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天津
京津冀联动守护同一片天
2019年02月25日 23:44京津冀协同发展五周年——擘画新格局
新学期伊始,天津大学环境学院赵林教授课题组(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开始紧张的工作,他们从事的白洋淀水环境综合改善关键技术研究,旨在科学利用环保疏浚工程清除内源并截留外源污染汇入,以改善白洋淀水环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五年来,京津冀三地协同治理,蓝天、白云、碧水,正逐渐成为京津冀亮丽的底色。
“京津冀协同发展五年以来,三地协同治理效果明显。2018年,天津PM2.5平均浓度52微克/立方米,较2014年下降37.3%。重污染天气10天,较2014年减少24天,为近年来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市生态环境局大气处处长杨勇说。京津冀三地环保部门近日交“成绩单”,成绩的背后是京津冀三地联防联控、齐心协力的守护。
一张大屏幕 连接京津冀
2014年至2018年,京津冀三地每年召开联席会议,明确三地环保部门深化区域污染联防联控,开展联动执法,共同排查、处置跨区域、流域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环境违法案件,共同打击区域环境违法行为。天津先后5次修订应急预案,强化监测和会商的联动,建立涵盖环保、气象、市容、交管、园林等多部门、跨专业的专家会商机制,预警准确率由2013年的65%稳步上升至目前的95%以上。京津冀三地建立了区域重污染天气预警会商机制,就京津冀区域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空气质量变化趋势等形势研判,共享预报预警信息,为区域应急响应联动提供决策依据。
天津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是市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会商中心。这几天来,在会商中心大厅里,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多位工作人员正与大屏幕上的北京市、河北省环境监测部门就未来几天京津冀三地的环境空气质量趋势进行会商,一组组数据实时更新。
“以往京津冀三地想会商预测,只能靠电话或电传,既慢又不方便,如今三地人员坐在办公室通过大屏幕就能商定,既快又便捷了。”负责会商中心现场协调的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陈魁介绍,视频会商机制的建立提高了区域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和精准度,为三地空气质量保障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和决策参考。依托于环境空气监测网络和大气综合观测实验室的监测数据,天津搭建了多模式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平台,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未来72小时精细化预报及未来7天污染潜势预报,空气质量预报及重污染天气预警准确率稳步提升。其中,24小时预报准确率由2013年的44.6%提升至72.3%,重污染天气预报准确率由60%提高到90%以上,实现了对污染过程提早预报、及时预警、全程追踪、科学评估。
联防联控 环保出重拳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三地联防联控出重拳不手软,一把把环保利剑斩向污染源头。
北京市实施关停燃煤污染企业、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做好加减法;河北省实施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天津市重点破解“钢铁围城”“园区围城”,道路清扫“以克论净”,污染管控高架视频24小时盯防。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在企业搬迁过程中实现产业升级,积极发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加快“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集中排查“散乱污”企业2.1万家。加快能源结构调整,通过中心城区火电机组无烟化、改燃关停燃煤锅炉、燃煤清洁能源替代等措施,2017年较2012年累计净削减燃煤1357万吨。 同样,水污染治理方面,天津市与河北省建立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河北省、天津市各出资3亿元用于引滦入津水污染防治,实施潘大水库网箱养鱼清理、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一系列工程,引滦入津水质状况稳步改善,2个跨界断面黎河桥和沙河桥水质类别均从2016年的Ⅳ类上升为2018年的Ⅱ类。
“天津率先出台了打好碧水保卫战、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水源地保护攻坚战等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从去年起,天津正式实施全市水环境区域补偿办法,引入‘生态补偿’理念,通过奖优罚劣保护水环境,保护工作先进区的积极性,倒逼加强水污染治理。通过一系列措施,2018年全市达到并优于Ⅲ类水体比例为40%,劣Ⅴ类水体比例为25%,较2014年分别提高15个百分点,下降40个百分点。”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四级调研员甄明泽说。
京津冀生态环境治理联建联防联治抓住了治理的关键,天津市生态环境局近年来一直着力推动五个“统一”。“依靠区域联动防控污染传输,我们实现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执法、统一预警和统一减排。”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温武瑞说,通过实施蓝天、碧水、净土等8个作战计划,一个战略一个战略来打,使环境得到改善。(津云新闻编辑刘颖)
责任编辑:wb001
文章来源:http://news.72177.com/2019/0225/445685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