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教之家 天津科教
走进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产教融合育工匠
2019年05月14日 00:14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宽阔整洁的街道两侧,遍插着怡人的绿植花卉,天津海河教育园被誉为中国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创新示范基地。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就落子于此,它是国内第一所应用技术大学,还是“大国工匠”培养的摇篮。
助区域高质量发展
宛如集装箱般大小的机床设备、全智能化操作的数控培训平台、能停纳数十台轿车的产品展示中心……这里既不是企业的操作车间,也不是品牌汽车商的4S展销现场,它们都是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实训基地的真实取景。作为职教人才培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实训实习一直是中德教学体系中的“重头戏”。
利用课间休息时间,记者与2016级自动化智能制造学院本科三班学生沈琦聊了起来,“我们从入学第一学期就有实训课程,基础理论学习每告一段落,老师就会安排我们进行不同课题的实训,大二以后,学校还会组织我们进企业实习,为我们与用人单位搭建了一个职业交流增强实践的平台”。
除了教学实力外,就业率高是很多学生选择中德的原因之一。在校园里,记者遇到了2017级机械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五班的学生张帆,她告诉记者,自己是一名春招生,“之前跟师兄师姐们聊天时我就得知,这里走出去的毕业生尤其受到企业的青睐。”
“好就业、就业好”,是中德的品牌标签,学校连续五年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原因何在?面对记者抛出的问题,校党委书记张兴会概括出学校“重实践、强基础、复合型、校企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原则,据他透露,“截至目前,中德已成功实施大火箭、空客、天津航空、大众变速器、海尔等20余项重大校企合作项目,举办不同模式的订单班80余期,定向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近3000人。”
除了助推天津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德还在主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方面作出了许多尝试与创新。“我们支援建设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帮助承德分校初步建立起一整套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创新性的现代职业院校管理制度体系”,张兴会介绍。
“一带一路”上的技能输血站
时下,职业教育留学生正成为来华留学生的新生力量和留学生人数新的增长点。2013年,中德招收了来自泰国集拉达学校6名机电一体化专业和1名奥地利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历留学生,成为天津市首个开办留学生学历教育的职业院校。
记者采访了2016级机电一体化本科专业的印尼留学生王公允,他操着一口流利的中国话向记者表达了结业后想继续留在中国深造的打算,“进入中德以来,无论是学校的硬件设施,还是学科专业课程的丰富,都明显高于我们国家的同类院校”。
还有即将从中德毕业的黄彩美,是个腼腆的泰国姑娘,她跟王公允一样,毕业后想继续留在中国就业,“在泰国,出来工作的女孩子不多,而有专业技能与特长的更少,我想在中国一边工作赚钱,一边学习中文与英语,中国毕业生的工资要比泰国高很多,而且,我学好了本事和中文、英语,今后回到泰国,对自己的身价也是一种大大的提升”。
如果说留学生生源的引入只是打开了中德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大门,那么,和柬埔寨共建的“鲁班工坊”则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加快了中德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步伐。作为天津市原创并率先主导推动实施的职业教育国际品牌,它的身上承载着责任与使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曾多次往返中柬之间的电气专业教师张链带着柬埔寨老师Kheng Sambasmargde,正在中德电气控制系统专项实训教室进行着教学课程,“这些柬埔寨‘鲁班工坊’老师是今年3月来到天津的,他们在这里展开车工、铣工、钳工、数控加工等模块的实训学习,由于柬埔寨没有统一标准,所以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让他们如何尽快将操作规范化。”在中德向记者提供的一份战略规划书中这样提到,在共研、共建、共享、共用、共赢的意愿目标下,用5年左右时间,将澜湄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暨柬埔寨“鲁班工坊”打造成“集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创业五位一体,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国际化职业教育中心”,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来越来越多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和实惠。(津云新闻编辑刘颖)
责任编辑:wb001
文章来源:http://edu.72177.com/2019/0514/44705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