女排12月就要来集训了,可是基地里也训练馆都没有。
就在设计者们一筹莫展之际,一片竹林激发了灵感。闽南地区盛产毛竹,设计者因地制宜,以毛竹为建材,中国漳州市民义务劳动,仅仅用了28天就将训练馆建设好,也就是后来名声在外的“竹棚训练馆”。
竹棚以毛竹为架,谷打、油毛毡为顶,地面是黄土、石灰、盐水三者合一夯实而成,俗称“三合土”。整个竹棚内部面积可容纳两个排球馆,共有六块“三合土”组成的地板。
煤渣 拔刺 “撕掉”一层皮
这种三合土建材虽然可以大面积缩短建设时间,但只要遇到下雨就潮湿,女排姑娘们一滚就是一身泥,被翻滚带出的煤渣划破她们的手肘、大腿……身体仿佛能被泥土“撕掉”一层皮,眼泪在眼眶打转,叫苦却被姑娘们生生咽了下去。
没有刷漆的毛竹地板,毛刺丛生。女排姑娘们在地板上摸爬滚打,小小的毛刺就扎到她们的衣服、头发、甚至皮肉中。姑娘们苦中作乐,训练课后相互拔刺,比较谁的刺多。
“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竹棚建设速度和健儿们的坚强拼搏共同组成了弘扬全中国的“竹棚精神”。
5年 走向世界
“简陋、粗糙、难以置信……”,来来往往的观展者看到这座竹棚无不在嘴里念叨着这些词。然而中国女排姑娘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日复一日,坚持,坚守。竹棚建成四年后,国家体委于1976年决定重建中国女排,袁伟民被任命为主教练。“5年时间,我们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在竹棚里,袁伟民看着身上沾满煤渣的姑娘们,许下这个誓言。
1981年,5年期满,中国女排在日本拿到世界杯冠军,从此开始“五连冠”的统治霸业。袁伟民当年在竹棚里的豪言壮语也早已在漳州训练基地的员工中口口相传。这不是口号,是责任、是担当、更是一种信仰。
回娘家
多年已过,竹棚原址早已不在了,而一个缩小比例的复制品则在漳州体育训练基地展厅内展出,竹棚比例被缩小了,女排精神却在这四十余年里被拓展出更多含义。
每当中国女排全队回到漳州体育训练基地时,基地门口就会打出“欢迎中国女排回娘家”的标语。这里是中国女排腾飞的摇篮,也是中国女排的福地。从1976年新的中国女排国家队在漳州组建后,她们每届大赛前都会来到漳州,将这里作为最后的强化训练营地。漳州体育训练基地,也成为中国建立最早、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女排训练基地。这群姑娘们仿佛只有回到这里,才会格外心安。记得从哪里出发,才会走得更长远。
时至今日,当年布满煤渣和竹刺儿的“三合土”已经变成造价几十万元的训练场,内置训练器材也都来自德国、意大利等。女排姑娘们来到这曾一度一天要训练8个小时,不过在基地的宣传手册上,曾记载着老女排们一天练习10个小时。
另一座竹棚
天津市美术馆里陈列的那座竹棚原设计灵感正来源于漳州训练基地。中国排球学院相关负责人为筹备此次展览专门前往漳州取经,并将这座竹棚的设计图纸带回天津。在竹棚模型做好后,为最大限度还原真实,设计人员们还专门将模型屋顶扎了几个洞。
这件复制品也是此次展览中唯一一件特制的工艺品,在该展览结束后,这件竹棚复制品也将放置于中国排球学院的展柜内,向学子时时刻刻传递老女排一代的艰辛与不易。
荣誉总会被世人铭记,而背后的苦痛则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消散。透过橱窗里的竹棚,我们仿佛看见严寒酷暑里,朝阳月色下,姑娘们翻滚的身躯,痛苦的神情以及即使再艰难也不会低下的头颅。苦难造就辉煌,“中国女排”精神经久不衰。(津云新闻记者张爱迎 摄影刘欣)
责任编辑:wb001
文章来源:http://news.72177.com/2020/1008/454044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