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资讯中心 天津

庆祝改革开放40年变迁:换了新家园 就换了新天地

2018年10月26日 23:43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1980年8月,南开区广开中街纯善里,虽然多次修垫,马路仍然高于胡同,胡同高于院落,被称为“三级跳坑”。(资料图片)

2018年10月,西青区王顶堤村村民于长敏一家搬进了面积达到110平方米的新房。本报记者 刘玉祥 摄

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也是一部民生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不断提升的历史。从单位分房到住房商品化,极大地满足了市民差异化的居住需求。同时,政府在提供福利性的保障房方面,也在持续发力。市民老冯就是保障房的受益者之一。

老冯大名冯魁力,今年57岁。迎面看上去,精神抖擞。

一聊,开心事不少。新房子住着舒坦,儿子工作干得不错,自己在一家配餐公司“再就业”,被单位领导看重。说着说着老冯就乐:“住了多年的老平房拆迁后,搬进了新楼房,没想到好运气也一个接着一个来。”

早些年,老冯总是发愁。兄弟姐妹多,家境不好。小时候,跟父母一共7口人,蜗居在西关外大街南头窑的一处小平房里。后来,兄弟姐妹都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陆陆续续搬走了。老冯却不太顺利,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常年在菜市场摆摊做点儿小买卖,收入不高。这片平房区,也就成了他与妻子、儿子走不出去的栖身之所。

住过平房的都知道,这种房子冬天难熬,夏天也难熬,雨天更是受罪。屋顶经常漏雨,出门都是水坑。眼看着周边新楼拔地而起,亲友们居住条件一天天改善,老冯越来越沉默寡言,前几年在外地贩菜时突发疾病,动了手术,人也变得更蔫了。

2008年,好消息来了。政府部门根据他们一家3口的情况,决定换给他两套保障房。听到消息的时候,老冯开心地流出眼泪,还特地喝了两杯。老冯盘算着,两口子住一套独单,儿子的婚房也有了。虽然面积不大,但总算是熬出头了!

2012年,老冯正式搬进了位于民畅园的新家,2014年给儿子办了婚礼,老冯一家人喜笑颜开。更让他没想到的是,凭借多年的卖菜经验,他自己找到了一份配餐公司的工作。50多岁了,“安居”与“乐业”竟然好事成双,一起到来。

说完老冯,再说说老贾。这么多年,老贾的居住条件改善,可谓是“步步高升”。

老贾名叫贾利民,1949年生人。年少时,与父母、兄妹共同居住在河北区泰来北里一处20来平方米的平房里。年轻时,贾利民下乡到佳木斯一个农场,直到1993年才回到天津,与父母挤在三戒里36平方米的小偏单里。后来,家里用这个小偏单换了胜天里两个20平方米的小独单,这才真正住上了自己单独的房子。50岁的时候,老贾失去了工作,两个孩子也渐渐长大。2013年,老贾一家因为符合政策,购买了位于双青新家园荣馨园的一套79平方米的限价商品房,2015年乔迁新居,生活一下子豁亮了。

“我们原来居住的房子,也就现在客厅这么大。厕所的面积更是小,才一平方米,非常不方便。”老贾一边说一边伸手比划。如今儿子女儿已经成家立业,偶尔带孩子过来,两居室的房子也能住下。小区里,物业管理井井有条,映入眼帘的是绿草乔木、健身公园。老两口儿没事就出门散散步。老伴儿还当上了社区志愿者,每个月义务为60岁以上老人和残疾人理发,为社会做一份贡献。

说起这些年居住条件的改善,老贾的理解很朴实:感谢政府,也感谢时代的进步。“国富民强,我们是深切体会到了。只有国家富裕了,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才能有今天的改善。搁几十年前,这样的日子想都想不到。”

改革开放,天津是排头兵,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1978年,天津市民人均居住面积仅有3.6平方米。通过相继推进震损旧区重建、新辟集中居住区、成片危陋房屋改造、安居工程建设等,城市面貌和群众居住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更加突出补齐民生短板。2013年至2018年,我市连续6年将住房保障列入20项民心工程;截至2017年底,全市累计开工建设保障房82万套、发放租房补贴13.4万户,全市享受住房保障家庭占城镇非农业户籍家庭的30%,困难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继西于庄棚户区后,新大路棚户区、西沽南片区棚户区等陆续启动改造。其中,新大路棚户区涉及居民约3500户,西沽南片区棚户区涉及居民7800多户。2018年,全市计划新开工棚改安置房2万套,基本建成2万套,新增租房补贴5000户。通过政府托底,福利保障,越来越多的困难群众,将共享城市发展带来的幸福生活。(津云新闻编辑刘颖)

文章来源:http://news.72177.com/2018/1026/44307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