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天津
今天出院“10.5人”!上过呼吸机的武汉张大爷也出院啦
2020年02月23日 17:27这位转危为安的危重症患者,是天津市确诊的第14例病例张某某。今年能够出院,张大爷掩饰不住激动的心情,在走出隔离病区的时候,特意跟前来送行的医护人员拍照合影。张大爷说自己的命是医护人员“抢回来”的,他太感谢天津了,张大爷一边说着一边忍不住激动的眼泪。
出院患者与医护人员合影留念
张大爷原本居住于武汉,今年1月19日,张大爷一家(包括两个儿子、两个儿媳和三个孙辈)高高兴兴地去马来西亚旅游,1月25日23时30分乘机返回抵达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因为张大爷发热被送至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后经天津市专家组确诊为本市第14例病例。
入院的时候张大爷已经是重症病例了,情况已经不容乐观,随着病程的发展,张大爷一度列为危重症患者。张大爷说病最重的时候,他喘不上来气,上了呼吸机,每天都要输十几瓶药物。
“那个时候,我就想,完了,命要丢在天津了。”回想起最绝望的日子,张大爷眼泪哗哗的掉,“我想了很多不好的事情,想一个人死在这里怎么办,死了以后怎么回武汉。没想到天津的医护人员把我救了回来。”
在“鬼门关”走了一遭的张大爷说,在住院的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里,医生护士对他特别照顾,躺在床上不能动的日子里,吃喝拉撒都是医护人员帮助他处理的,还给他进行擦洗,病情稍微见到好转,医生和护士就鼓励说“您是最棒的!”,让他紧张的心慢慢放了下来。张大爷说已经不知道用什么语言表达对天津人民的深情厚谊了,只能不停地说:“感谢天津人民对我的照顾,感谢天津对武汉的关爱。今天我出院了,感谢大家!”
一个月之后重新站在阳光下,张大爷说感觉特别好,虽然他还要在天津继续停留一段时间,但是和家人团聚的日子已经指日可待了。
天津海河医院感染一科三病区主任医师王义义表示,今天出院的病人中一部分是普通型,也有一部分是重型,有很多病人都是有合并症的,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年轻的病人合并有贫血症状等。这些病人的情况都不同,特别是重型病人入院时血氧饱和度比较低,他们对于这部分病人就给予了特别关注,根据肺CT检查情况及时调整治疗,进行抗病毒治疗、氧疗、抗生素治疗,像一些糖尿病患者,他们会一天监测7次血糖,由糖尿病专家每天会诊,调整血糖情况。
看着到这么多病人陆续出院,医护工作者们非常开心大家很高兴、很振奋。王义义说,看到咽拭子检查两次阴性,他们很高兴,一方面替病人高兴,一方面对疫情的控制情况感到高兴。但是,他们心里的压力和紧张程度没有变。
“我们不觉得压力减轻,我们只要有一个病人还在,我们就高度关注病情变化。”王义义说,“这是一个新发的疾病,我们还需要对它了解,很多病人会突然病情恶化,我们一点都感觉不到轻松,只要有一个病人不出院,我们这根弦不敢松。”
在今天出院的病人中,还有昨天已经出院的10岁男孩的妈妈,由于医院方面照顾他们母子二人,安排在了今天一同出院。这位患者妈妈说,他和爱人最先入院,医院方面对他们两口子特别照顾,特意安排在了一个房间里,后来两个孩子也入院了,医院就安排她和儿子一个屋子,丈夫和女儿在一个屋子,让我们一家互相能有个照顾。
昨日出院的孩子和今日出院的妈妈一起走出隔离病区
“医护人员对我们一家特别关心,营养科的医护人员经常问我儿子爱吃什么?做的都是孩子爱吃的。”这位妈妈说道,在住院期间,医院的医护人员还给孩子买了书,买了玩具,医护人员非常爱她的孩子,生怕他感到无聊。
据了解,一开始一家人入院,他们非常紧张害怕,后来经过医护人员耐心讲解,他们渐渐放松了下来。现在妈妈和儿子出院了,爸爸和女儿还没出院,但是情况也比较稳定了。妈妈说:希望他们爷俩能够安心养病,尽早出院。感谢医护人员对他们一家的照顾,希望医护人员们注意身体。
天津儿童医院驻海河医院医疗队感染科主治医师刘杰表示,他们对于儿童的救治跟大人的救治不一样,大人可以采用的一些抗病毒治疗,他们没有给患儿们使用,一方面患儿的症状都比较轻,另一方面很多药物是实验性药物,不确定这些药是否会对孩子带来风险,所以他们非常慎重,在保障孩子能治愈的前提下,减少药物的干预。
除了救治孩子们的新冠肺炎疾病,儿童医院的医护人员们还要担负起孩子们“好朋友”的角色。前几天有个小朋友的父亲出院了,小朋友还留在医院不能走,情绪不太好,医护人员们就陪他聊天。
刘杰说,小朋友天生活泼好动,在医院里面待着,他们也不开心,特别是面对穿着隔离服的“怪人”。刘杰还担心小朋友们看到隔离服害怕,一次他和小朋友聊天问道:“你害怕穿隔离服的叔叔阿姨吗?”小朋友说:“不怕啊,你们是给我治病的,为什么害怕。”这让刘杰感到孩子们特别可爱、特别阳光。
目前,海河医院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中有3名儿童,目前已经出院2人,还有1名患儿情况也非常不错,预计近期也可出院。(津云新闻记者 霍艳华 摄影 马成)
责任编辑:wb001
文章来源:http://news.72177.com/2020/0223/45225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