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资讯中心 天津

与老职工面对面 感受一宫的过去与现在

2019年05月02日 18:47

1984年,一宫开设了首个夜大培训课程,因为报名人数比较多,就选在一宫大剧院里上课,因为剧院里没有课桌椅,很多学生就搬来折叠椅坐在剧场过道里听讲,李洛明说,当时的场景,不亚于开演唱会。

提起坐落在河北区民族路上的天津市第一工人文化宫,不仅天津人对它耳熟能详,而且在全国也是声名显赫。伴随着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家工人文化宫,它承载了几代人的一种记忆,虽然现在第一工人文化宫不能与当初同日而语,但是曾经在一宫工作和生活的一些老职工却无法将它从心底抹去,一宫已经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张献立

工作中熟悉历史 为一宫感到自豪

“我是从部队转业到天津市第一工人文化宫的,当时对一宫很陌生。随着在工作中的深入了解,逐渐对它产生了兴趣。”今年56岁的张献立是天津市第一工人文化宫社团部的部长。

张献立告诉记者,1988年他从部队转业到一宫后,先是被分配到一宫办公室负责安全工作,工作一段时间后,又被调到行政部门工作,随后,又被调到办公室里继续工作。因为工作的一些关系,他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有关一宫的历史资料,结果时间一长,他竟然对这些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张部长告诉记者,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始建于1902年的天津意租界,虽然面积不大,但却有3处提供娱乐、运动和博彩的场所。一是安乐宫, 位于意俄交界路18号(今河北区五经路),里面可以进行推牌九、金钱摊、押宝、扑克等赌博活动; 二是吉拉枪场, 地点在今天的民族路南端, 这里最早是意大利人开办的铁工厂, 破产后改建为射击场,1934年10月开业;第三处,也是最有名的就是回力球场,在今天的意大利风情街马可·波罗广场前,就是现在第一工人文化宫所在地。

张部长介绍,1931年, 意大利驻华公使齐亚诺来到天津, 他决定在意租界意国花园(现民族路与自由道交口)划出6亩多地,开办回力球场。回力球场大楼由意租界工部局工程处建筑师保罗·鲍乃弟设计,孟特劳克公司施工。1934年8月,回力球场大楼落成。在这座大楼里,除了回力球场,还有意式餐厅、风情酒吧、豪华舞厅、健身房,4楼还有屋顶花园。一时间成为天津著名的交际娱乐场所。旧时天津的豪绅巨富、下野军阀、投机商人在此一掷千金,有的家业败落、有的痰厥毙命。

1949年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了回力球场。随后,天津工会工人俱乐部在这里成立。天津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关颂坚、原意商立多利房地产公司的瑞士籍工程师凯思乐两人, 经过重新设计,将回力球场内部设施拆除, 改建成文化宫大剧场。

著名书法家王颂馀题写了“第一工人文化宫”几个大字,1950年1月1日,天津市第一工人文化宫正式成立,同时也成为全国第一家工人文化宫。

“如果不是在一宫工作,自己根本不可能了解到这么全的历史资料。”张部长坦言,他很珍惜在一宫工作30多年的经历,他要把自己所了解的这些资料传承下去,为一宫的未来做出自己的贡献。

刘全和

文艺演出首选地 职工教育启蒙地

“我在一宫工作40多年,从一名普通的锅炉工干起,期间调换多个部门,直到退休也没有离开一宫一步,这段经历令我一生回味。”63岁的刘全和性格开朗、说话风趣幽默,谈起往事就跟在昨天一样。

1976年,刚刚高中毕业的刘全和被分配到一宫工作,他的第一个工作就是锅炉房的水暖工,那时,由于还是计划经济时代,一宫的整体状况比较不错,在一宫工作的正式职工就有100多人。刘全和从自己的一些老师傅口中得知,一宫从50年代建宫以来,先后举办了四十余种不同专业、工种学习班近两千个;全市共有几千名工人参加了在这里举办的戏曲艺术、体育、舞美、文学创作等方面活动。培训了大约10万人,一宫也成为天津职工业余教育的启蒙地,很多工人都从这里走上了领导岗位。

不仅如此,一宫还承接市级重大会议和大型文艺演出,京剧泰斗梅兰芳、马连良、谭富英、裘盛荣,著名歌唱家郭兰英、王昆、李双江、李光羲,舞蹈艺术家贾作光、陈爱莲,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郑榕、蓝天野,曲艺表演艺术家骆玉笙、马三立、侯宝林,都曾在这里展示过艺术风采。而国内外一流的文艺演出团体更是把一宫作为天津的首选演出场地。另外,著名歌唱家李光羲、关牧村,电影演员郭振清,相声演员冯巩、刘伟从这里走向全国。

随着由计划经济步入市场经济,一宫当年的很多辉煌已经消退,为了生存,刘全和和其他职工一起开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他干过舞厅,干过三产,又被调到一宫招待所和一宫退休职工老年大学等地方担任相关工作的负责人。

用他自己的话说,那个时候,只要能为单位带来经济效益,他们就会不分黑白地连轴工作。

董志明

每当有新剧上演

亲朋都找我买票

61岁的董志明是去年刚从一宫退休的,从1976年开始在一宫工作后,也先后在多个部门任职,虽然由于工作出色,他早已经升任多个部门的负责人,但是最令他难忘的还是刚进入一宫的十几年。

在分配到一宫工作后,年轻的董志明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之处,只觉得有了一个稳定的工作。可是在他的亲朋好友当中,董志明就是“一个能人”。因为在那个年代,一宫经常有国内外比较著名的艺术家来演出,而且还上映新的电影。每当有新剧上演, 特别是有国外艺术团体演出时,很多人通常从前一天半夜就到一宫排队买票。演出场场爆满,很多时候,连通往剧院二层的楼梯上也坐满了人。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天津一宫连演39场《茶花女》,场场爆满。

董志明的一名老师傅曾经开玩笑地说过,一宫红火的时候流行过一句行话:“搞到‘两寸办’,什么都能干。”所谓“两寸办”就是指一宫的入场券,靠它可以“换煤气, 分房子, 找对象”。为此,一些很长时间不跟他联系的同学、朋友和亲戚都曾经找到过他,让他帮忙买票,等到他买到票后,他们就跟发现古董一样,高兴得都快哭出来了。

李洛明

守着一宫32年

见证多个辉煌期

62岁的李洛明虽然从2007年离开一宫,但是在一宫工作的32年中,他也见证了一宫多个辉煌时期,并且有幸参与其中。

1975年,年轻的李洛明被调到一宫参加工作,一开始,先被分配到职工政治理论学校工作,期间还被外派调出工作一段时间。1978年,回到一宫的李洛明被调到宣传部。“我当时负责工人培训班的报名管理工作,一类是技工培训班,一类是艺术类。”李洛明告诉记者,技工类包括电工、机械、制图等方面培训,艺术类包括美术、书法、声乐等方面的培训。后来,李洛明被调到一宫大剧场的剧场组工作,他有幸见到了很多国内著名表演艺术家平易近人的一面。李洛明告诉记者,有一次,成方圆来一宫演出,为了节约时间,她就蹲在食堂外面一个大台阶上吃起馒头。还有一次,郭兰英来一宫大剧院演出,由于大剧院地板上有毛刺,她在排练时毛刺扎到她的身上,为了完成演出,她强忍疼痛演完后才去医院。(津云新闻编辑李松达)

文章来源:http://news.72177.com/2019/0502/446851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