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技术 科学探索
干细胞领域再起事端,学术造假何时能停?
2018年11月02日 22:32来源: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
近期,一系列干细胞相关研究接连出事,如巨石投湖,在学界漾起层层波澜:
2018年10月14号,撤稿观察网(Retraction Watch and STAT)报道了哈佛大学医学院31篇心肌干细胞论文撤稿事件,撤稿的原因是数据造假。
仅仅过了4天,也就是10月18日,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Federal Trade Commission)正式发文要求停止两项关于人羊膜干细胞的临床试验,因为这些试验导致两名患者失明。
10月26日,撤稿观察网开放了撤稿论文的数据库。29日,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停止了另一项关于心肌干细胞的临床试验。
干细胞相关的撤稿事件大规模发酵,美国政府开始重新审视干细胞行业,并采取一系列行动:如加强了审查力度,并叫停相关临床实验。相比之下,中国的情况似乎略显“安静”。而来自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的数据显示[1],中国相关院所进行的有关干细胞的临床试验有276个。另有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数据显示,近十年来关于干细胞项目的基因审批就有数百项[2]。
看到这些,人们不禁要问,干细胞研究为何如此火热?国外的研究已经被曝出诸多问题,那中国的呢?
干细胞=“万能细胞”?
干细胞研究之所以受推崇,是因为它们的分化潜能。当人体组织或者细胞因某些因素受损时,可以利用干细胞生产用于替换的组织或细胞。
干细胞分类,和分化成神经元的干细胞示意图 图源Pixabay
比如糖尿病是由于病人胰腺细胞功能紊乱导致的,利用干细胞可以产生正常的胰腺细胞,替换胰腺,最终根治糖尿病。
试想,如果所有出问题的组织都可以用干细胞帮它们“重生”,那干细胞不就是“万能细胞”吗?但是,这个想法还只停留在理论或实验室阶段,而且也不是什么干细胞都能“拿来就用”。
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干细胞治疗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脐带血中的造血干细胞(造血祖细胞)。这种造血干细胞仅被批准用在造血系统出现问题的患者身上[3]。
利益驱使下的学术不端频发
虽然当前干细胞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还很有限,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各国对于干细胞研究的热情。因为它有潜力解决与人类疾病和健康相关的绝大部分问题。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其所代表的巨大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举例来说,2018年5月,一位中国富豪去往乌克兰注射干细胞,希望借此“返老还童”,而这一针干细胞的价格是60万人民币。
2018年10月18号,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宣布停止的两项关于人羊膜干细胞的临床试验,涉及的两家公司的每一针干细胞的价格大约是9500-15000美元不等。仅在2014年至2017年,两家公司获利就超过300万美元[4]。据估计,到2025年,干细胞领域全球市值可达156.3亿美元[5]。
如此可观的前景和利益,使得全世界范围内都在开展相关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根据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临床实验数据库的资料显示,截止2018年,全球进行了4942次干细胞相关的临床实验,绝大部分在美国(2491),其次是欧洲(1072),中国(449)和韩国(165)[6]。
比起美国和欧洲,中国的干细胞研究起步稍晚,但也在奋力争先。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干细胞医疗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7],预计2020年,中国干细胞产业市场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2018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刊发的《知识产权重点支持产业目录》也将干细胞研究明确为国家重点支持项目之一。仅2018年,和干细胞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审批数量就多达两百多次[8]。
一方面是各国政府和机构如火如荼地进行干细胞研究,另一方面,干细胞研究领域似乎也沦为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的“重灾区”。从2014年日本学者小宝方晴子干细胞数据造假,到今年哈佛大学医学院皮耶罗·艾佛萨(Piero Anversa)心肌干细胞造假,干细胞研究领域丑闻不断。而当国际上各种关于干细胞研究的学术不端事件频发之际,中国在这一领域所暴露出的问题却鲜有报道。
全球干细胞临床实验分布。数据来源 ClinicalTrials
中国可能也是学术不端滋生的沃土
中国干细胞领域领域是不是一方净土,我们暂且不论,但事实表明,中国科研圈的学术不端现象确实存在且极为严重。2018年10月25号,一份来自撤稿观察网的撤稿文章的数据分析显示,中国是论文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的重灾区之一。这份来包括10500篇撤稿论文的分析报告显示,中国论文的撤稿率大约是0.05%,名列世界第五[9]。
论文撤稿最多的个人和国家。图源Science
从数量上看,美国和中国的论文撤稿数最高。从撤稿比率上看,伊朗和罗马尼亚位居前列。伊朗的撤稿率高是因为普遍存在虚假的同行评议现象,罗马尼亚则是因为有一群专门“打假”的人士。如此看来,国家的整体学术环境和监管体制对撤稿率有显著影响。而中国在这两方面似乎都有待提高——既需要提高学术环境,也需要进一步健全监管体制。
而且,中国似乎还缺少类似哈佛大学医学院那种“壮士断腕”的勇气,即使被报道出有学术不端,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罚力度也很低。
对学术不端行为说“不”
以上提到的学术不端,主要包括抄袭、篡改图片、同行审议作假等原因,这些造假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发现。但是像数据篡改或者数据可重复性差等学术不端被实锤的难度可能要高得多。比如哈佛大学撤稿事件中所涉及的篡改数据和可重复性差等问题,哈佛大学医学院花了五年多时间进行调查,足见取证之难。
撤稿文章所涉及的几种学术不端类型 图源Science
科研数据的可重复性是保证数据真实可靠一个重要的指标,但是数据的可重复性有很多影响因素。比如,在生物医学试验中,由于研究人员的偏见等因素错误地导致阳性结果,或某些未知的(潜在的)自变量,结果的重现性就会降低[11]。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判断研究人员是否有造假行为,可能就需要第三方独立机构出面。中国当前仍缺少这样的机构。
但是,不论哪一种学术不端行为,都是研究者的主观意愿使然。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科研人员,理应加强自身的诚信、提高自身的学术道德修养。
而国家各部门似乎已经注意到相关问题,并着手治理,比如2018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12],提出四点基本原则:明确责任,协调有序;系统推进,重点突破;激励创新,宽容失败;坚守底线,终身追责。
但这或许还远远不够,要解决学术不端问题,仍需有关部门与科研人员共同努力,改善科研圈的整体环境,戒除“四唯”思想,建立完善的科研监管体制,提高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治力度,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学术不端事件的蔓延,还科研一片净土。
责任编辑:wb001
文章来源:http://tech.72177.com/2018/1102/443264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