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资讯中心 天津

为了保护北上的水源,这里想了个“很甜的办法”……

2019年12月11日 19:35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净水来。南水北调中线输水能够保持着国家二类饮用水标准,上游水源地的来水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地淅川,通过发展软籽石榴产业,来实现“护青山、保水质、生态富民”的目标,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辣椒“变”石榴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产业发展之源。在河南省淅川县九重镇南水北调干渠边,有这样一个村子,叫张河村。该村也是南水北调出库流经的第一村。

“现在从这里望去,都是我们村的石榴果林。仅是我们村,种植面积就达到了5000多亩。”12月7日上午,在张河村石榴基地,村支书张家祥向津云记者仔细介绍着产业情况。记者目力所及,一大片石榴树新苗整齐地排列在田间地头。张家祥还告诉津云记者,张河村种植的软籽石榴,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纯天然无公害,是真正做到了用干净的丹江水滋润淅川石榴,更是为保护水源地不受污染的真正绿色产业。

“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贯通,为了保护我们这里水源地,改变产业结构,走绿色涵养生态之路,成了我们村的新目标。那时候可是吃了不少苦,走了不少弯路哩!”张书记笑着说。在此之前的张河村,大辣椒、新西兰青豆、日本南瓜三样农产品,构成了张河村发展的支柱产业。农民们可以在家门口种植加工,收入颇丰。但是这三种农作物生产过程中所带来的化肥、农药污染,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环境存在着负面影响。“面对南水北调发展大计,我们选择了壮士断腕,横下心,砍掉这三大产业。”

村里少了产业,农民减了收入,一时间,不理解、抱怨声此起彼伏。作为村书记,张家祥身上的压力很大。他三天两头往省城里跑,希望能挖出村里致富的“新苗”。

“一开始我想的是种柿子,我还专门请教了省里的农业专家。后来我才了解到,柿子种植的产品附加值不太高,对于村民收入的增效并不明显。”一时间,张家祥直挠头,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一个偶然的契机,让张家祥了解到了软籽石榴这种新型水果受到日本等国外的高度欢迎。于是,张河村在淅川率先引进了软籽石榴种植。通过与河南仁和康源农业公司签订土地流转协议,让每户村民不仅可以享受流转收益,还能享受产业发展的“年金分红”,当地留守妇女和上了年纪的留守老人不用出远门,就可以在家门口就业,解决了留守村民的一大收入来源问题。“经过我们的绿色产业升级发展,现在我们村的村民已经形成了‘一地挣三金’的收入新格局:一是‘租金’,农民获得了土地流转的收入;二是‘薪金’,反租倒包,农民每亩可得管理费800-1000元;三是‘股金’;农民与公司约定,受益按1:9分成。”

产业新“名片”

“现在石榴都已经收购完毕了,秋天收购的时候每斤价格达到了8至10元。”一位正在石榴基地养护树苗的张河村民乐呵呵地说道。

不仅如此,张河村还努力通过产业带动扶贫工作。在张河村里,仅有的10户贫困家庭,通过土地流转的收入帮扶,年收入都突破了万元大关,提前脱贫摘帽。村支书张家祥表示,只有不让任何一个村民“掉队”,水源保护、生态产业发展的事业才能做好做强,大家才会发自心底爱护丹江、保护丹江。

村民有了收入新来源,生活有了更好地保障,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的热情和信心也就更加高涨。

如今的张河村村民,齐心协力,共同保护渠首水源地,保护丹江,保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我们村和村民来说,保护好水源地,不仅是为了全国南水北调工程的一盘棋建设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更是保护我们在新时代产业发展的生态根基。”将产业发展和保护水源有机结合,张河村做到了,而且做到了全国前列。

通过种植软籽石榴,不仅张河村的村民收入得到了提高,更带动了周边三个乡镇共同进步,软籽石榴更是成为了张河村乃至淅川县的一张产业发展和经济扶贫的重要名片。

不止是在张河村,在整个淅川县,软籽石榴作为生态产业“龙头”,得到了全链条支持。政策支持,在土地流转、种植、深加工、市场和品牌推广等方面给予激励,基本实现全覆盖。技术支持,聘请中国园艺学会石榴分会、河南农大专家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研发平台,并成立专门的产业办公室,构建“县、乡、村、户”四级技术明白人队伍,解决发展技术难题。配套支撑,投资上亿元建成总库容超过5万余吨的保鲜库,解除林果冷藏的后顾之忧。

景美人更美,水甜心更甜。张河村的村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大爱,呵护着南水北调水源地的一方净水,也筑起了绿色发展、产业转型的时代丰碑。

文章来源:http://news.72177.com/2019/1211/451034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