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天津
纪录片《赶大营》主创专访:从零下33度到零上48度的锤炼
2019年01月05日 01:36津云专访《赶大营》总导演李家森,总撰稿孙磊
《赶大营》是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天津广播电视台联手打造的一部大型人文电视纪录片,将于2019年1月1日到6日,每晚21:20在天津卫视作为“开年大戏”播出。它将首次全景式揭秘天津人“赶大营”的历史,更为“赶大营”精神的传播和传承,铺就崭新的时代之路。它将让中国乃至世界重新认识具有商贾基因、拓荒精神、奋发有为的天津人。
纪录片《赶大营》总导演李家森、总撰稿孙磊做客津云直播间
近日,纪录片《赶大营》总导演李家森,总撰稿孙磊做客津云,围绕该片的创作历程、拍摄手法等,讲述了成片过程中的幕后故事和鲜为人知的艰辛历程。
纪录片《赶大营》主创访谈
众多珍贵历史资料首度公开
历时三年 精心打磨
纪录片《赶大营》于2015年8月启动,摄制组秉持着工匠精神,历时三年,精心打磨,得以最终精彩呈现。总导演李家森说:“‘赶大营’是一段真实的传奇,它比比闯关东更难,比走西口更险,作为主创人员,我们能为观众揭秘这段历史,是一种责任,也感到非常荣幸。”
为了揭开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主创团队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由于缺乏历史资料,他们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总撰稿孙磊多次前往新疆进行前期调研,她采访了上百位赶大营后裔,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随后摄制组又先后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大英图书馆、天津博物馆、天津市档案馆、天津市社科院图书馆、甘肃省档案馆、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瑞典斯文·赫定基金会查阅档案并采访,获得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很多有关赶大营的史料,都是通过纪录片《赶大营》首次公开亮相。
在纪录片《赶大营》中,这些珍贵史料都将与人物故事一起,为观众全景式揭秘天津人“赶大营”的历史。
纪录片《赶大营》总导演李家森
纪录片《赶大营》总导演李家森
从零下33度到零上48度的锤炼
带着“赶大营”精神重走“赶大营”之路
天津商人“赶大营”,从渤海之滨的天津,走到新疆,一共走了8171里。落地生根后,津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繁荣边疆,将生活的热情与生命的理想,都安放在了新疆,共同呼吸、生长交融。所以《赶大营》摄制组沿着“赶大营”的足迹,带着“赶大营”的精神上路。他们穿越百年,跨越四季,行程几十万公里。从天津、内蒙、甘肃、新疆,甚至海外的瑞典、英国、美国等十多个国家,拍摄地点百余处,光新疆就去了20多次,拍摄了35个T的高清影像素材,高达3万多分钟。
西出阳关,大漠苍茫,连绵起伏的沙丘,就像大海的波涛,随时掀起巨浪,吞噬一切生命。
肃北马鬃山,被联合国定为“人类生存极限之地”,到处是黑戈壁,几乎是寸草不生。
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是中国四大沙漠之一,总面积4.7万平方公里。这里峰峦陡峭、沙脊如刃,高低错落。所以这也是中国最美的沙漠,号称“上帝的曲线”。为了抢拍沙漠日出,摄制组驾车夜闯巴丹吉林,越野车几次从70度的沙山陡坡上滑下来。
新疆阿勒泰,10年不遇的大雪,喀纳斯宛如“神的后花园”。2米厚的积雪,零下33度的低温,考验着摄制组每个人的意志力。
埃及红海岸边、苏伊士运河河畔,天津泰达主导下,这里正在诞生一座现代化的产业新城。喜悦之余,零上48度的高温也炙烤着整个摄制组。
恶劣的环境对所有人都是考验和锤炼,总导演李家森说:“我们带着‘赶大营’精神重走‘赶大营’之路,就是想用电视的表现手法重现这段历史,拍摄一部有温度、有气度、有厚度的纪录片。”
纪录片《赶大营》总撰稿孙磊
是历史的追忆 也是时代的赞颂
将句号留在观众心里
《赶大营》创作团队一手把握内容,一手精于形式,叙事结构别致新颖、耳目一新,并巧妙结合3D动画与情景再现等技术手段,符合当前观众的欣赏习惯,具有极强的观赏性。该片匠心独运的“讲故事”,也是一大亮点。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一部宏大的历史题材的总撰稿竟然是一位85后的美女。
孙磊表示,作为年轻的创作者,刚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十分有压力。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总撰稿孙磊力排众议,提出打破“时空”,每集都以鲜活的、现在进行时的三到四位人物的故事开端,走向历史,每个人的生命故事不断交织、层层延展,最终完成‘赶大营’每一个侧面的历史讲述。
对于这一想法,《赶大营》创作组展开了集中讨论,最终确立了“拧麻花式”的叙事结构。在《赶大营》中,一代代津商、一个一个人物,是创作的对象,也是作品的灵魂。比如,泥人张世家的第六代传人张宇、安文忠的嫡孙女安向阳、在丝绸之路上一走就是15年的上海摄影师尔冬强、五次重走赶大营之路的天津画家杜明岑、新一代津商蔺青等等。这部作品以一个人、一家人、一代人为载体,讲述了鲜活生动的故事,勾勒了天津人的形象。
对此,总撰稿孙磊表示:“我希望《赶大营》是新的、是暖的,所以我始终关注大历史下的个体命运,希望重建人与历史的相遇、相知和对话。所以,我在撰稿时改变以往单线叙事的方式,采用更年轻的语态,构建一种多重故事线交叉的复合结构,多时空的生命故事螺旋交替推动故事向前发展,有机生长,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回响,展现历史与现实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为人们认识天津、了解赶大营打开一个多重多维的空间。”
依托这种新锐的创作理念,《赶大营》实现了通过年轻人视角去回望历史,展现现在,实现了历史与现在的双重回响。
纪录片《赶大营》总撰稿孙磊
总撰稿孙磊说:“《赶大营》是历史的追忆,也是时代的赞颂。它是美的,新的,暖的,它始终关注大历史下的个体命运,历史纪录片叙事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此。”
孙磊不仅是纪录片《赶大营》的总撰稿,还是分集导演之一,在她看来,纪录片不仅要有影像美学,最重要的是给观众留下思考的空间。在第一集《万里戎机》中,泥人张第六代传人张宇被“赶大营”的故事所感动。他奔波万里,穿越百年,来到新疆认领天津历史中的这段遗产。纪录片中,这位年轻的艺术家在大雪中,一袭黑衣出现,他面对远方,在风雪中留下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背影……这个场景如同水墨画一般美丽,镜头中有大量的留白,为观众留下了思考。
孙磊说,最好的叙事就是让人充满想象的空间,每个人的理解不同,所以将每集的结尾都设计成开放式的。因为她希望“赶大营”的故事抵达观众心中之后,进行再度创作,有机生长,真正的句号应该在观众心中。
纪录片《赶大营》总导演李家森、总撰稿孙磊做客津云直播间
纪录片《赶大营》将于2019年1月1号到6号每晚21:20,在天津卫视倾情上演。该片共六集,每集50分钟,分别为《万里戎机》《西出阳关》《商业传奇》《百艺进疆》《驼铃声声》《丝路新梦》。(津云新闻记者刘晓菁 摄影吴涛)
责任编辑:wb001
文章来源:http://news.72177.com/2019/0105/44484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