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资讯中心 天津

疫情期间 津城居家百姓调查

2020年02月29日 19:07

如今,新冠肺炎疫情到了最吃劲的时候,大家在复工复产的同时,也丝毫没有放松自我防控要求。近日,天津社会科学院科研人员联合本报记者,以天津社科院前期调查为基础,对调查对象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电话访谈。得出如下结论 ──

我市居民获取疫情信息需求强烈,大家充分了解我市防疫政策及举措,对我市防疫工作高度理解和认同。同时,防疫意识强,能够做到科学防疫,并以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抗击疫情。

据悉,前期调查是通过“千户居民户卷调查”系统,对我市5066名在津居民进行了“居民防疫及生活情况”的网络问卷调查。被调查居民的年龄范围为16—82岁,平均年龄44.9岁,其中男性居民占38.5%,女性居民占61.5%。被调查居民覆盖我市16个区,其中城镇居民占81.2%,农村居民占18.8%。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桂慕梅

居民最关心话题

1 “做好防护,不被感染”,占比90.88%

2 “口罩、酒精、消毒液等防疫物品是否充分供货”,占比51.01%

3 感染后是否得到快速确诊和救治,占比46.25%

4 公共场所是否保证经常消毒,占比44.71%

5 日常的基本生活是否有保障(食品、水、电、天然气的供应) ,占比43.45%

6 所在社区是否有确诊病人,占比40.94%

除此之外,居民还关心:是否担负得起治疗产生的费用,诊疗报销程序是否繁琐,是否可以上班、上学,被隔离治疗、休养期间的工作报酬是否有保障等问题。

获取疫情最新信息愿望强烈

调查问及“是否关注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发展及防控情况”时,表示非常关注、比较关注和一般关注的居民有5055人,占比高达99.78%。仅有11位居民表示不太关注和完全不关注,占比仅为0.22%。

从调查结果看,我市居民查看疫情及防控信息,主要通过权威性高的官方信息平台,其中新华网、北方网、津云APP、天津日报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占比77.04%,电视新闻占比70.06%,广播新闻占比31.92%。居民表示,官方发布的信息及时、准确,表述清楚;感觉现场采访获取的信息真实性强;官方平台权威性高,值得信任。也有居民表示,除了查看官方信息平台外,也会浏览自媒体的信息,特别会关注题目有吸引力或浏览数量高的信息,希望通过搜集多方信息综合认识当前疫情的发展情况。

从问卷和访谈调查可知,我市居民获取疫情信息的需求十分强烈。疫情关系到每个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影响到居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居民希望通过了解疫情及防控信息,获得科学的防疫指导,制定安全、合适的出行方式,并对日常生活进行恰当的安排。

超九成居民对战胜疫情有信心

突发的疫情打破了常规的生活节奏,使居民生活受到一定影响。调查问及“我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是否给您日常生活带来影响”时,受访居民中10.74%表示“没有影响”,35.08%表示“影响不大”,40.49%表示“有些影响”,13.05%表示“影响很大”,即53.54%的受访居民明确感受到日常生活秩序发生了改变。此外,疫情也会使居民产生心理应激反应,有消极和积极两方面的情绪。

总体来看,虽然疫情期间,居民的“担忧”是较占主流的情绪,但未造成大范围的消极影响,产生过激行为的可能性较小。当被问及“如果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发展,防控措施会加大,防控时间会延长,您对此有心理准备吗”时,受访居民中50.08%表示“有些准备”,38.67%表示“早有准备”,即占比88.75%受访居民对疫情的持续性做好了心理准备。由此可见,大多数居民能够理性面对疫情。

当被问到“您认为我市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布情况如何”时,有90.05%的受访居民表示“及时、准确、透明”。对于我市出台的防控疫情“硬核”政策,有88.49%的受访居民表示知晓我市出台的防疫政策。

对于目前我市各项防控措施,受访居民中63.11%表示“非常有信心”,23.11%表示“很有信心”,11.09%表示“较有信心”,即高达97.31%的受访居民对我市防控措施抱有信心。很多居民表示,我市防控措施开展得快速而及时。下达的防控措施不仅做到层层落实,而且保证落实到每一位居民,疫情期间,遇到新问题、难题时,及时采取新方法或限时整改。居民高度认可我市疫情防控工作,纷纷表示要给各部门点赞。

科学防疫普及 不碰不吃野味

疫情发生后,国家延长春节假期,号召“少出门、少聚集、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居家自我防护是疫情防控的重要措施。调查显示,面对疫情,我市居民具有很高的科学防护意识,能够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防疫工作。

调查问及“您知道当下在我市乘坐公交、地铁、出租车必须戴口罩吗”时,5066份问卷中,有5022人,即99.13%的居民回答“知道”,仅有44人,即0.87%的居民回答“不知道”。 当被问到“您认为当下我市乘坐公交、地铁以及进入大型超市、商场等公共场所,有必要实施体温检测吗”时,表示“非常有必要”的占比80.66%,表示“很有必要”的占比15.38%,表示“不太有必要”的占比2.61%,表示“没必要”的占比0.38%,表示“说不好”的占比0.99%。

春节期间串门拜年、家庭聚餐是重要的习俗活动。调查问到“到目前为止,春节期间您及家人是否外出拜年了(含我市及外地)”时,回答“否,主动取消了外出拜年”的有4450人,占比87.84%。而被问及“到目前为止,春节期间您及家人是否外出聚会、聚餐?”时,表示“否,主动取消了外出”的占比86.81%。这表明,绝大多数居民对病毒感染可能带来的自身损失和社会危害有一定的认识,没有盲目遵循文化传统,而是采取科学防疫方法,响应国家防控号召,主动放弃外出拜年、聚会、聚餐的传统活动。

调查显示,疫情期间,居民能主动搜集科学防疫的视频进行观看,遵从专家指导进行科学防疫。当被问到“为预防新冠病毒扩散,您及家人采取了哪些防护措施”时,“出门戴口罩”、“经常洗手”、“呆在家里,不出门”、“远离人群”、“经常开窗通风”这几项占比较高,依次为95.44%、94.04%、83.73%、80.22%、77.60%。除此之外,居民也会采取下列防护措施:不碰不吃野味、吃煮熟的食物、消毒、盐水漱口等。

很多居民表示,疫情期间只是在需要购买必需食品时才会出门,一周出去一两次,大多时间呆在家里。出门时一定会佩戴口罩,有些居民还会佩戴一次性手套。在所住社区门口会主动接受工作人员的体温检测,回家后马上洗手,有些居民还会洗澡。在家里时,每天都会开窗通风,经常打扫屋内卫生。疫情发生后,我市居民热爱清洁,科学防疫的意识极大增强了。

在家的故事

“全年无休”的姥姥 放假了

受访人物:王大娘,68岁,退休在家,和老伴儿居住在红桥区,女儿一家住在同小区

疫情发生前,王大娘负责买菜、做饭,女儿一家每天来老人家吃饭。王大娘还负责接送小外孙上下幼儿园,是个“全年无休”的姥姥。百忙之中,抽空做做家务,在小区里遛遛弯、锻炼锻炼身体。

疫情发生后,女婿三四天出门为全家集中采购一次,女儿也会在网上购买日常用品,送到老人家。小外孙不去幼儿园,不再需要王大娘接送。女儿开始学着自己做饭,一家人很少去父母家吃饭了。王大娘说:“我也真是放假了,现在就呆在家里,每天都会看电视了解疫情信息。”现在,她还特别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注意勤洗手。老人笑称:“从前洗手,很多时候是敷衍了事,现在要用洗手液仔细搓洗,最后还会用流动的水冲洗干净。 ”

大忙人爸爸 “云端”工作

受访人物:郭先生,48岁,国企员工,一家三口居住在河东区

春节期间,虽说是放假在家,但因为出现了疫情,应单位要求,郭先生除夕就开始在家办公。起初是草拟单位防疫的预案,接下来要联系相关部门为单位员工购买防疫用品。每天他都要通过邮件、微信、电话等通信手段统计单位人员的健康情况,然后上报给上级部门。疫情期间,单位领导及员工会通过视频会议进行工作,不再组织面对面的集中会议。

郭先生的儿子今年上高三,六月即将高考。居家办公之余,郭先生最喜欢给儿子做几样精美菜肴。郭先生平时工作忙,这段难得的“边工作边陪伴儿子”的时光,让他倍加珍惜,他希望做好后勤工作,为儿子备考助力。自2月10日起学校开始在网上授课,通过微信,学生提交作业,老师检查学生功课、解答问题。郭先生对儿子高考取得好成绩有信心。

厨房小白 修炼成“厨子”

受访人物:范先生,27岁,律师事务所律师,独自租房居住在南开区

正月十六,即2月9日,小范从蓟州老家探亲后返回市区。令他没想到的是,疫情期间,他竟然学会了做饭。从前,自己都是叫外卖或到饭店吃饭,疫情发生后,很多饭店都不营业了,小范开始通过网络教程学习做饭,保证自己的一日三餐。他不无调侃地说:“就这几天厨艺可谓突飞猛进,学会了西红柿炒鸡蛋、白菜炖豆腐,做简单的家常菜已不在话下!”

虽然,居家时间比以前多了,但小范感觉自己还是有很多事要做。每天他会梳理一下手上的案件,看看专业书籍,也会追追剧。他喜欢健身,每天都会在家举举哑铃,进行开合跳等运动。小范说,以前非常喜欢和同学、朋友聚会聚餐,一起游乐。疫情刚开始时,不能外出,不能聚会,真有些不习惯。时间长了,现在慢慢地适应了。他每天都会关注疫情的发展。他希望疫情能尽快结束,这样不仅可以回到律所,恢复往常的工作,而且又能够约上好兄弟、好朋友开心聚会了。

爱心孤儿 捐出百元生活费

受访人物:兰媛媛,16岁,武清区河西务中学学生

当广大党员捐款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武清区大孟庄镇张岗庄村委会也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捐款人,她就是兰媛媛,她捐出自己一年省吃俭用存下来的生活费160余元。自从父母因病去世后,兰媛媛就成了孤儿,但在村党员干部兰志恒的帮助下,在河西务中学的援助下,她重新获得了家庭的温暖,生活的希望。疫情期间,天津外国语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还专门组建了“媛媛帮扶小组”,为兰媛媛提供微信“云辅导”。小组成员根据自己所擅长的学科,与兰媛媛进行一对一沟通,有时候一打语音电话就是一个半小时。这样爱的奉献,也让兰媛媛的心愈发温暖,也学着志愿者们的奉献精神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章来源:http://news.72177.com/2020/0229/45239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