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资讯中心 天津

回眸2019 天津故事让人温暖

2019年12月31日 14:39

天津学懂弄通做实十九大精神网上学校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 学懂弄通做实十九大精神

我们以此铭记 我们以此致敬

今天,2019年最后一天。寒风依然扑面,阳光透射心底。

这一年,我们有温暖的开局。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天津视察,谆谆嘱托、殷殷期望,如浩荡东风,给1500万天津人民带来巨大的精神鼓舞,也注入强大的政治动力和工作干劲。

这一年,我们心中洋溢自豪。新中国走过70年,举国同庆,海河欢歌,国庆盛典让人热泪盈眶。当《我和我的祖国》响起,我们在心底祝福祖国,也情不自禁地涌动报国豪情。

这一年,我们的收获来之不易。大变局百年未有,大时代风云际会。我们秉持新发展理念,不惧风雨、滚石上山,天津经济换挡升级,稳中有进、稳中蓄力,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坚定。

这一年,我们的改革奋步疾行。一制三化,“制”权力过界,“化”营商环境。减税降费,降企业成本、升投资热度。国企混改力度空前,民营经济蓬勃成长,海河英才活力迸发,改革激活一池春水。

这一年,我们的舞台更加宽广。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海港空港全方位开放,大战略引领天津走向大舞台。全球推介活动、世界智能大会,聚光灯下,自信天津接受世界目光的检阅。

这一年,我们的城市绿意盎然。875平方公里湿地自然保护区、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153公里海岸线──“871工程”成就一篇篇绿色发展“代表作”,呵护“渤海明珠”清风常在、沽水流霞。

这一年,我们的生活充满暖意。一老一小、提前供暖、棚改清零……20项民心工程背后,是“向群众汇报”的大诚意,是“四分财政三分民生”的真投入,是百姓“幸福指数”持续提升的获得感。

这一年,我们有太多的集体记忆。四中全会、主题教育、创新驱动、智能制造、城市治理、乡村振兴、扫黑除恶、文明条例……

津城最温暖的故事,无疑是人的故事。时代最精彩的画面,永远是奋斗者的身影。今天,让我们再次出发,走近这些奋斗者,感悟他们的悲欢苦乐,重温一年里最感人的瞬间。当然,我们知道,仅仅聚焦这十多位代表,不可能全景式描绘这座城市。我们希望通过这组影像,勾勒这座城市奋斗的姿态,铭记我们共同走过的岁月,进而从温暖中收获信心,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更好地拥抱未来,书写更加美好的时代新篇。

我们以此铭记,我们以此致敬。我们以此为历史存照,我们以此为明天祝福。

新天津人

爱企业 更爱这座城

2019年的最后一个周日,户外天有些阴,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的炼钢车间内却是炉火旺盛,穿行在林立的设备中间,周身感觉暖暖的。

身材挺拔的刘晓军一边走着,一边指点记者看看这个、瞧瞧那个,向记者介绍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你看,港珠澳大桥的高强度桥梁拉索用钢就是这里生产出来的,起亚、现代、徐工等知名企业的汽车用棒材也是我们这儿生产的。我们生产的预应力钢丝,在包括京津冀在内的华北地区具有定价权,价格我们说了算,哈哈。”刘晓军笑着说。

刘晓军是山西人,大学毕业后在山东的钢铁厂工作了7年后,来到荣程钢铁技术研发处工作,至今已13年,目前任职技术研发处副处长。

周日不休,对刘晓军与他的同事们来说,已经习惯了。

“我们技术研发处总共13名技术人员,负责全集团的新工艺开发、产学研结合、标准制定,在同样规模的其他企业,这些工作需要近百人分担。虽然有些累,但说实话,也为我们的高效率自豪。”刘晓军说。

谈起自己擅长的工作,刘晓军来了兴致。“你看,铁水中的磷越低越好,为了降低这个磷成分,我们在原料上就开始着手管控。原料采购员并没有原料选择权,这个权利在我们技术员手里,因为所有待选产地的原料,都需要经过我们的检测才可以定夺,我们只选最好的。”他说。

要说在荣程钢铁工作的最深感受,刘晓军认为是“务实”两字:“我们的技术人员精力没有用在写论文、评职称上,而是全身心围绕企业创效,朝着企业利润奔。每天都是算着干,为了在市场上有发言权,狠着劲儿地降成本、提质量、增效益。”

“工业其实归根结底也是服务业,只有提供了好产品、好服务,才能赢得客户。”刘晓军总结自己这些年的经验说。为了更好地服务下游客户,刘晓军与他的技术处同事也会参与到销售中,客户遇到的任何问题,他们都会及时帮助解决。

谈起自己效力的年销690亿元的民营钢企,刘晓军挺满意的:“企业为员工提供了免费宿舍,交五险一金,职工家里要遇到个困难什么的,大家都积极伸出援手,让人觉得挺温暖。”

刘晓军的爱人也在荣程钢铁上班,全家早就成为了新天津人。“说真的,当初选择荣程,一个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企业坐落在天津。天津挺好的,孩子上学便利,城市氛围也好,因为爱荣程,我们也更爱天津。”刘晓军实在地说。

棚改清零

新年我在新家过

新沙发、新衣柜、新床铺、新窗帘、新冰箱、新厨具,明亮的房间内,大大小小的物件,一切都是崭新悦目的,一切都透露着洋洋喜气。“哇,这小家布置得太漂亮啦!”12月29日,走进位于双青新家园盛逸园小区10号楼6层的巴士司机李斌家,红桥区西于庄片动迁干部卢霞冰格外惊喜。

“还行还行,这都是我媳妇弄的。反正我一进这新家,就俩字儿:高兴!”李斌笑容满面,乐得合不拢嘴。

卢霞冰一边挨屋参观,一边埋怨:“你这不合适啊,前些日子打电话你还说家里忙装修呢,没想到这么快就搬进来了,也不提前知会一声。我今天临时陪记者采访,也算是第一次上门,怎么说也该买点礼物,为你的新家温居呀。”

“要不是您帮我解决了家庭矛盾,我家哪能顺利搬迁,我又哪能买到这么便宜的政府安置房啊。就怕您知道我搬家又要破费,才没跟您打招呼,您别过意呀!”李斌忙不迭地解释,“其实,昨天才刚搬进新家的,您也是到我们新家来的第一位客人。”

李斌家原来住在增产大街101号院,包括母亲、叔叔、兄妹等老少一大家十几口人,住在有本的和没本的6间平房内。苦熬了一辈子终于赶上棚改动迁的好机会,却因家人想法不同,产生利益纠结,一家人搞得不开心不说,还迟迟签不下搬迁协议,成了卢霞冰负责片区的老大难户。

“那几个月,老卢他们天天不厌其烦地往我家跑,找我家人分别聊天,推心置腹地做思想工作,最终帮我们消除了误解和隔阂,达成了人人满意的补偿分配方案,2018年3月搬出了平房老宅。我老娘高兴得直哭,说要不是有动迁干部的真诚相助,一家人心散了不说,恐怕这辈子也离不开棚户区了。”李斌告诉记者,棚改动迁不仅让自己和爱人没花多少钱就住上了一套70平方米、两室一厅一卫一厨的单元楼房,而且还交上了卢霞冰这样一位心眼好、热心肠的好朋友。

窗外寒风阵阵,屋内温暖如春。“这新楼房就是好啊,与棚户区平房相比真是一天一地。就说这暖气吧,足有二十六七度,一进屋就得换上T恤衫。这条件最受益的还是我老娘,住了一辈子寒窑似的平房,总算住上不烧煤炉子就暖呼呼的房子了。”李斌说,他母亲就住在同一小区的7号楼,偏单元,南北向,冬天坐在阳台上就能晒太阳。

“说话就到元旦了,我们赶在年底前搬进新家,也是想图个吉利,新年新气象嘛!”李斌爱人王宏笑盈盈地说。

生态环保

家暖和,心更暖和

君子兰片片碧绿、杜鹃花朵朵鲜红……寒冬季节,武清区豆张庄镇南双庙村宋林生家客厅的多盆绿植生长旺盛,整个房间生机勃勃。70岁的宋林生正端坐在椅子上忘情地拉着二胡,为两位戏友伴奏……

一曲演奏完毕,宋林生和戏友们短暂休息。老人对记者说:“这大冬天,我家够暖和吧,你看温度计,都20多度了,暖气片烫手哪!这要感谢党和政府实施的煤改电清洁取暖项目。”

“家里不再烧煤取暖了,白天晚上都暖和,家里家外都干净,村子上空再也没有黑乎乎的烟尘了,你看天空多么蓝啊!”宋林生笑着指了指室外的湛蓝天空说。

记者跟随宋林生来到他家厨房,只见墙上挂着一台像抽油烟机一样的装置,外面还有一台一米多高的室外机。“这就是电采暖机器,用起来特方便。”宋林生指着墙壁上一个开关说,“我想啥时供暖,就拉下这个开关,内外机就立刻运转起来,屋里一会儿就暖和起来;如果室温太高了,想停一会儿,合上开关就可以啦。”

“这两台机器多少钱?需要自己掏腰包吗?”记者问道。

“总共2万多元,村民一分钱都不掏,全都是政府部门无偿给安装的,我们特别高兴。安装机器前,还有村民担心要自己掏钱,后来知道是政府部门无偿赠送,大家心里都乐开了花。”宋林生说。

“煤改电取暖,一年下来需要花多少电费,负担重吗?”记者接着问道。

“一个冬季下来要花3000元电费,虽然比烧煤取暖贵了1500元,但政府补贴电费1800元,我们家只需要掏1200元,比过去烧煤还便宜呢,政府太给力啦。”宋林生举起大拇指赞叹说。

宋林生患有强直性脊柱炎,不能干重活,原先家里冬季烧煤取暖时,需要到外面买煤,装煤卸煤,他都非常吃力,常常需要邻居和亲戚帮忙;现在煤改电,再也不用烧煤取暖了,宋林生卸下了这个重担。

宋林生年纪大了,腰也有些弯,但气色、精神都特好。“过去烧煤取暖时,室温低,晚上盖两床被子还不暖和,身体受到了很大影响。现在煤改电后,冬天晚上很暖和,盖一床被子就可以,对控制我的病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环顾宋林生的家,4个房间宽敞明亮,雪白的墙壁特别干净,紫红色的木门,透露出浓浓的喜气。

“现在由于家里冬天特暖和,外孙也从外地搬来跟我们一起生活,家里热闹了,我们老两口不再感到孤独了,晚年生活特别幸福美满!”宋林生眼里闪着幸福的泪花。

居家养老

吃出“幸福的滋味”

“张爷爷,今天这么早就来了?”

“是呀,没嘛事,我提前过来等会儿,今天炒的嘛菜呀?”……

上午10点40分,河东区春华街道老人家食堂门口,前来就餐的老人们一边晒着太阳,一边早早地在食堂门口排起队来。

春华街道老人家食堂坐落于聚安东园社区,运行2年多来深受老年人欢迎。走进食堂,饭香扑鼻。几张干净整洁的餐桌摆放有序,可同时容纳近20人就餐。厨房内,配菜、炒菜、分装、打包,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忙活着。主厨赵香太在部队时练就了一身厨艺,每天早上6点就开始忙活。只见他快速颠勺,不一会儿一锅熘肝尖就出锅了。“馒头和花卷都是早上刚蒸的,每天中午一般会炒10个菜,有荤有素,每天不重样,都是根据老年人口味设计的菜谱。”

11点刚过,热腾腾的饭菜陆陆续续被端了出来。“张爷爷,今天想吃点嘛?”“给我来份鸭血,再来份熘肝尖,一盒米饭。”端着香喷喷的饭菜,张爷爷就近找了张桌子坐了下来。张爷爷名叫张仲泉,84岁高龄,是老人家食堂开设以来的第一批“粉丝”。“我每天中午溜达下楼就可以吃到干净、放心的饭菜,一顿饭差不多13块钱左右,荤素搭配,经济又实惠,感觉这里就像我们老人的家一样。”

针对腿脚不方便、子女又不在身边的老年人,食堂还提供送餐上门服务。为了健康环保,送餐服务的餐盒采用不锈钢饭盒,当次的送餐盒将于下次送餐时取回,便于循环使用。记者跟随送餐员赵师傅来到春华街道鑫泰家园社区杜宽正老人家中。“杜老,我给您送餐来了。”赵师傅说着敲开了杜老的家门。“快进来,外面冷吧,又麻烦您给我送饭来了。”82岁的杜宽正老人自打老伴儿去世后就一个人居住,子女住的相对较远,吃饭问题给老人带来了不小的困扰。老人家食堂解决了老人的难题。“一年365天,除去过年那3天,我订362天,咱们食堂工作人员每天风雨无阻给我送餐,营养搭配,特别合我口味,我都不知道如何感谢他们。”杜宽正老人说道。

据区民政局局长柴树芳介绍,近年来,河东区开设一级老人家食堂11个、二级老人家食堂107个,参与运营企业11家,共计118个老人家食堂,实现164个社区服务全覆盖,形成了“中央厨房+智慧餐柜+志愿者送餐服务”、养老机构食堂助餐配餐、日间照料中心助餐配餐、社会餐饮企业助餐配餐等多种模式相结合的助餐服务体系。

脱贫攻坚

好政策助我过上好日子

冬日时节,大棚外已是寒风阵阵,大棚内刚栽植两年的葡萄树却依旧青青。正在精心侍弄葡萄藤的河北省承德平泉市小寺沟镇凤山新村村民王振放下手上的活计,向来访的人们侃侃而谈,一个个专业词汇不时从他口中“蹦出”。

在我市西青区张家窝镇援建的大棚园区内,记者见到了这个身材中等、皮肤黝黑的汉子。“大棚里现有葡萄2000多株,主要是政府的经果林计划给我提供的葡萄苗。去年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从村里承包了这个大棚,由于没有经验,前期没管理好,导致产量不高,销售也出现了难题,多亏天津来的驻村扶贫干部和镇政府,帮我解决了销售问题。”王振说,“今年我主动跟农技专家学习,积累了经验,葡萄熟了以后共卖了5万多元,纯收入将近4万元,估计明年我的葡萄每株平均挂果可以达到6斤,多的能达到8斤,一年下来收入能达到8万多元,到时候欢迎你们来品尝!”

短短几句交流,笑逐颜开的王振让大家感受到他对自己这份事业的热爱,但谁又能想到,当年的他过的是怎样的日子。初中毕业的王振曾经打过几份工,但是却不尽如人意,都没干长。上有老、下有小,生活的压力让这个中年汉子整日凄凄惶惶,贫困户的帽子更是让他在人前抬不起头。

2016年年底,天津市和承德市建立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关系,西青区和平泉市开始携手奔小康,张家窝镇和小寺沟镇结成了帮扶对子。2017年,趁着东西部扶贫协作对接的时机,西青区张家窝镇和平泉市小寺沟镇一致商定,把首批帮扶资金用到产业扶贫中来。2018年,西青区和平泉市商定用726万元帮扶资金,推出了“人均百株果”经果林建设项目。“王振们”的生活开始悄然发生改变……

2019年,王振的葡萄大棚迎来了首个丰收年。王振说:“多亏党的好政策让我过上了好日子,感谢平泉市、七沟镇的领导干部以及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特别是天津市西青区张家窝镇的帮扶,让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赶上扶贫的好政策,我的努力肯定不会白费。”

2019年,平泉市只有270名贫困人口还未脱贫,综合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07%。到2020年,所有贫困人口将与全国人民一同迈入小康社会。

家风传承

功勋“老兵”的三代人

“姥爷跟我说过,他这一生有三句话:‘留点痕迹在人间,留点精神给子女’‘躺着也要战斗,起来就要冲锋’‘带着激情养老,保持战场战士心态’,他是我最崇敬的人,是我的人生榜样。”大二女孩王一婷说得执着而坚定。

乍一听,也许很难想象,如此铁骨铮铮的一句话是出自一位年轻姑娘之口。但是,如若您知道,她是一名军人之后,她的姥爷是今年国庆盛典上在天安门前接受检阅的老英模“致敬”方阵中的一员──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天津最美退役军人、天津北辰北门医院院长王维栋,您就明白,这一切,是一个军人家庭的家风传承,是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军人风范。

“大家长”王维栋1946年出生,1965年入伍,在越南战场上,曾舍命护卫雷达通讯设备,后立功受奖受到毛主席接见。1981年,年仅35岁的他已被破格提拔为导弹某师政治部主任。本是前途无量,却突发重疾,不得不暂停一切工作与病魔作斗争。这一斗,就是八年。

“我小时候,爸爸的身体不好,肚子总是鼓鼓的,后来我才知道,那是严重的腹水。”王维栋的女儿王莉告诉记者。即便如此,父亲依旧以军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病了也不能因此倒下”,在求医过程中,自己钻研起中医药知识来。经过数年潜心钻研,“久病成医”的王维栋正式决定“弃笔从医”,用所学知识在中医学领域继续为人民服务。这就有了后来的北空天津中医门诊部,1998年被升格为天津北辰北门医院。

王莉对父亲充满了钦佩,主动放弃向往已久的妇幼医士专业,转投中医学。在王维栋的带领下,北门医院先后组织成立了12个中医技术创新研究室,创立了“手、足、脊”五分钟快速查体法,发明了“松压针”针法、“三石症”环状针法、椎管狭窄“新九针”治疗法,脊诊整脊技术队伍规模更是居全国之首,填补了中医诊法的空白。

仁心仁术,大爱无疆。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地震,北门医院两个小时内迅速集结了16名医务青年志愿者组成的队伍赶赴汶川,没有丝毫迟疑,带队的正是王维栋的女婿、王莉的丈夫王遵来。

十几年转瞬间,家里的第三代也慢慢成长起来。自小耳濡目染,让他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医药传统文化充满了浓厚的兴趣。高考时,王维栋的外孙张乐凡、外孙女王一婷分别报考了山东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和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如今,两个孩子最大的梦想就是全身心投入到中医学研究中,将这项“国粹”传承发扬下去。良好的家风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而这本名为“王家”的书每一页都值得品读……

基层宣讲

理论“大餐”烹成“家常便饭”

“过去鸡鸭鱼肉都得凭票购买,需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共享单车乱堆乱放,从治理角度,需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你们说对不对?”

“对!”

……

在河西区挂甲寺街道新城社区,70岁的天津市基层理论宣讲员郜世伟正在宣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个‘共’字,也包括咱居民自己,我们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

说着,他指着一张遛弯儿时拍到的照片问:“看到这样的场景,你们第一反应是什么?”

“这么多落叶堆在墙角,不美观。”“可不,得及时清理。”……台下你一言我一语。“咱再往深处想想,一旦没熄灭的烟头掉上去,着起火来就会烧到旁边的汽车,后果不堪设想,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何谈起?”他接着说,如何让全会精神入脑入心见行见效,怎样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这是时代的课题,也是我们的考题。党中央的声音是奔跑路上的眼睛,眼清路才明。“我们要抬头学、向前看、低头干、回头看,不断创新社区治理模式,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他说。

“党中央的声音,我听懂了。”宣讲结束,郜世伟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81岁的季连茹奶奶拉着他的手说,“不光有国家的大政方针,还有身边的大事小情,这么接地气、有人气的宣讲,我们能不懂吗?!下次还来讲啊!”

“党中央的声音不能白听,有收获就得有行动。”新城社区第六党支部书记胡云发与党员“约法三章”,“要向身边的榜样学习,把做好事、做善事变成自觉行动,定期义务执勤为安全保驾护航。”

“基层宣讲,听众都是百姓,只有把理论‘大餐’烹饪成‘家常便饭’,上连天线,下接地气,两线双向大循环,才能画出最大同心圆,寻出解决问题的最大公约数。”郜世伟介绍,生动的讲述,离不开精心的准备。自从2012年以来,他先后把重要会议、专家述评、评论员文章等从报纸上剪下来,分门别类整理出20多册剪报,“每天都得抽时间学习,要不心里特别空。”不仅如此,“电脑盲”的他,8年来先后写了十几万字的手稿,宣讲前再请年轻人帮忙制作成PPT。

没黑没白的准备,身体吃不消了。一天凌晨,因血压升高、心率加快,郜世伟被送上救护车。转天小区的“老伙伴”们来探病,没说两句,又谈起了社区治理。“这本是来看病人的,结果又开上研讨会了。”大家会心一笑,“初心是一种习惯,改不了了。”

乡村振兴

“一肩挑”的“花园梦”

12月29日,凛冽寒风中,蓟州区出头岭镇大赵各庄村党群服务中心前,却是一片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景象。

“姨,手腕立起来,胳膊往前压,对,就这样。”“姐,你得娇羞点,有点‘新媳妇’的样子。”……学舞蹈出身的“一肩挑”蒋姗烨,正在指导“村晚”节目《爷爷奶奶和我们》。

“有空就跳跳舞,比打麻将强。”扮演“媒婆”的王淑婷笑着说,“之前我们就追着她去镇上学,现在‘蒋老师’变成了‘蒋书记’,我们还追着她学。能跟大伙儿一起乐和乐和,开心着呐。”

2018年,蒋姗烨成为出头岭镇官场村农村专职党务工作者,后因工作出色,调任三屯村党支部副书记,今年下半年,成为大赵各庄村“一肩挑”。

“我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城里,连萝卜怎么长出来的都不知道。”蒋姗烨笑着说,“扎根农村一年多,感觉跟村民打交道就是处感情,感情厚了,很多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一次,她到三屯村村民冯贵家走访时,得知大爷手臂残疾,靠刨笤帚为生,一天能刨四五把,赶集时一把只能卖5元钱,还时常卖不出去。于是她想出了一个点子──做笤帚小挂坠、笤帚钥匙扣等,帮老人在网上卖,一个月至少多赚1000元钱。收入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74岁的冯大爷看到了希望。前不久,三屯笤帚申遗成功,冯大爷拉着她直抹眼泪:“你一走,我们老两口心里没着没落的。”

带着不舍与责任,初到大赵各庄村,从“配角”变成“主角”,年仅26岁的蒋姗烨感觉“压力山大”:“怎么扭转村里无山无水无地的劣势,如何满足683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接下来要走的路还很长,要做的事还很多。”

“咱村现在挺好的,还有更好的招儿吗?”面对百姓的期待,蒋姗烨和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马军臣有一个共同的梦──打造“向往中的农村”。

“作为于桥水库库区搬迁村,大赵各庄村虽然无山无水无地,但交通发达,处于几个旅游景点的交叉口,而且村庄整洁,房屋整齐,我们想打造一个‘花园村’。”马军臣介绍。

66岁的马翠然大娘快人快语:“蒋书记心里装着我们,脏活累活啥都干在前头,值得夸奖。”蒋姗烨帮她掸掸土,笑着说:“大姨,跟您说了多少遍,叫我‘小蒋’就行。”

绿化村庄、修健身广场、挖掘村史文化、建造水冲厕所、硬化街道路面……打造“向往中的农村”,蒋姗烨还有很多计划正待实施:“处得久了,好多村民拿我当亲闺女看,冷了给披衣服,饿了给煮饺子,冲着他们,我也得好好干。”

减税降费

困难关口的温暖相助

搜索“南大通用”,跳出来的有“击楫中流,泱泱大风──记崔维力董事长”,有“南大通用的凤凰涅槃”……凭直觉,这是一家有故事有情怀的企业。走进以后发现,果然。

步入位于天津滨海高新区的南大通用办公楼,“让中国用上世界级的国产数据库”几个字就醒目地撞入眼帘。这是该公司创始人崔维力的梦想,也是所有南大通用人的梦想。

14年一路风雨一路歌。在崔维力的带领下,南大通用的GBase数据库用户已覆盖17个国家以及国内32个省级行政区。其相关技术打破了IBM、甲骨文等国际巨头40多年的垄断,其数据库产品被广泛应用于我国金融、电信、政务、国防等核心领域,为提高我国信息技术的自主可控性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公司名列工信部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榜单。

就在企业发展蒸蒸日上之时,创始人崔维力却于去年5月因病不幸离世。这位满怀报国志的海归创始人“出师未捷身先死”,怎不令人扼腕叹息。企业的发展也因此遭受重创。

“像我们这种基础软件行业的科技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往往需要十几亿之多,这笔钱完全靠企业自身去募集,压力可想而知。很多民企就是因为资金难以为继不得不抱憾离场。”南大通用高级副总裁赵伟告诉记者。在最困难的关口,天津市相关部门伸出了援手。

市税务局、滨海高新区税务局组建专家团队,对南大通用开展“订单式”针对性服务,帮其梳理政策要点,协调解决涉税难题。该公司财务总监王竹霞算了算账:2018年研发投入近亿元,同比增加53.85%,研发费加计扣除比例从50%提高到75%,企业加计扣除金额达4945.5万元。除此之外,企业还享受软件产品“即征即退”政策,2019年一年就退增值税几千万元。今年深化增值税改革,增值税税率由16%降到13%,企业又将减税数百万元。

“天津对国家减税降费政策的落实真的非常及时。税务服务一个字:暖。”赵伟感慨。

经过近一年的沉寂、调整与努力,今年4月,南大通用迎来了以丁明峰为首的新领导班子,开启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记者刷新该公司的信息发现,就在3天前,南大通用在强手如林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中标央行金融大数据项目,其相关数据库产品站在了中国金融行业的制高点。

协同发展

落户新区后的新生活

年终岁末,气温骤降。行走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马路上车来车往,在园区建筑砖红色外墙的映衬下一派繁荣景象。在园区大唐总部基地东区1号楼2楼,记者见到了天津威努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发中心负责人王方立,他正带领从北京搬到天津的团队进行工控漏洞挖掘平台最新版本的研发测试。

“我们公司今年获得了工信部的一个大订单。”刚一见面,王方立便向记者报喜,“2020年和2021年,我和团队的同事们将围绕这个订单的项目展开进一步研发工作,将人工智能,特别是机器学习等现在比较前沿的科技加入到工控领域,保护工业生产的安全。”

说起来到天津、落户滨海新区后的“新生活”,王方立表示,生活成本和上下班通勤时间成本的大幅降低,让幸福感陡然增加。“我们团队是2018年年初从北京搬迁到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的。”王方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之前在北京工作,公司到住处有十几公里的路程,但是早高峰要走将近两个小时,现在从家到位于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的办公室,同样是十几公里的距离,二十多分钟就到了,省下的时间可以多陪陪家人。”

据王方立介绍,威努特是国内仅有的两家获得国际自动化协会安全合规学会ISASecure双认证的企业,同时,今年还获得了1项软件著作权和4项专利,作为中国工控安全领域的领军企业,迄今已成功为国家重点行业500余家企业提供了全面有效的安全保障。

谈到今后的打算,王方立说:“天津拥有大量的工业企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走在全国前列,这也是支撑我们这类企业良性发展的优质市场。同时,天津具备优质的高教资源,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很好的人才储备基础。此外,天津这边给予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力度很大,我们现在的办公区域是三年免房租,在人才招聘方面,政府帮助我们对接天津大学和天津科技大学等本地高校,并且邀请高校相关负责人到公司参观交流,还会给我们介绍一些客户和科研项目,相信我们在这里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好。”

企业响应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战略,加速产业布局,员工同样是协同发展的受益者。如今,王方立已经在滨海新区购置了住房,妻子也从北京来到了滨海新区,夫妻团聚,谈到温馨的小家,王方立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文章来源:http://news.72177.com/2019/1231/451276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