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天津
从农民工到“小能人”──记天津市利民调料有限公司一车间副主任杨科
2019年07月26日 23:29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先进典型
天津学懂弄通做实十九大精神网上学校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 学懂弄通做实十九大精神
“不好,停电了。”5月11日一早,正在粬部巡视的一车间副主任杨科,立马揪起心来。
面酱的制粬是一个连续过程,从投料到制成粬需要48小时不间断用风机降温。“如果长时间停电,温度过高,这18吨料就废了。”关键时刻,杨科快速组织十几名员工人工出料。
跟时间抢速度,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天气一热,车间持续高温高湿,工人得一锨锨把18吨料铲到发酵池,同时把18吨盐水一桶桶倒进去搅拌均匀。
“有劲儿多提点,没劲儿少提点,安全第一。”说完,杨科就撸起袖子,一手拎一个25公斤的水桶往楼上跑。“每运一趟,还得爬上4米高的发酵平台,忙到一半就感觉快坚持不住了。”他回忆道,“可别人都看着呢,我松懈了,大家也跟着泄气,必须得顶住。”
表态不如表率,身教胜于言传。在榜样的带动下,大家咬着牙持续奋战了近6个小时,完成全部出料工作。
“完活我们都歇了,杨主任还一直盯着,直到发酵周期到了,各项物理和微生物指标合格,才放下心来。”成品班组长闫亚凯说。
“这么拼你图啥?”面对疑问,杨科笑笑:“人得懂感恩,我以前就是个农民,没有公司的培养哪有现在啊,只有该卖力时卖力,心里才踏实。”
2007年,22岁的杨科通过老乡介绍,从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独羊岗乡西叉村到利民调料公司工作。
蒸面、蒸豆、制粬、发酵……一车间是传统发酵车间,全年高温高湿,劳动强度大,生产环境比较艰苦。无论是面对120多摄氏度的蒸面机,还是近200摄氏度的蒸料罐,杨科始终没叫苦没叫累,而是虚心向老师傅们请教发酵工艺和酿造流程。
“从农村到城市,看到什么都想学,老师傅们经验十足,从他们那学到的‘手艺’,让我受用终身。”杨科说。与他一起进厂的一车间副主任赵政回忆,遇到脏活累活他都抢着干,制粬过程中,头一个小时是稳定期,不用急着去看,可他总是隔二三十分钟跑一趟,就想“多学学”。“凭着这股‘认学’劲儿,没几年工夫,他就掌握了所有技术,还自学成才,学会了修理机器。”老师傅张祥忠说。
心中有方向,脚下有力量。在踏实工作之余,具有高中学历的杨科还不断加强政治学习,并于201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在公司推荐下,他报名参加了天大网络教育大专课程。
从农民工到党员再到中层管理者,对于一心只想踏实工作的杨科来说,是从没想到过的。“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人才选拔机制,不拘一格降人才,有效激活了企业发展‘原动力’,也提升了干部队伍的‘战斗力 ’。”公司党委书记邹江介绍。
职位升高了,杨科却始终没有停下学习、思考的步伐。
随着灌装设备更新换代,公司原有的几吨旧包装膜不能再用了,杨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反复研究,我发现新设备虽然在功能上改变了不少,但工作原理基本没变,要是把塑料膜合成器重新设计一下,或许旧的包装膜还能继续使用。”想到就去做,杨科把自己的想法绘制成图纸,经过试验变废为宝,节省了大笔开销。
工作中再苦再累都能克服,面对家人,杨科却深感愧疚。父母生病、孩子上学等大事小情,他总是缺席。今年春节,妻子和女儿同时发烧,眼看着开工在即,妻子和他商量:“能不能晚走几天?”犹豫了一下,他还是“狠狠心”:“刚开工,事多心不稳,容易有隐患,我得盯着。”
对自己的工作,他从内心深处热爱着:“来天津12年了,在这片沃土上,我的人生从量变走向质变。接下来,我将继续苦练本领,不断坚守利民初心,传承一方老味。”(津云新闻编辑李松达)
责任编辑:wb001
文章来源:http://news.72177.com/2019/0726/44910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