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天津
与病毒“零距离接触”的24小时——消毒人员全天待命 负重40斤作业到凌晨
2020年02月19日 14:05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消毒工作成为防疫的重点。有这样一群人,每日走街串巷,与病毒“零距离接触”,遏制病毒扩散蔓延,他们就是消毒人员。
防护措施必须万无一失
“有疑似病例被送往集中观察点,需要我们对其家中及周边环境进行消毒处理。”2月17日晚上9点,河西区疾控中心消毒科内,接到指令的张斌和同事们开始忙碌起来。
消杀机动组成员吴薇拨打了疑似病例家属和所属的街道电话。“您好,我们是河西区疾控中心,需要对您家中进行消毒……好的,我们马上过去,您稍等。”
另一边,郝津京开始配置消毒液。消杀队员们使用的含氯消毒液,属于高效消毒液,广谱、低毒,但稳定性差,为了能够保证消杀的效果,不管消杀工作几点开始,他们都要在出发前进行配制。
面对着看不见摸不着的病毒,防护措施必须做到万无一失,手套、防护服、护目镜、N95口罩等物品缺一不可。很快,消毒人员张斌着装完毕,背上40斤重的消毒器材——出发,张斌挥手和同事示意。
张斌告诉记者,在消毒过程中,他们首先对房间空气进行消毒,然后对墙壁、地面、家具、门把手、水龙头、马桶等重点部位进行喷洒消毒,并对住户所在楼道、走廊、楼梯间的扶手、地面进行消毒。“消毒要仔仔细细,由上向下、由外向内、由左向右、由空间向物表,这样才能保证消毒质量合格达标。”张斌说。
脱防护服也是一个挑战
“消毒并不像字面上那样轻松。”张斌告诉记者,由于作业的特殊性,为了保护自己,他们要全副武装,憋气、闷热、劳累,这些感觉贯穿了消毒作业的全程,而一次这样的消毒,通常需要一两个小时。当他们完成消毒作业后,拿着喷雾器的手已经抑制不住地颤抖,护目镜早已起了一层厚厚的水雾,后背也都湿透了。
正因如此,消杀任务结束后,脱防护服也同样是一个“挑战”。他们要在室外一个相对空旷的地方消毒后脱下防护服,“白天还好,有时候夜晚或者清晨,确实能体验到什么是寒风刺骨。”
再次回到办公室已经接近夜里12点。这一天,他完成了8个家庭以及一个隔离观察点的消毒工作。“日走上万步是很正常的状态。”张斌说,像这样的工作,他已经做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
每天工作十二三个小时
从1月21日起,防护服、头套、护目镜、口罩、手套成了张斌的日常“五件套”。这期间,他和所有消毒人员一样,没有休息过一天,每天工作时间基本都是十二三个小时,最长的一次,是将近20个小时。
“我们每天工作量不一样,工作时间也不固定。”张斌告诉记者,只要是涉及疑似和确诊病例的小区或公共场所,疾控中心都要派消毒人员按照专业规范的消毒程序进行消毒,在病例和普通人群之间筑起一张隐形的防护网。
“没有人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所以说,我们大家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时间可以休息,全部都是24小时待命的状态。”张斌说,这段时间以来,凌晨两三点进行消毒作业也是很平常的事情。
张斌把他的工作形容成“疫情消防员”,“消防员是灭火的,我们是消灭病毒的。”
每消毒一处,消毒人员都要全副武装,背着几十斤的喷雾器,做无数次蹲下、起立、弯腰、仰头的重复动作,不能漏过任何一个消杀细节,不能留下任何一点风险。“每天都需要跑不同的社区,有的时候遇到老旧小区没有电梯,就需要爬楼梯,爬五六层是常事儿。不夸张地说,回来之后,腿都是软的。”
希望市民理解这项工作
张斌坦言,每一次消毒工作,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
“我们是在出现疑似病例后,就会对其家中进行消毒,但是很多家属并不理解。”张斌回忆,大年初二那天晚上,他和同事站在一名疑似病例家的楼下,穿着隔离服,整整站了3个小时。
“快要虚脱了。”张斌回忆了那一晚的感受,“他们不让我们入户消毒,说是家属并没有确诊,家里没有问题。”张斌和同事很无奈,但是不能放弃,消毒工作进行得越及时、越彻底,防疫效果就越好。感到疲惫时,他只能站在原地伸伸腰,缓一缓。“我们希望,市民可以理解我们这项工作,并且给予支持。”张斌说。
除了每天高强度的工作任务带来的身体上的劳累,他还需要克服心理压力。虽然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但最开始,其实张斌心里也有些顾虑。“因为了解了这个病毒具有传染性,不过虽然危险,但是与一线的医务人员相比,我们肯定没有他们危险和辛苦。”张斌很快调整好状态,“现在都干习惯了,相信自己的专业,相信自己的防护,慢慢的,心里面就好一些。”(津云新闻编辑孙畅)
责任编辑:wb001
文章来源:http://news.72177.com/2020/0219/452149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