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资讯中心 生活

公众应避免 对消极情绪的反刍思维

2020年02月12日 13:36

心理学和医学的研究表明,当个体面临环境中具有威胁性的事件或刺激时,就会处于应激状态,产生身心紧张的应激反应。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少普通公众心理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产生紧张和焦虑感。特别是随着疫情的发展,部分重症病患离世,一些医护人员被感染,这些信息都不可避免地引发了部分公众焦虑、悲伤和紧张的情绪反应。值得注意的是,一定程度的焦虑和紧张感是面临威胁性事件时的正常身心反应,有利于个体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资源,来应对外界的威胁和挑战(如肺炎疫情),因而对个体适应环境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是,也有少部分公众受注意范围的影响,陷入了反刍思维,即他们的注意力持续聚焦于网络上的负面信息以及自身的消极感受,并且反复思考,导致消极情绪的强化和加重,甚至出现恐慌。研究表明,反刍思维会增加对负面信息的注意偏向,抑制个体的情绪表达,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使个体沉浸于消极的情绪之中不能自拔,是导致个体情绪失调的重要认知机制。

反刍思维的产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反刍思维的“元认知理论”认为,储存于长时记忆之中的自我信念系统能够影响和引导外界信息的输入和加工。例如,控制感较低的个体知觉到威胁性信息时,往往会夸大这些负面信息的严重性和普遍性,导致长时间处于无助、压抑的状态,或者采取低效的应对策略,使得原有的消极信念在恶性循环中逐步强化。反刍思维的“注意范围模型”则认为,个体对信息的注意范围存在差异,而且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积极的情绪有助于扩大注意的范围,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而消极情绪的作用恰好相反,它们会缩小注意范围,使注意集中于负面信息,容易诱发对负性情绪的反刍思维。还有研究发现,反刍思维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出现反刍思维的可能性高于男性,这可能和女性的情绪反应更为细腻、敏感有关。当个体觉察到反刍思维对自身情绪的不良影响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自身的认知和情绪反应,以增强适应性。

首先,理性评估事件的风险。对于新冠肺炎疫情这类可能严重威胁个体健康的刺激事件,公众主观上会有一个风险评估过程。个体的紧张和恐慌感其实都和对事件的风险评估有关,比如担心自己或家人被传染,特别是在不准确、不充分信息的影响下,可能高估风险。经典的风险认知理论认为,公众会从多角度对于事件的风险性进行评估,其中主要的依据是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就可能性分析,由于市委、市政府以及卫生、交通、防疫等部门的有力措施,在天津市域内感染和疑似病例相对较少,这说明在采取了科学有效防控措施的前提下,普通公众被感染的可能性是比较低的;同时,公众如果都能采取科学措施注意防护、避免聚集,少出门、勤洗手、戴口罩,也能进一步降低被感染的可能性。从严重性的角度分析,根据现有资料,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潜伏期长且具有较强传染性,给防控工作带来很大挑战,对此我们应该保持警惕、警觉,不能掉以轻心,尤其要杜绝那种违反防控规定、危害公共安全的自私行为。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当前从国家到天津市已经做了充分动员,各项应对措施有力,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也在不断研发之中,有的药物已经投入临床试验,有望进一步提高诊断精度和治疗效果,即使万一被病毒感染也会大概率地经救治而康复,因此不必过度恐慌。

其次,采取适宜的情绪调节措施。情绪是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动力源泉,适度的紧张会促使个体提高警惕,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最终有利于战胜病毒威胁。当感到紧张焦虑时,个体还可以尝试主动地省察自己的情绪状态。有研究发现,当个体主动地体验和接纳自身情绪反应的时候,对负性情绪的反刍思维可能会缓解。公众还可以积极寻求社会支持。简单地说,社会支持就是家人、朋友或其他人给予我们的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关心和协助。心理学、社会学、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发现,社会支持是影响我们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帮助个体克服消极情绪、促进从挫折和创伤中恢复的重要保护性因素。陷入反刍思维的个体,不妨和自己的家人或朋友交流自己的感受,寻求他们的宽慰、理解和帮助。此外,国家和地方层面的医疗卫生部门、心理和精神卫生的相关学术组织、高校和科研院所也提供了应对疫情的危机干预和心理咨询服务,如果个体的紧张焦虑持续且难以缓解,也可以向这些机构寻求心理援助。

最后,用积极的应对替代消极的反刍思维。反刍思维使个体沉浸于忧思之中,不利于我们应对威胁、解决问题。当个体觉察到自身的反刍思维时,可以尝试一些能够愉悦身心、具有正强化作用的休闲娱乐活动,比如看自己一直想看而未看的电影,听听音乐和相声,因地制宜地健身,充分地睡眠和休息,或者是照料和陪伴家人。这些活动通常有助于我们摆脱消极情绪,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增进我们与家人的情感联系。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证实,积极乐观的情绪能够拓展个体的认知范围,有利于摆脱对负面信息的强迫性关注,增强我们的心理免疫力,缓解压力造成的心理冲击和应激反应。在行为层面,个体也要服从特殊时期的各项管理规定,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努力克服疫情对自己学习、工作和生活方面的不利影响,本着对自己、家人和社会负责的态度,减少流动性并注意卫生防护,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作出自己的努力。

(作者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心理学系副教授)

文章来源:http://news.72177.com/2020/0212/451979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