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资讯中心 天津

全国优秀志愿者吕文霞:志愿服务变日常 人人能付出

2018年12月05日 00:07

晨练结束后,“阳光奶奶”志愿者继续开展护绿活动。

吕文霞(右二)与志愿者们走上街头引导市民文明祭扫。 记者 伊 健摄

在全国志愿人员中,提起天津的吕文霞,那可是一位颇有名气的人物,人们亲切地称呼她为“阳光奶奶”。

居住在和平区新兴街、75岁的吕文霞自退休之后,一直致力于社区志愿服务工作,一做就是20年。她把天津城市的崭新风貌编演成天津快板、山东柳琴等形式,送进社区、学校、工厂、军营;带领退休老人们将护绿活动作为日常行动;倡导老人错峰乘坐公交车,给辛苦的年轻人让个座;每逢祭扫季,组织志愿者大力宣传移风易俗祭扫新风……

盘点这些年走过的每一步,吕文霞惊喜地发现百姓的观念发生很大改变,思想上已从过去的“只图人人为我”,转变为“我要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12·5”国际志愿者日到来之际,记者走近这位“阳光奶奶”,听听她讲述志愿服务的变迁。

初心:老人接地气才能不憋气

吕文霞退休前是单位的政工干部,工、青、团、妇工作都做过,创编文化节目的组织力眼看着就要因退休而荒废了。“这哪得了,难道退休之后就要彻底回归家庭、做个家庭主妇吗?”吕文霞可不想把自己的晚年生活过得如此平淡。

1998年,也就是退休后的第二年,她组织社区里的老人组成晨练队,召集大家都出门活动,“身体不得病,节省医药费;自己少受罪,儿女少受累。”组建晨练队的理由就是这么朴素,但句句话都说到了老人们的心窝里。“人们都搬进了楼房,老人接不着地气,脱离了人气,呼吸不到大自然的空气,在家窝着就剩下憋气了。”她问记者,是不是这个理儿?创建晨练队之初,只有10多人参加,但队伍总算建起来了。

起初,所有的活动都围绕着晨练展开,每一周都会有新成员加入。眼看着队伍从10人变成了50人,进而扩展到100多人。人多了,锻炼的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喜好唱歌的组建成合唱队,喜好曲艺的组建成快板队,老人们在吕文霞的号召下,晚年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生活越来越好,人们才有心气走出家门,参与到健身和志愿服务中来。”吕文霞对团队能够顺利组建,这样点评。

她发现,老人们一旦退休就会脱离社会,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党和政府的最新决策、社区的崭新变化,似乎就“传达”到中青年一代,老年人除了关注每年上调养老金这件事外,对一些新事物都不是那么感兴趣。这道壁垒如何才能破解掉呢?

“要让老年人主动接触社会,知道当下我们国家的发展趋势,知道我们这座城市的变化。每当编排新节目,我都会与当下的最新形势结合在一起,要让老人们跟上时代的脚步。”吕文霞介绍说。

每天晚饭后,都是吕文霞搞创作的时间。她编写的台词既要朗朗上口,还要与时俱进,关键是要接地气。这些节目经老年人表演出来后,很快得到社会的认可。进社区演,群众叫好;进学校演,学生点赞;进部队演,战士鼓掌。最为重要的是,老人们通过表演节目,精神变得年轻了。“比如,台词里出现了‘命运共同体’,老人们就去网上查,或主动问儿女嘛叫‘命运共同体’?从过去的被动接受到今天的主动吸取,这是多大的变化。”说到此,吕文霞颇感欣慰。

如今的“阳光奶奶”志愿者团队,把自己的服务项目扎根于基层。每天在中环线街心花园晨练结束后,他们都会主动完成保洁工作;每到祭扫时节,总能看到几位老年志愿者举着牌子,引导市民移风易俗;在公交车站疏导交通,倡导老年人错峰出行;每到高考当天,总会驻守在考点备好文具,为考生们加油鼓劲……真正活出了天津老人该有的气质。

变化:从不理解到众人参与

“阳光奶奶”志愿者团队从组建到壮大,从基层中来又扎根到基层中去,她们正是改革开放40年来全国志愿服务工作的一个缩影。40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发展迅速,志愿组织也应运而生,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力量。民众看待志愿者,也从过去的陌生、不理解,到如今的了解、认知并参与其中。

“还记得我们第一次去金街清除小广告、口香糖的活动,无论是路人还是家人,对我们的行为都不理解。”吕文霞说起了这段故事。

老人们蹲在地上,铲除粘在地砖上的口香糖。一旁就有路人说:“老太太戴着大戒指,怎么还来干这个?”家人也抱怨:“妈妈,您别跑滨江道铲广告去了,多丢人啊。”显然在20年前,人们对志愿服务工作的认识多是懵懂的,人人都期盼着志愿者如天使一般降临;但更多人没有主动想做“天使”的意愿。真正的改变始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东风把志愿服务吹进了人心。

又一个10年过后,如今的环境大为改观。“前不久,我们去金街做活动,家人给我们制作了专用工具,不用猫腰就能把活儿给干了。”吕文霞说,“很多年轻人看到我们在忙碌,主动上前参与,帮着我们一起干。”社会风气在一群热爱公益事业的老人带动下,向善向好,这是“阳光奶奶”们欣慰的事,“现在谁要不参与个公益组织、不积极投身到公益事业,都会觉得不好意思。”

大环境在改变,投射到家庭中的变化就更大了。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向善之风兴起后,吕文霞和她的伙伴们发现:家风得到了改善,邻里不睦、婆媳不和这样的琐事,被正能量所感化。

“就拿我们家来说,我刚做志愿者时,老伴、儿女都不理解,他们总希望我在家好好休养。”她说,“但现在一家人都支持我做志愿者,不仅我在做,儿女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在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儿子送孙女去兰州上大学,路上遇见一位生活困难的群众,从此时常不断地接济这家人,应时应景地寄去一些衣物。前不久收到了回信,信中感谢天津好人的帮助,并把家庭彻底脱贫的喜讯告诉并不熟悉的天津大哥。儿媳看到婆婆做志愿者,也跟着学习,为邻居打造了一个干净卫生的生活环境,无怨无悔。女儿女婿经历过下岗再就业,深知过渡阶段的艰辛,如今也在力所能及地给予他人更多的帮助。最心疼吕文霞的还是老伴,一直做好“阳光奶奶”的坚强后盾,倾注全力支持她。

“人们对志愿服务工作的认知态度转变了,思想上出现了大飞跃。”吕文霞深深感受到其中的改变。

感悟:助人的喜悦你懂的

“我志愿,我奉献,我快乐”是一句口号。当把口号转化为行动后,你能感受到帮助他人之后的那种喜悦,这种喜悦源自助人为乐的成就感。

举个例子:吕文霞做过社区普查工作,对和平区的大街小巷了如指掌,她不仅乐于为他人指路,更善于找到最近的路。“路上遇到有人打听道儿,我就有一种帮助他的冲动。这种事看似小,但帮助别人后,那种满足感和愉悦感倍增,还有什么比这更快乐更珍贵?”她说,“报纸上都说了,与人为善,常做好事,心中总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愉快感和自豪感,进而降低了压力激素水平,促进了‘有益激素’的分泌,可以长寿呢!”

1990年前后,志愿服务的概念被引入天津,吕文霞家住的和平区新兴街被公认为是全国志愿服务的发源地,市民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参与,越来越多的市民投身于志愿服务,展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今天当志愿者队伍建立起了群众基础,从幼儿园、小学里的学童,到两鬓斑白的老人,大家积极投入到志愿服务之中去,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串联起来,点亮的则是这座城市文明的光芒。

今天,走在津城街头,总能看到不同团队、不同门类的志愿者,有指引交通的,有敬老扶幼的,有扶残助困的,有保护环境的。越来越多的人抽出时间做志愿者,参与公益活动,人们逐渐超越了单方面施与的观念,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也在提升自我、发展自我,这在吕文霞看来归结于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改革开放40年来,百姓的日子好过了,心气儿顺了,自然就会拿出一些时间、一些精力去做志愿服务工作。“当物质生活有保障后,人们追求的就是提升精神境界了。”吕文霞告诉记者,“志愿服务也不再是神圣崇高的‘神台’,它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日常,谁都能付出,谁都能提升。”

是的!改革开放40年间,天津志愿服务队伍始终在发展、壮大,已成为这座城市的靓丽名片。通过“天津志愿服务网”我们看到,本市注册志愿者已超过220万人,志愿服务团队已超过1万支,志愿服务为我们这座城市带来了浓浓的人情味儿。(津云新闻编辑刘颖)

文章来源:http://news.72177.com/2018/1205/444150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