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天津
王礼春:越留学越爱国 想为祖国多做点事
2019年10月01日 12:47“留学期间,我们虽生活在另外一个文化体系里,骨子里却烙着中华文化的印记。”天津大学表层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博士后王礼春说,出国留学其实是站在离祖国很远的地方看着她,更希望她强大而美好。因此,很多留学生有过这样一段经历后,才真正体会到“祖国”对于自己而言意味着什么。
“越留学越爱国”是每一个留学人员的共同感受,也因此更希望为祖国做贡献。
读研期间与天津结缘
2003年到2007年,王礼春在中国地质大学完成了4年的本科学习,之后继续攻读研究生。在读研究生期间,他参与了天津市一个关于地下水资源的研究项目,在天津待了大半年,可能就是因为这个缘分,我回国后选择来天津继续做研究教学工作。
研究生毕业以后,王礼春去了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攻读博士以及博士后。对于自己的留学生涯,王礼春表示:“在国外读书不是‘开眼界’和‘取经’,更像是‘念经’。”他回忆道:“国外的学生特别注重独立性的培养,我也是在留学期间,不断成长、独立,严格要求和不断敲打自己,一些小想法慢慢堆积,在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科研自信心。”
王礼春还强调,科研之路没有捷径可走,必须脚踏实地亲身实验,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傻干,在研究的同时也要借鉴前辈研究问题的一些思路和方法。作为一名科研人,平和的心态是最不可或缺的素质,在美国相对单调的生活给了他很多时间去认真思考和钻研。
无论走多久还是想回“家”
“无论离开祖国多久,用自己所学报效祖国之心从来没有变过。我们不管在国外有多成功,都有一颗‘中国心’。”在王礼春看来,每一名海外留学归国的学子,对祖国都是情真意切的。
王礼春坦言,初到美国时,自己就被当地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科研环境吸引,并由此立志要在学成之后回到祖国,施展所长,报效祖国。
在他看来,留学人员既有国际视野,又有中国情怀,还有专业特长,是一个“智力密集”群体。
“我们是国力升级的智慧储备,也是提升中国软实力的重要力量。”在这八年的时间里,王礼春在学术上获得了提高,同时也参与了很多课题研究,在毕业之初,也有机会到美国很有名的公司去工作,但王礼春更想沉下心来继续做研究工作,理想的工作地点是在高校。
当你到了国外,你会感觉到自己不是代表个人,而是一个国家。别人不是首先问你叫什么名字,而是问你来自哪个国家。“这是一种责任感和归属感。”王礼春说,“希望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技术转化为改善中国生态环境以及水资源优化做出一点贡献。”
所以,一年前的夏天,王礼春带着妻子和孩子从美国回到中国,经过一位老师的介绍,与天津大学结缘,遇到了合适的团队,可以一起做相关专业的研究,他留在了天津。
国内生活比美国方便多了
回国的这一年,王礼春深深感觉祖国的飞速发展和不断强大。“我去年看了一个新闻报道,大概是现在中国的科研经费已经在全球排名第二,包括科研经费、科研水平,各方面提高都非常快。”王礼春告诉记者,除了科技方面,现在经济和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比国外强!“记得出国前,我从北京回湖南老家探亲,坐最快的特快列车也要18个小时左右,现在的动车10个小时就到了。”
另一个让王礼春比较惊讶的是国内的电子支付。“国内的电子支付方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之前在美国时,他们的消费方式主要是刷信用卡,而我们,从买菜到购物、乘车、就医,几乎任何消费都可以实现电子支付,真的太方便了。还有最大的一个体会就是国内的交通情况,国外真的没得比。美国的公交车可能半个小时到40分钟才来一趟,国内的公交车普遍在十几分钟,快的话几分钟就是一趟。”
实实在在地为国家做事
王礼春现任天津大学表层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副教授,从事教学以及和他的团队一起参与渗流和物质等水文过程——利用高端数值模拟、精密室内试验和缜密的野外观测水量和水质数据分析不同尺寸上物质运输机理及其数值模型预测,并探讨其对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科研工作。
王礼春告诉记者:“不管走出去多远,中国才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们都有着很浓厚的中国情结。作为海归,在国外多年,有技术、有经验,因此我们是抱着实实在在地为国家做点事的心情而回国的。我们国家生态环境改善仍需要更多年轻的科研人员做出努力,国家的人均水资源还比较短缺。我希望通过我的专业,以及我们团队的努力,解决全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通过水质和地下水污染的研究,解决减排污染,最终实现水质净化。”(津云新闻编辑靳永锋)
责任编辑:wb001
文章来源:http://news.72177.com/2019/1001/449918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