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天津
俄罗斯印象
2018年11月12日 20:29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七月上旬起,天津广播电视台派出15路记者,分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见证沿途的最新发展和其中的动人故事。
俄罗斯印象
此次“一带一路”采访我们的目的地是俄罗斯。在中俄关系发展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的当下,包括天津在内的中国企业能在俄罗斯寻找到哪些发展机会?
普京总统是天津人倍感亲切的一位外国领导人,他来过天津、看过冰球、包过狗不理包子、还亲手试做过煎饼果子,那他带领的俄罗斯人民对待中国的态度又如何?对于此次采访,我们充满期待。
“准友城”伊尔库茨克
俄罗斯采访的第一站是伊尔库茨克,正在与天津推动建立友好城市关系的“准友城”。
伊尔库茨克是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的首府,是西伯利亚最大的工业城市、交通和商贸枢纽。伊尔库茨克位于贝加尔湖南端,是离贝加尔湖最近的城市,全市人口约80万。俄罗斯最大的飞机制造厂就位于伊尔库茨克,生产了苏27、苏30战斗机及轰炸机、运输机等。
北京时间7月22日凌晨5:35,首都机场T3航站楼,晨曦中一架涂装为草绿色的空客A320飞机格外惹眼,这是我们即将乘坐的俄罗斯西伯利亚航空公司S7510次航班。
乘客中,近半数是中国游客,从言谈中能听出,他们的目的地大多是贝加尔湖。伊尔库茨克市是距离度假胜地贝加尔湖最近的城市,只有66公里,近年来,随着中国赴俄罗斯旅游人数快速增长,仅伊尔库茨克2017年接待的中国游客就比2015年增长了三倍,达到十二万人次,这个数字占到当年伊尔库茨克接待外国游客总人数的近三分之二。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俄航的飞机上会有中文广播了。
北京飞往伊尔库茨克全程1650公里,飞行时间三小时。
9:30分我们抵达了伊尔库茨克。
北京与伊尔库茨克同处东八区,没有时差,温差却不小。相较于北京凌晨五点依然30度上下的闷热,走出机场,伊尔库茨克只有15度的室外气温显得格外凉爽。
伊尔库茨克没有地铁,私家车、公交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整座城市给人的感觉很安静、节奏相对较慢,很少看见当地人行色匆匆,最繁华的街道也要接近中午才能热闹起来。伊尔库茨克鸽子多,遍布大街小巷。走到闹市街头或是背街里巷,我们都能看见鸽子或成群结伴飞舞盘旋,或旁若无人独自悠闲踱步。
伊尔库茨克市拥有大约1300处历史建筑文明遗产,在西伯利亚地区是拥有古建筑物数量最多的。因此在伊尔库茨克城区,能看到很多现当代时髦的欧式建筑与传统的西伯利亚木质建筑比邻而居。
卡尔·马克思大街是伊尔库茨克老城区最主要的大街,也是老城区的中心,遍布着具有欧洲风格的俄罗斯建筑。建筑里聚集着咖啡馆、超市、酒吧等大大小小的店铺,也有化妆品店、金店、皮草店和乐器行。其中不少店铺外写有中文宣传语,也接受刷银联卡。
当地政府对老建筑保护力度很大,拥有老木屋的居民可以居住、修缮、粉刷外墙,不允许更改或破坏原貌。
我们住的酒店对面就有一个小木屋。
伊尔库茨克随西伯利亚大铁路的通车及附近煤田的开采而兴起,19世纪成为同中国贸易的重要转运点,是西伯利亚通往中国和蒙古的门户,有“西伯利亚的心脏”、“东方巴黎”之称。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与中石油于2014年5月曾经签署《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合同期限为30年,预计每年通过“西伯利亚力量”管线向中国供应380亿立方米的俄罗斯天然气。伊尔库茨克州目前正在积极参与该项目。此外,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伊尔库茨克也是重要节点。
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的伊尔库茨克,会吸引哪些中国企业呢?我们采访中国驻伊尔库茨克总领馆时,副总领事张英梅给出了答案。“伊尔库茨克已经吸引了200多家中资企业在这里投资发展。中资企业比较青睐的行业是林木采伐和加工、采矿、旅游、劳务合作等。伊尔库茨克去年6月投入试运营的数据处理中心,就是由中国企业华为公司提供的设备。”
天津广播电视台记者张颖(右)采访中国驻伊尔库茨克总领馆副总领事张英梅(左)。
张英梅副总领事是天津媳妇,对天津很熟悉也很有感情,她热情地表示,欢迎天津企业到伊尔库茨克发展:“天津与伊尔库茨克在石油化工、木材加工、物流运输、产能合作、旅游开发等领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合作前景,总领馆欢迎天津企业来伊尔库茨克开展合作并予以积极协助。”
采访团一行与张英梅合影。
贝加尔湖,美景背后的商机……
从伊尔库茨克驶往贝加尔湖,一路上透过车窗可以欣赏到绵延无尽、高大挺拔的白桦林和散落其间野花环绕的小木屋。
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最大的淡水湖,有"西伯利亚明眸"之美誉。贝加尔湖又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湖泊,大约形成于2500万年前。我们抵达贝加尔湖那天,雾气很重,原本与蔚蓝的天空相呼应、清晰倒映树影的蓝色湖面变得雾蒙蒙看不真切,但湖水清澈见底、湖畔景色清幽依然让人心动。湖边,随处可见当地人铺上一张毯子,或呼朋引伴、或家人聚会,或静静聆听湖水拍打岸边的声音,舒适又惬意。
游客到贝加尔湖游玩,主要集中在湖边小镇利斯特维扬卡和奥利洪岛。近两年,随着中国游客到贝加尔湖地区旅游的人数激增,当地的接待能力明显不足,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不算大的停车场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沿着湖畔路两边停放的车辆排出了几公里,宾馆和餐馆数量也不多,餐饮比较简单、以炒饭和烧烤为主。
2014年起,俄罗斯启动了“友好中国”项目,旨在为到俄罗斯旅游的中国游客创造舒适的环境,2016年8月伊尔库茨克信息和旅游服务市政机构正式成为伊尔库茨克州“友好中国”项目实施代表。
如何加快旅游基础设施,满足游客需求呢?当地人是不是热衷于在湖边盖旅馆开餐馆呢?答案是否定的。
天津广播电视台记者张颖(左一)采访伊尔库茨克州经济发展副部长瓦西琴科(右一)。
伊尔库茨克州经济发展副部长瓦西琴科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旅游需求,同时又避免过度开发影响贝加尔湖周边环境,伊尔库茨克州计划在2055年3月1日前,在贝加尔斯克市贝加尔沿岸建设“贝加尔湖之门”休闲旅游型经济特区,与酒店、生态和医疗旅游等相关项目将集中到那里,欢迎包括天津在内的中国企业到经济特区投资。他特别强调,欢迎有污水处理、湖水治理等方面领先技术的高科技企业落户发展。据了解,每年因火灾会烧毁大片森林,不少草木灰飘落贝加尔湖中,虽然湖水本身可以自净,但当地政府未雨绸缪,迫切希望相关企业落户,进一步提升湖水治理保护力度。
俄罗斯人注重环保,我们从贝加尔湖畔的一个小细节就感受深刻。每个在湖边野餐的家庭临走时都会主动带走全部垃圾,一张纸片、一个塑料袋都不会留下。
一对父子 一本杂志
在伊尔库茨克,我们还采访到了中俄双语杂志《中国与俄罗斯》的主编弗拉基米尔·别列日内赫。这位63岁的俄罗斯老人头发花白、笑容可亲,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
弗拉基米尔·别列日内赫到中国采访党代会时的记者证。
展示着采访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和十九次代表大会的记者证,弗拉基米尔·别列日内赫不无骄傲的说,作为记者他多次到中国采访,亲眼见证了十八大以来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采写了多篇关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俄在远程宽体客机、航空航天、能源以及高科技等多领域合作进展的报道。通过报道向俄罗斯介绍中国,让中国了解俄罗斯。
弗拉基米尔·别列日内赫创办杂志前,曾做过多年导游,2000年—2002年,他在伊尔库茨克州旅游局做过两年副局长。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同年,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访华,弗拉基米尔萌生了创办《中国与俄罗斯》杂志的想法。
《中国与俄罗斯》每期印3000册,全部免费寄送给中国各省市图书馆、俄罗斯各州的政府部门和图书馆。因为是自筹资金办杂志,坚持了三年后,他花光了多年的积蓄,无力再支付办公室房租和记者、编辑工资。无奈中,他把编辑部搬到了家里,并说服做导游的儿子帮忙。此后父子俩做导游赚些钱贴补杂志。
儿子奥列格·别列日内赫,最初并不认同父亲的想法。他说,改变他的是杂志的读者:“不断有俄罗斯年轻人反馈说,这本杂志帮助他们更好的了解中国。也有不少人通过FACEBOOK留言说,是这本杂志传递的信息,让他们对中俄合作的内容和前景更感兴趣。”这让奥列格·别列日内赫把越来越多的时间精力倾注到这本杂志上。他曾经作为驻外记者在北京工作过一年,今年他还和父亲一起采访了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他笑着说,套用他喜欢的一句中国俗语,这就叫“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采访中俄双语杂志《中国与俄罗斯》的主编弗拉基米尔·别列日内赫(中)。
环顾父子俩不足十平米局促的小工作室,记者看到了很多中国元素,中国画、中国书法作品、中国工艺品、还有大量的中国图书。不难看出,父子俩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
弗拉基米尔·别列日内赫说,他和中国的情缘要追溯到1955年,那年他出生,母亲在市场上买了一条中国生产的大毛巾,给他洗澡。20世纪50年代,俄罗斯随处可见来自中国的日用品,陶瓷盆、毛巾、暖水瓶、白球鞋等都深受俄罗斯人喜爱。他清楚得记得,小时候特别喜欢看中国的小人书。长大后他把母亲买的那条中国生产的毛巾珍藏了起来,既是对儿时的怀念也寄托着对已经故去的母亲的思念。后来,他的儿子,甚至是孙子、孙女出生第一次洗澡,他都拿出这条毛巾给他们擦拭过。
应我们的要求,弗拉基米尔·别列日内赫小心翼翼拿出了珍藏多年的毛巾。打开毛巾,能看出很多地方磨损了,但洗得非常干净。弗拉基米尔·别列日内赫说,如今保留这条毛巾,更多都是希望珍藏中俄之间的友谊。“毛巾对于家庭来说,是传承爱,怀念故人,是情感的纽带。我现在保留这条毛巾,为了纪念我们两国成为友好的伙伴、邻居,珍惜两国友好相处的时光。”
在父子俩工作室的书架上,记者发现了一本绿色绒面封皮,名为《天津》的中文画册,是1957年天津出版的,其中包含有大量介绍1957年天津市城市街景、商贸名品、甚至是市民生活的黑白照片。弗拉基米尔·别列日内赫说,他来过天津很多次,非常喜欢天津,也在《中国与俄罗斯》杂志上多次介绍过天津。其中包括介绍天津的指挥家易娟子、画家何家英等。
“今年普京总统访华时特意体验了中国的高铁,在天津品尝了狗不理包子,这在俄罗斯引起很大反响。我们也在杂志上宣传报道了,我和俄罗斯的普通市民一样,都希望能尽早在俄罗斯也坐上高铁。”弗拉基米尔·别列日内赫满怀期待的说。
除了出版发行《中国与俄罗斯》杂志之外,弗拉基米尔·别列日内赫目前还在做一本名为《新丝绸之路》的杂志,也是用中俄双语介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此外,第三本有关中蒙俄万里茶路的杂志正在筹备中。
“十年了,做了24期杂志。每出一期杂志,我都在想这也许是最后一期了。可等再赚到一些钱时,又想出版下一期。在我还能做点事情的时候,希望能为中俄两国的友谊再多做些事情。”弗拉基米尔·别列日内赫笑着这样总结过去的十年。
中国茶与万里茶路
在弗拉基米尔·别列日内赫家里,我们喝到了一种口感不错的“茶”,有些像普洱绵软微甘,向他请教后得知这是深受俄罗斯人喜爱的“伊万茶”,用西伯利亚地区一种色彩绚丽的野花加工而成。
茶叶是俄罗斯人的生活必需品,俄罗斯人非常喜欢中国茶,但中国茶对当地人来说价格比较高,于是他们就地取材,仿照普洱茶的工艺把野花做成了替代品,就是如今的“伊万茶”。”
在伊尔库茨克市历史博物馆内,我们看到了来自中国的丝绸,还有中蒙俄万里茶路的复原图。这些都是伊尔库茨克300多年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蒙俄万里茶路的历史,要追溯到1727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从那以后中俄政府间和民间的茶叶贸易开始大规模展开,一条从中国南方到莫斯科的茶叶贸易路线逐渐兴盛起来,这就是中蒙俄万里茶路。万里茶路曾经繁荣兴盛了两个半世纪,起点是福建武夷山,横跨亚欧大陆,总长据说有1.3万公里,途经中蒙俄200多个城市,是继丝绸之路之后又一条重要的国际商路,也被喻为联通中蒙俄商贸友谊的“世纪动脉”。
伊尔库茨克市历史博物馆馆长杜博罗文指着馆里复原的“万里茶路图”告诉我们,伊尔库茨克是“万里茶路”重要的节点,中国茶叶运到这里纳税、分销,因此这里成为了远东茶路的核心。
知道我们是从天津来的媒体记者,馆长特别介绍说,万里茶路当年还途经天津呢。“万里茶路从福建途经江西、武汉、上海等城市后通过水运到达天津,再从天津上岸北上入蒙古,由驼队经乌兰巴托运输到蒙俄边境贸易城市恰克图,随后到达伊尔库茨克中转,最后延伸到欧洲和中亚各国。”
史料记载,1860一1880年间,天津至恰克图陆路“中俄贸易达到最兴盛之时期”,“商队首尾相望,络绎道路,驼铃叮咚,昼夜不息。”
当年,中俄贸易中茶叶贸易占到了94%,这种通商甚至影响了俄罗斯人的生活习惯。虽然万里茶路后来逐渐没落,但如今随着中俄贸易交往更加频繁,中国茶坐着火车、乘着飞机,穿越草原、跨过沙漠来到俄罗斯。有这样一个数字显示,俄罗斯人现在每年的茶叶消费量是美国人的6倍、中国人的2倍。
05“中欧班列”一带一路上的“黄金列车”
我们抵达莫斯时,世界杯刚刚结束,机场外还能看到世界杯元素。
中国连续8年保持了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随着中俄两国在“一带一路”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持续深入,两国经贸合作提升至新的阶段。去年以来,两国贸易持续快速回升。2017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840.7亿美元,增长20.8%,预计今年全年有望超过1000亿美元。
走出莫斯科机场,在当地能看到不少中国车的身影,长城赛弗、重庆力帆等。其实,小到服装鞋帽,大到汽车、机械设备,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通过“中欧班列”出口到俄罗斯。也有更多的俄罗斯商品通过“中欧班列”进口到中国。
中国商人王明伟在俄罗斯做了十几年的木材生意,他亲身见证了“一带一路”建设给中俄两国经贸往来注入的动力与活力。“我个人的厂子,原来日生常量100个立方木材就差不多了,现在每天生产1000个立方,增长了10倍。原来你要加工这么多,物流解决不了,车皮没有,各环节都受约束。现在要是量做少了,一个月三五个集装箱,没人跟你做生意。我们一装一个专列,最少41个集装箱。”
王明伟提到的专列是指“中欧班列”,往来于中国与欧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集装箱国际铁路联运班列,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欧班列的开行,解决了困扰王明伟很久的难题。过去王明伟从俄罗斯往国内发运木材,要在俄罗斯先等拼装,到了我国的满洲里口岸中转还要等拼组。“一般怎么也得一个多月,多的时候两三个月才能发到国内客户手上。” 王明伟清楚记得,有一次木材在俄罗斯境内发丢了,被遗忘在了一条死道线上,他找了近三个月才找到货,等再发回国内,好好的木料已经发黑霉变,家具料变成了不值钱的工程料。
中欧班列是集装箱运输,最大的优势相当于走了绿色物流快速通道,实现点对点、门到门服务。王明伟的木材从俄罗斯厂子里装上集装箱,在中俄边境不用开封一路直达目的地,中间遇到口岸拥堵的情况,按照中俄两国政府的约定,中欧班列优先通过。现在他的货从莫斯科发往国内,15天左右就能到达。“中欧班列时间有保证、资金流转比以前快多了。另外俄罗斯政府也有政策优惠,专列运费下浮30%。现在我的货源稳定了,客户也稳定了,可以大胆签单了。我自己五六天就能做一个专列,一个月能做四五个专列。”细数着中欧班列的优势,王明伟的笑意直达眼底。
去年,王明伟又在俄罗斯沃洛格达州投资5000多万元,建了一个新的木材加工厂。最近,他经常接待俄罗斯同行到工厂参观,原来是他的欧洲客户对企业加工的木材品质赞不绝口,要求俄罗斯这边的工厂来学习。“当地的锯片是五到六毫米的,我们厂的锯片是三毫米的,加工出来的木料光洁度、精确度都非常高。这让俄罗斯同行非常惊讶。”
“我告诉他们,我们的设备是中国生产的,品质好价格还便宜。另外我们有中欧班列,如果设备有什么配件需要更换,几天就从中国发过来了。”说起这些,王明伟毫不掩饰自豪的神情。
中欧班列的开通,也为国内企业对接俄罗斯市场打开了通路。我们在莫斯科采访时,就遇到了来自江西赣州圣珑湾贸易有限公司的经理廖海龙。赣州是国内最大的实木家具生产基地,木材进口需求量非常大。过去因为时间没保障,廖海龙不敢从俄罗斯买木料,都是到满洲里去买二级、三级代理商手里的现货木料。现在他有底气到俄罗斯寻找源头供货商了。“通过中欧班列从莫斯科发货到赣州,运输成本和时间都和过去从满洲里发过来差不多,我们当然要源头采购了。”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已经有43个城市开通了65条中欧班列,到达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欧洲14个国家的42个城市,目前已经累计开行了10000列。筑起了国内各城市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点,成为企业家们眼中名副其实的“黄金班列”。
美克美家前些天也通过中欧班列发往莫斯科五个货柜的家具。公司国际物流业务负责人姜斌说,这是俄罗斯客户指定的。“从天津发到俄罗斯的莫斯科,传统的海运大概需要45天左右。中欧班列只要14天左右就可以。客户新店要开业比较着急,要求我们发中欧班列。”
2016年,天津自贸区首发的中欧班列。
在所有中欧班列中,天津到莫斯科是线路最短的,极大降低了货物运输成本,使得天津港成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界海上丝绸之路无缝衔接的战略桥头堡。
天津中远海运集装箱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风华说:“现在长城汽车、华为、LG、三星等很多企业往俄罗斯发货都选择天津开往莫斯科的中欧班列。今后还将吸引日本、东南亚国家通过这条路径进入俄罗斯市场。”
乐多可供应链公司是唯一一家设在俄罗斯服务中欧班列的中国公司,去年公司只有八九个人,委托公司服务的中欧班列只有两三个,今年60多条中欧班列,已经有半数以上成为了公司客户,公司员工也发展到了60多人。公司总经理克锦在俄罗斯工作了16年,他明显感觉到公司客户在发生变化:“以前俄罗斯企业多,现在中国企业多。去年我们从中国发来的集装箱,一个月只有一百多个,现在有五六百个。从俄罗斯回中国,去年一个月只有二三十个,现在有二三百个。订单有一千多个,但我们没有那么多集装箱能满足客户的。”
在克锦看来,“一带一路”不仅是物流上的,更是人的“一带一路”。在当地,最直观的变化就是俄罗斯人学汉语的热情越来越高:“教育中心学汉语班都排满了,要学得排到几个月以后了。好点的幼儿园、中小学都有汉语教学,相当于我们的双语教育,也要排队进,最少排半年。地铁上经常碰到俄罗斯年轻人拿手机学汉语。”
俄罗斯姑娘秀莎曾经到中国学过半年汉语,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了乐多可供应链公司,负责的就是中欧班列在俄罗斯的相关业务。工作一年来她说自己学到了很多,对中欧班列业务更熟悉,对“一带一路”倡议也更了解。“专业跟物流无关,现在了解了物流,了解了中国和俄罗斯物流方面的发展。现在货物越来越多,俄罗斯和中国关系越来越好,我很骄傲。我也是一带一路的参与者。”
06莫斯科,与科学院院士面对面
7月25日,我们在莫斯科有幸走进了俄罗斯科学院,一栋不算恢弘的二层老式建筑。
在俄罗斯科学院,我们采访到了瓦列里·邦杜院士。
瓦列里·邦杜2003年当选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现任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长,兼任俄罗斯联邦教育和科学部/俄科院空间观测科学研究所所长。2017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下午两点是我们预约的时间,瓦列里·邦杜院士准时打开办公室,站在门口笑容满面迎接我们。
瓦列里·邦杜院士与天津渊源很深,曾经多次到访天津,参观过天津很多重点项目。他对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印象深刻,对中俄两国在超级计算机领域的合作充满期待。他还率领俄罗斯专家团队与天津海之星公司合作建立了海洋高科技研究中心,启动了深海水域探测等项目:“我们研发了自动化机器人,用以解决海洋发展及深海开发中遇到的诸多问题。目前,中国和俄罗斯主要在印度洋和太平洋进行海洋探测。我们必须加大研究力度,确定现有的矿产资源积极开发利用。我们愿与中国同行一道致力于这项技术的研发。”
瓦列里·邦杜院士还介绍说,“天津的一家公司出色完成了圣彼得堡港口的工作,现在俄罗斯北方港口都有意与其合作。”
瓦列里·邦杜院士对“一带一路”倡议非常赞赏。“这一倡议系统地涵盖了海洋、经济、科技等多个领域。俄罗斯是‘一带一路’全球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俄罗斯愿意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同中国共谋合作发展之路。其中关于北极航道的开发和利用可以说是双方合作的重中之重。”
北极航道连接的是贸易最活跃的北美、欧洲和东亚地区。2013年,中国“永盛号”轮船尝试通过了北极航道东北航线,对北极油气开发、全球海洋贸易和航运格局、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和能源结构输送等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我们知道,北极航道过去常年冰封,近些年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北极夏季浮冰减少,使得紧靠俄罗斯北部海岸的东北航道已经通航。北极航道上唯一终年无冰的俄罗斯港口是摩尔斯曼克港,其他北极港口从7月到10月都可用,但通常需要核动力碎冰船帮助。
瓦列里·邦杜院士说,中俄双方在北极航道开发合作上前景广阔:“俄罗斯拥有建造核动力破冰船的完备体系,但想要建造更大规模的破冰船队,仅凭一己之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吸引中国伙伴参与,中俄双方有极大空间探讨如何共同利用这条运输走廊。”
瓦列里·邦杜院士还透露,目前俄罗斯正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建立数字“一带一路”。
瓦列里·邦杜院士(右三)与采访团一行。
采访中,瓦列里·邦杜院士还提到非常欣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理论学习的三种境界,他说,这三种境界适用于客观认识现实环境与“一带一路”建设:“首先是生态系统;其次是人口;最后是经济地区的发展。这些复杂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用这三种境界共同探讨,通过积极合作促进发展。”
从瓦列里·邦杜院士身上,我们能明显感觉到他对中俄合作信心满满。
采访后,他兴致勃勃地向我们展示了珍藏的中国船舶模型。(津云新闻编辑刘颖)
责任编辑:wb001
文章来源:http://news.72177.com/2018/1112/443564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