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资讯中心 天津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周其林带领团队凭借“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20年01月13日 23:37

一身深色西装,一条以化学元素符号装饰的领带,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周其林以这样的装束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凭借“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项目,周其林教授带领团队获得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是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由于其评选严格,在历史上曾多次空缺。

“这项工作的意义在于,发现了一类非常高效的催化剂,可用来合成手性分子,制造手性药物。对学术界的影响在于,很多过去不能够合成的分子,现在能够合成了;对产业界的影响在于,过去很多药物合成起来非常困难,现在合成这些药物非常方便。”周其林教授这样描述团队此次的获奖项目。

周其林教授带领团队20年潜心攻关,发展出一类全新的手性螺环催化剂骨架,从这类骨架结构出发,合成了系列手性螺环催化剂——国内外同行称之为“周氏催化剂”,成为合成化学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被全球40多个研究组借鉴,被用于200多种不对称合成反应,还被用于多种手性药物的生产。

1999年,周其林被教育部聘为第一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并转入南开大学工作,从此,手性螺环催化剂成为周其林20年来工作的核心。

“每天早晨8点前准时到实验室,晚上八九点才离开,一周6个工作日……”说起周其林教授的工作安排,课题组成员、高级工程师王立新觉得“如同化学反应一样严谨”,特别是课题组每个周六下午的组会,20年来“雷打不动”,有时候周其林教授刚下飞机,就拎着行李箱直接赶回实验室参加组会。

在外人看来,在“冷板凳”上单调枯燥的科研工作对于周其林教授来说却充满魅力,不断改进合成新的配体和催化剂,螺环结构在周其林教授的手中宛如一只奇妙变幻的万花筒。

然而,整个研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甚至经常面临失败。课题组做出来的催化剂,“对这个反应也没效,对那个反应也没效”是常有的事,但周其林教授始终坚持:“只要我们做出来,就一定是原来没有的。”

20年来,周其林教授获得过很多有分量的大奖:首届中国化学会手性化学奖、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未来科学大奖……然而他的办公室最显著的位置,摆放的却是历年学生的实验记录。

在周其林教授看来,作为一名教师,培养人才是第一重要的事。如今,周其林教授已为国家培养了70余名优秀博士和硕士。“我最好的科研成果,实际上是我培养的学生。”在课题组20周年的组会上,望着济济一堂的爱徒们,周其林教授道出了这样的心声。(津云新闻编辑李松达)

文章来源:http://news.72177.com/2020/0113/451449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