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天津
一次“根本停不下来”的抽丝剥茧…… 张颖:别叫我网红,该停的停!
2020年02月15日 20:26“昨天工作到半夜2点,现在我就希望能有空睡觉,那天同事还说我,你还不得连睡14天……”一句轻松的玩笑背后是她和同事们每日负重的前行,口罩遮住了大半张漂亮的脸,只露出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
在这个来不及回想的春节,我们记住了“新冠肺炎”这个可怕的名字,因为它的狡诈和残酷。面对这个陌生残暴的敌人,医护人员和流行病学调查人员第一时间挺身而出,冲到新冠疫情阻击战的前沿阵地。于是我们又记住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张颖。人如其名,兰心蕙质、温婉聪颖。
“网红”之后 她要表达什么?
专业睿智又亲切自然,那次发布会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室主任张颖在互联网上圈粉无数。论工作,她可以滔滔不绝,可说到出名,张颖有些猝不及防。“我可没有想到成为网红,我自己也没有关注这个事情,都是听别人说的,希望大家更关注我们的疾控工作。”
或许连我们自己也没有想到,17年后,作为一名普通市民,竟然会对于公共卫生领域工作产生再一次的、主动的、渴求式的深入了解,竟然是始于一种“戴着王冠”的病毒,竟然又始于它们家族制造的这场新的疫情。
张颖口中更应该成为“网红”的疾控工作,便属于公共卫生领域。“我们与临床虽然是一个系统的,但工作性质有差异。临床面对的更多是个体的治疗。当临床医生治愈一个病人的时候,他们的欣喜,病人自身的欣喜……这些,作为我们公共卫生工作人员是体会不到的。因为疾控中心面对的是群体,看到的是群体防控的效果。”张颖说,“针对这次疫情,大量基层的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去理清病毒传播的脉络,将信息提供给我们。我们才能抽丝剥茧,否则没有丝,也没有茧,只知道这里、那里有一个病例,无法做流行病学分析。”
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室调来其他科室的同事,组成了40余人的流行病学调查团队,24小时值守,张颖和同事们一直站在流行病学调查一线。此外,疾控中心现场处置组还承担着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信息收集、分析;疫情的研判,风险评估,措施的提出建议;现场的督导检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措施落实到位。
连轴儿转 她在干些什么?
“你看,前面都很清晰,但是到他这儿就乱了,或者模糊掉了,咱们就不好往下追踪了。”张颖跟同事交流工作细节的时候,严谨是他们不变的标签。非常时期,张颖的世界里,除了工作还是工作。
办公区里,张颖的工位被隔板单独隔开着,局促的空间里,一半的面积被一张单人床填满。床上放着一只小黄鸭玩偶。看到记者们拍照,张颖有点害羞。“这都是同事们送我的,他们知道我喜欢娃娃。有些就摆在办公桌上了,但是这个太大,就干脆放床上了。”那些“小可爱”透露出了张颖的少女心;那张床,也成为疫情期间她每天仅有几个小时睡眠的见证者。
“在我们这儿,谁都别问今天星期几,节假日肯定那就更不知道了。大家一门心思都在工作上,无暇过问其他事情。采取两班倒制度,有人24小时值守,也有只盯晚班的,只要不出现场,白天还要上班。”张颖记不清日期,记不清自己多少天彻夜无眠。但是,她却记得每一项工作的细节。
“随着疫情在本地传播,本地病例越来越多,流行病学调查和其他工作要并重。疫情信息必须畅通,要第一时间把所有病例的情况包括疑似病例以及密切接触的情况,整个的症状,流行病学检测等所有的信息数据库建立起来。”张颖说,“数据库的形成是需要很多人力的,病情第一时间获取出来,随时还要更新的。信息组研判疫情趋势、分析疫情并做出风险评估。随着病例逐渐增多,疫情的发展形势跟病例的构成也会有很大变化。要通过这些变化和趋势,研判天津市到底今后的风险点在什么地方,针对这些防控的风险点和关注的点,市疾控中心要提出相应的策略给政府。大家都说,信息组是我们现场处置组的中枢神经系统,如果信息组瘫痪了,各个层面就获取不到信息了。”
让张颖和同事们连轴转的工作,除了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分析,还有督导。所有工作都以抗疫情为核心,覆盖到层层面面。在天津,隔离留观点的选点建设,到密切接触者转入后的管理是否到位,隔离留观点建的是否合理,发现病例后如何转运,怎么做终末消毒,每一个点都要去看,去督导。指导区疾控中心,把相关的问题整改到位,避免出现由于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造成疫情扩散。
直面危险 她要守好什么?
做流行病学调查,一定要有患者身上的核酸检测样本作为依据。在整个疫情工作中,取样都是由医疗部门的医护人员来完成,区疾控中心再去医院取样,双方会商定在一个区域交接。在半污染区采样,采取一级防护就可以;如果去污染区取样的话,必须要和医务人员一样,进行二级防护。
生活中精致细腻,工作中一丝不苟,这样的张颖应该是处变不惊,沉着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可是,一次取样经历却让张颖身处危险中……
前不久,张颖去了一家医院亲自提取检测样本。“那家医院里留在红区的医护人员非常少,也没有人做过采样。我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和护目镜,在现场亲自给每一个患者进行了咽拭子跟痰的采样。患者某些咳痰是喷溅式的,取样过程真是一次相当危险的行动。”
那一次,张颖也体验到了一线医护人员的不容易。“我们在红区里待了3个多小时,病区里温度有20多摄氏度。护目镜里面全部都是水珠,什么都看不见了。最后不得不重新换了一个。”
“这次疫情,市疾控中心在前面做群体性防控,临床医生在做个体的抢救跟治愈。我们虽然在不同的岗位,但是目的是一样的。公共卫生工作是在后面默默的在做。如果我们把百姓的传播都防控了,其实是我们在相应地保护临床医生。因为病例减少了,医生被感染的风险就少一分。我们必须把阵地守好,替百姓守好,同时也要守好我们一个战壕里的兄弟——临床医生!”张颖说话向来语气轻柔,这几句却说得铿锵有力。
情景重现 她要较什么真?
“每一步调查都是有意义的,我们不是搞研究,为什么较这个真?是必须要把传播方式了解清楚,把它切断。”张颖和团队的疾控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医学领域侦破案件。
现在防护用品紧缺,为了保证一线临床医生和实验室检测人员有足够的防护用品,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就采取电话调查的方式开展工作。张颖说:“能电话调查的就不要进病区,这样就减少暴露的危险性。但是做流行病学调查就像一个访谈一样,对方是否说实话,就取决于是否面对面的交流。电话调查有时信息是不确定的、不真实、不充足的。只有面对面交流才能抓住一些蛛丝马迹。沿着这条线索去引导受访者。电话调查有时接收到的信息不完整。”
前几天,张颖和同事们就情景重现式调查了两个怀疑造成院内感染病例的情况。“我们在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发现,有一些重点病例患者去过医院,但是没有去过发热门诊,在医院里走过很多圈。像这种情况,我们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必须要进到红区里去调查的。”张颖说,“我们必须按照患者的路径亲自走一遍。从进医院大门开始,就沿着患者走过的原路线走一遍,验证患者说的是否正确。比如患者说去过发热门诊,那么我们就要调出当天发热门诊的记录,看看患者是否去过,几点去的,待了多长时间,在发热门诊跟谁接触过,这些都要一一记录下来。”
这样一个情景重现式调查,容不得半点疏忽。张颖说:“患者说我离开发热门诊又去照CT了。那么我们接着走,从发热门诊走到CT室很关键。中间经过哪些诊室,经过哪个楼道,旁边有什么样的情况,都要重新走一遍。判定一下患者有可能污染的区域跟路线。到了CT室,同样调取患者信息,什么时间来的,谁给照的CT,当时医务人员的防护情况怎样,患者当时就诊的时候,周围是否有其他病患,有没有陪护,这些点都必须落实到位。”
遇到这种复杂病例,流行病学调查人员是必须要进红区的。整个走完的信息要跟患者面对面核实,因为有些信息患者没有提供,疾控专家确实在现场找出了新线索,患者确实去过,所以一定要再次确认。需要患者提供还去过哪里,因为回忆中间有岔头了,确认的过程必须面对面。
刨根问底 她在坚持什么?
为了给政府防控疫情提出及时、精准的决策建议,做流行病学调查,要对患者进行刨根问底式的询问。“问到什么程度,获取多大的信息量,是否详尽,这些细节有助于接下来采取措施作为依据,这些真的是要靠流行病学调查人员的耐心跟细心。毕竟问得太多了,会触及到患者个人隐私,患者会害怕,有顾虑,不愿意说的太多。”张颖说,“这种隐瞒是出于一种顾虑,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流行病学调查人员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告诉他们任何个人信息和隐私是绝对替患者保密的,我们只去研究或者深入细化对于疫情防控相关的信息,其他无关信息是不去关注的,也不会披露出来的。以此来减轻患者们在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压力。”
这些明察秋毫的医学侦探对整个疫情的防控,影响更是巨大的。张颖说:“我们希望疫情能够自然的发生,通过人为手段,让它自然的流行,让疫情很快往下走。这些措施是需要百姓支持的,需要群防群控。疾控部门提出的自我防护要求,要落实到位的话,人为干预就起效了。否则,我们的人为干预是无效的。传染病的防控是全社会都责无旁贷的任务,这起重大疫情更是这样。”
“作为百姓,作为个人,一定要责无旁贷,尽自己的义务,把自己做好。”张颖说的话,总是那么接地气。疫情还在发展、继续,张颖和同事们还在奋战,希望让她们绞尽脑汁做流行病学调查的案例少一些,再少一些。该停的,总会停下,包括这次没完没了抽丝剥茧,还有这次该死的疫情!(津云新闻记者 吴宏)
责任编辑:wb001
文章来源:http://news.72177.com/2020/0215/452056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