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资讯中心 天津

黄南州德吉村:从深度贫困村到最美休闲村

2019年06月17日 20:35

天津通过精准帮扶,使青海省黄南州德吉村,成为易地扶贫搬迁的典范

在东西部扶贫协作过程中,天津充分发挥援建资金的杠杆作用,用小资金实现大撬动,在青海省黄南州尖扎县德吉村易地扶贫搬迁中,相继落实天津援建资金630万元。通过精准帮扶,将昔日深度贫困的农牧民从山区成功搬至黄河岸边,借助依山傍水的优势,共同建设起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德吉村,成为易地扶贫搬迁的典范。

黄河岸边的“小三亚”

时值盛夏,拥有“美丽夏都”之称的青海省迎来了旅游旺季。碧绿的黄河水映着青山蜿蜒而过,不时有游艇在水面驰骋;蓝天白云下,金色的人工沙滩上,码头、大风车、儿童游乐场等吸引着大批游人;不远处,251户藏族风情的院落错落有致,颇有点“小江南”的味道。大学生村官、德吉村党支部书记拉毛说,大家都认为“天下黄河贵德清”,但我们这里的人常说“天下黄河尖扎秀”。德吉村,也被当地人誉为“青海的小三亚”。

在一处白墙红顶的农家小院中,今年40多岁的藏族同胞加羊索南正在厨房里忙着炒菜,招待南来北往的游客。只见小院上方悬挂着五彩的经幡,形成天然的“凉棚”;地面铺着绿茵茵的塑胶草皮,20多位游客正围坐在几张大圆桌旁,享用一桌子的好菜;走进屋里,平整的大炕上,几床崭新的被褥叠放得整整齐齐,古色古香的展示柜里,银色的餐具擦得锃亮;舒适的大沙发上,一群老大姐正唱着欢乐的歌。歌声和着饭菜的香味,飘满整个小院。

深度贫困催生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看着眼前的这番光景,农家小院主人加羊索南古铜色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而就在两年前,加羊索南一家还住在海拔3800多米的高山上,每天为生计发愁。他永远也忘不了,十年前一场大雪给这个家庭带来的灾难。“2008年,一场大雪下了十多天,把我们家的牛羊全部冻死了。一共100多只山羊、30多头牦牛,那是我的全部家当。当时两个娃娃还要上学,后来我四处找亲戚借钱,又去挖虫草、卖虫草,但生意并不好,欠账越来越多。”加羊索南的额头上有很多非常明显的皱纹,这与他的年龄并不相符。加羊索南说,这次天灾,让他几乎一夜愁白了头。

由于山上海拔高,气温最低接近零下30摄氏度,即便是夏天也常会下起鹅毛大雪,且积雪常年不化,气候条件非常恶劣。不仅如此,山区交通不便,这里的藏族老乡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在另一户村民家中,60多岁的斗改提起过去在山上的生活,也是一肚子心酸。在他13岁那年,父亲突然患了重病,需要到山下的县医院就医。但山路艰险又缺乏交通工具,导致父亲因未能及时就医而过早去世,这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手扶拖拉机也没有,架子车我一个人拉不动,没有办法……”斗改说,他是家中的独子,从小就体弱多病。父亲去世后,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种起了庄稼。但是山上土地贫瘠,根本就没有什么收成,只能靠政府的救济度日。

同加羊索南和斗改一样,过去住在高山上的村民,大多生活在深度贫困之中。天津援青干部张力2013年从天津港到尖扎县挂职副县长,他至今记得第一次到山上农牧户家中考察的场景:“我当时几乎都震惊了,最糟的状况是窗户上没有玻璃,窗户上就是纸,纸还是裂开着。地上直接铺着毯子在那儿睡,你给他的被子他也不盖,他都挂起来,拿它当画了。”提起这些,这位身材魁梧、给人一种硬汉形象的援青干部,眼里闪过一丝无奈。在张力看来,山上的藏族老乡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而且他发现,山区群众的残疾率特别高,能达到10%。“这主要是近亲结婚的结果。”说到这里,张力有些痛心。

条件艰苦,加上思想落后,要想使农牧民们原地脱贫几乎不可能。不仅如此,人畜和生态环境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草场退化,垃圾遍地,缺乏干净的水源……面对这一现状,2016年,青海省黄南州果断提出“山上问题,山下解决”,将高海拔地区的农牧户通过整村整社集中搬迁和分散搬迁,集中安置到山下。经过周密细致的调研和讨论,安置地点选择在尖扎县黄河岸边,并起名“德吉村”。“德吉”,在藏语里寓意着“幸福”。青海省黄南州尖扎县扶贫局局长海洋说:“第一,德吉村在我们全县是海拔最低的,1960米,因而气候条件好。第二,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明显,紧邻阿赛公路和省道,还有广大的水域。第三,德吉村有奇特的自然景观,紧靠黄河,两面环山,湿度大,光照资源非常丰富。它离县城也比较近,很多的基础设施,比如医疗卫生、教育等,群众可以共享。”

当时,张力在尖扎县挂职副县长已经三年,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援建任务,原本可以回天津。但是,山上藏族老乡睡在土坯房地上瑟瑟发抖的样子,还有很多藏族老人和孩子因不能及时医治而长眠于高山的悲剧,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易地扶贫搬迁好不容易就要启动了,此时怎能袖手旁观?为了能在这一重大扶贫工程中继续贡献一份天津力量,张力毅然决定留下来,和当地干部一起为农牧民们共建新家园。“山上确实太穷,三年时间短点儿,有点舍不得了。人,得有‘家国天下’那么个心思。”张力说道。

小资金、大撬动,好钢用在刀刃上

要想新建一个村,首先是资金问题。按照预算,德吉村的总体建设,大约需要6500万元,这对一个普通的县城显然是一笔大数字。县里向州上申请,是否能有援建资金的帮助。可是按照以往援建资金的分配办法,能分到这个项目上的并不多。这时候,天津援青干部、青海省黄南州尖扎县副县长张力动起了心思。“当时国家的着力点没在精准扶贫上,就是普遍改善民生。咱们天津的援建资金分到了县里,基本上每年是1500万元,又分成教育、交通、卫生、基础设施、环保等六个大项。”张力粗略算了一下,1500万元援建资金要是“广撒芝麻”,十个乡镇行政单位,几乎要撒到70%,剩下就没多少钱了。而对于每个项目来说,投入的资金,并不能解渴。

来青海之前,张力是天津港物资供应公司的一位领导,有着丰富的市场和管理经验。在同事眼里,张力点子多,主意正。经过一番详细调研,张力敏锐地“嗅”到,德吉村是个好项目,未来前景广阔。于是,他大胆地向上级领导建议,在德吉村这个项目上加大扶持力度。虽然这和以前“广撒芝麻”普遍扶贫的做法有所不同,甚至会有一定风险,但凭借详细、科学的项目规划和不断争取,天津援青指挥部还是采纳了张力的意见,决定瞄准德吉村这个项目精准扶贫。

有了天津援建资金的支持,德吉村的建设正式拉开了大幕。但在入村道路这个问题上,张力和当地干部又产生了分歧。青海省黄南州尖扎县扶贫局局长海洋对此记忆犹新:“张力副县长建议,进村道路修16米宽。他说,我们目光要放长远,有句老话叫‘要想富,先修路’,进村道路必须高标准建设。但有些干部认为,没有必要花那么多钱在一个村里修那么好的路,主要是考虑到资金问题。正在大家讨论比较激烈的时候,张力副县长站起来大声说,大家不用考虑资金的问题,由他来争取援建资金。”海洋说,为了争取把路修宽,张力甚至不惜和当地某位领导拍桌子叫板。果然,张力说到做到。最终,天津投入300万元,修建了14米宽的沥青路,这在尖扎县村级道路中是没有过的。而后来的事实证明,天津援青干部的这一建议是富有远见卓识的,为日后德吉村发展旅游业铺平了道路。

路修好了,房子也盖起来了。当地政府决定,在德吉村发展旅游业,依靠旅游带动农牧民脱贫。在海边长大的张力,又有了新的想法:借助紧邻黄河的天然优势,在这里铺设人工沙滩,再建一个码头,游客还能玩游艇。“有沙滩,可以有配套的躺椅,还有一些卖零食的。这个码头可以通过游艇跟县里的码头联动,这都有效益,要不你光围着河转一圈有什么意思?”

用真情和智慧扶贫,德吉村变身“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在各方的努力下,一切都准备就绪。当地干部开始动员山上的村民搬迁,但没想到却遭到村民的反对。多羊索南说,虽然山上生活艰苦,但他离不开农牧民世代生活的地方。“我从七岁就开始在山上放牛、放羊,习惯了在牧区的生活。刚开始听说要搬迁到县城附近,心里很不愿意,因为我已经习惯了在大草原上的一切生活。”

为了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张力和当地干部挨家挨户去找老乡谈心,也不知往山上跑了多少趟,鞋都跑坏了四双。他们向老乡摆明现状,又尽可能清晰地为他们描绘未来的前景。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初执意不肯下山的多羊索南,成为第一户搬到山下的村民。最终,共有251户农牧户主动申请搬到了山下,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26户866人。

多羊索南搬到山下后,在县里的帮助下,开起了农家乐。短短三个月,就收入一万四千多元,比过去一年的收入都多。不过,他和其他藏族同胞一样,都只会做当地饮食,很多游客吃不惯。为此,天津进一步拿出专项资金,开了烹饪培训班,每人每天还能拿到20元钱的补助。经过5期现场学艺,已有200余位村民学会了制作汉族的家常菜。“回锅肉、炒花菜、土豆片,现在这些菜我都会做。”说起自己的拿手好菜,加羊索南流露出得意之情。

251户农牧户搬到山下后,生活条件大大改善,收入也逐步提高,但是在山上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却没有改变。村党支部书记拉毛发现,不少家庭都存在垃圾乱丢的情况。有一次,她在村民的微信群里友善地提醒一户村民注意门前卫生,没想到却惹来了麻烦。“他们家的媳妇拉着她丈夫过来,说要打我。我女儿害怕,哭开了。我不想伤了和气,让事态恶化,就拉着女儿到他们家门前去,捡了一大袋子垃圾,扔到垃圾桶里。”说到这里,这位选调来德吉村任职的大学生一肚子委屈,不禁抹起了眼泪。她说,她当时甚至产生了离开德吉村的念头,在朋友圈里忍不住发些牢骚。天津援青干部张力看到后,主动私信她,了解情况,解开了她的心结。“他说你这样带着负面情绪工作,对自己和村民都不好。这些村民长期生活在山上,以前的习惯不好改,你要多给他们时间。你用诚心待他,告诉他,只有把卫生弄好了,人家游客才会来。”拉毛说,在这位天津老大哥的耐心开导下,她用更大的耐心和真心去对待村民,果真换来了村民的支持和信任。如今,村民乱丢垃圾的习惯大大得到改观。

不过,这件事也让县里意识到,要想发展旅游,不仅设施配套要完善,后续的管理也必须得跟上。在天津援青干部的提议下,村里决定对卫生实行网格化的管理,组成十几人的流动队伍对景区进行清扫巡查,每人每月还能拿到2000元的工资。一些没有能力开农家乐或做小生意的村民,也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

此外,水上游乐、垂钓、沙滩休闲、小吃广场等项目也为400多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年轻的藏族妇女才仁措以前和爱人在南方打工,每个月3500元的收入,年幼的孩子只能留在山上交给年迈的父母照看。自从全家人从山上搬下来后,她辞掉工作,在德吉村摆起了小吃摊,旅游旺季时,一天就有1500元左右的收入。“现在一家人终于可以团聚了。在外面很辛苦,还要挨老板骂。在这儿自己当个小小的老板也好着了,比打工强得多呢!”说到这里,她忍不住腼腆地笑起来。

为了使当地旅游业科学有序发展,德吉村还在天津援建干部的提议下,引入第三方托管公司,施划停车位、成立游客服务中心,统筹安排,景区管理步入正轨。不仅如此,托管公司还引入文艺演出团体,带动当地旅游气氛。

如今,德吉村已成为青海省易地扶贫搬迁示范点,并被农业部授予“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的称号,名气也是越来越大。

黄南所需,天津所能,东西部携手打赢脱贫攻坚战

这些年来,援青干部张力为了能让当地贫困户早日脱贫,走上致富路,几乎绞尽脑汁,费尽周折,头顶的头发几乎都掉光了,只能用旁边的头发拉过来遮挡。德吉村发展旅游业初战告捷,张力又有了新的想法。在德吉村的一片空地上,张力信心十足地说,现在他们正申请400万元天津援建资金,准备修建起一座温室大棚:“一年四季可以出产经济作物、水果、蔬菜这些东西。旅游旺季可以供游客采摘,淡季也能为村民持续提供收入。”

连续三年来,天津援建资金不断补齐项目资金短板,相继落实天津援建资金630万元,用于村级综合服务用房、易地扶贫旅游码头项目、道路配套示范工程等。青海省黄南州尖扎县扶贫局局长海洋说,天津援建资金在德吉村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以及后续产业发展上,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德吉村251户群众,还有县委、县政府的工作人员提起天津,提起天津援建干部,都会竖起大拇指。

天津援青前方指挥部总指挥、黄南州副州长刘庆纪欣喜地说,现在德吉村22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经基本实现全部脱贫。天津正通过小资金、大撬动,以及援建干部的高瞻远瞩、出谋划策、亲力亲为,逐步帮助德吉村村民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我们牢牢地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把这些援建资金用在‘两不愁三保障’上,体现黄南所需、天津所能,精准援建,助力精准脱贫。”(津云新闻编辑李松达)

 

文章来源:http://news.72177.com/2019/0617/448094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