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资讯中心 天津

家门口有了保健医生:“熟人”来看病 人情味儿更浓

2018年12月18日 20:25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1986年8月,南开医院开设夜间门诊方便患者。

2012年7月,社区家庭医生入户为患者讲解如何用药。

前两天一大早,华山里居民郭大爷和老伴儿急匆匆来到河西区陈塘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熟门熟路进门右拐找“熟人”,老两口客气话没说直奔主题:“我俩是不是遇着了骗子?”

屋内灯光明亮,人来人往,显然有点忙。医护人员细听几句才回过味儿来。经过交流得知,郭大爷早早办了家庭医生签约手续,可他的老伴儿迟迟未签。考虑到大娘或许出门不便,两名工作人员登门入户了解情况。

尽管没丢钱,可出示了社保卡,经常被周遭人灌输“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郭大爷想起这事有点怀疑有点后怕。

听明白了咋回事,一名护士问老人,“您瞅瞅,去的人中有没有我?”郭大爷一见她,脸上立刻笑开花,“有,有!您那会儿没戴口罩,‘变了模样’我竟没认出来。”

老人告诉记者,医护人员上门送服务,他这是头一遭遇到。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医疗卫生领域变化日新月异,百姓看病经历了不少“第一次”:第一次签约家庭医生,第一次享转诊绿色通道,第一次诊室缴费挂号……

去年6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我市全面启动,签约患者在转诊、用药等多方面享差异化政策。“签约家医不是口头的,服务要实打实,签一个,履约一个,我们要对每位签约患者负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张荣慧表示,为了做到对患者负责,提高就医群众获得感,医护人员打破“小医院就是开药的”旧思维,逐步树立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居民健康新理念。

变化在悄然发生。

一楼大厅右侧新设“健康之家”,构建“先服务后诊疗”模式。暖黄色的“吧台”后站着“萌妹子”,提醒关注体重的玻璃塔盛放着蔬菜和甜点,这里还有自助血压计、身高体重测量仪等设备供居民免费使用。

“来这儿先做健康评估。有病,有针对性治;没病,把心放肚里。”郭大爷是“健康之家”的“常客”,他说社区挨着医院,医院对过是菜市场,买菜回家顺道就能量血压,“老伴儿前段时间有事没顾上签约,没想到人家上门送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引入一批先进医疗设备:动态心电监测仪、健康一体机、便携式B超机、可穿戴智能设备、智能语音外呼设备……

在双山新苑,全科医生岑莹领衔的家庭医生团队到付大娘家随访。打开随身带来的健康一体机,她们为老人量血压、测血糖、做心电图。发现付大娘血糖稍微偏高,岑医生给出膳食搭配和科学用药建议。

告别付大娘,团队出门又遇“老顾客”。熟人见面格外亲,对方迎上前,热情地问长问短……

“过去处方全手写,细胞计数人眼量。”岑莹服务患者30多年,谈及医疗卫生领域之变,她说,如今不仅设施设备大变样,医疗卫生服务也在变,尤其在基层,医患常“走动”,人情味儿更浓。

说到人情味儿,和平区南市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张洁也深有感触,“在社区医院,患者有更充足的时间和医生交流,还能看上大医院的‘大专家’。患者满意度高,医患关系更融洽。”

“您换发型了,我瞅了半天。”

“老头住院一个月,我一个月没出门。这不,刚出门给风拍着了。”

……

冬季的一个午后,不时有患者出入张洁所在的诊室。有人先客套,有人直接求医问药,也有人咨询总医院的某位专家何时来院出诊。诊室外挂着两块牌子,一块写着“全科诊室”,另一块标着“总医院和平区 医联体 专家门诊”字样。地上竖着一块“专家介绍”展板,上有肿瘤科、心内科等科室医生的出诊时间信息。

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我市从2015年起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医联体内,居民可享智慧导诊、预约挂号、专家坐诊等多项服务,费用按一级医院报销。当年,南市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列为和平区医联体工作试点单位。

在张洁看来,医联体犹如一汪活水,使得原先不相往来的“大分子”“小分子”跳出了各自圈子,大医院专家到基层坐诊,小医院医生到大医院培训,双方常来常往,方便患者的同时提升了基层整体医技水平。“明天我要接着到总医院‘充电’。”她说,中心全科医生需要利用零散时间接受技能培训,“导师临床教,我们现场学,受益匪浅。”

变化不止一面,新事儿不止一件。

张洁的诊桌上有一台刷卡器,她向记者介绍,“这能用来挂号。”通过信息化建设,在这家社区医院,过去先到窗口挂号的情况已经改变,患者挂号、缴费、诊疗在医生诊室“一屋搞定”,大大缩减了看病时间。

“过去,有的社区医院‘门可罗雀’,进门黑乎乎的,冬冷夏热。”诊室内,一位代母亲来开药的年轻人对记者说,“现在,真是太不一样了!”(津云新闻编辑曲璐琳)

文章来源:http://news.72177.com/2018/1218/44445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