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天津
天津援藏干部:在贡觉 留下天津援藏印迹
2018年07月10日 22:36精准施策 精准发力:天津援建进行时
天津的援藏干部第一次踏入昌都贡觉这方热土,誓将天津人务实肯干的工作作风留在这里,留在百姓的心里——
在贡觉 留下天津援藏印迹
西藏深处没有路,援藏干部们牵着马踏雪前行。(照片由天津援藏干部吕永军提供)
西藏昌都,藏东之明珠,雪域高原的纯净美如天堂,这里与渤海之滨的天津市有着难舍难分的兄弟情谊。
1994年中央确定天津市对口支援西藏昌都以来,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始终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通过干部援藏、资金援藏、智力援藏、产业援藏等多种途径,为当地维护稳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城市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目前,第八批天津援藏干部正在雪域高原的不同岗位上贡献着自己的才智,发光发热。
藏东之东,昌都市贡觉县,一镇十一乡。2016年正式成为天津市对口帮扶县,天津的援藏干部第一次踏入这方热土,为西藏百姓谋福祉。干部们称自己是天津支援贡觉县的开疆拓土者,初来乍到要将天津人务实肯干的工作作风留在这里,留在百姓的心里。
以无限的情感投入援藏
对口支援贡觉县是中央交给天津市的一项新使命。来自本市宁河区的援藏干部、现任贡觉县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的王志军,就是首批踏上这片土地的援藏天津人。
眼前就是即将竣工的贡觉县人民医院新综合楼,工人们快马加鞭地工作,乡亲们眼看着这座高楼拔地而起,记者对王志军的采访就在工地上开始了。
“按照西藏自治区的统一要求,全自治区74个县,每个县都要有一所二甲医院,以贡觉县目前的状况远远达不到。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和二甲医院的水平相去甚远。”王志军初到贡觉县第一个调研点就是人民医院,他告诉记者:“那场景让人看着心疼,医疗条件和水平甚至不如大城市中的小诊所。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全县有5万人口,这里却是全县规模最大的医院。”他在调研报告中写道:贡觉县人民医院医务人员严重不足,科室不分,当地医护人员的水平偏低……
医疗卫生关系着百姓的健康,是关乎民生的重要工作。从硬件上要提升,今年4月人民医院新综合楼正式开工,预计今年10月入冬前即可竣工,2019年9月各项设备调试完毕,新医院正式开诊。这项投资5128万元的民生项目,天津市及宁河区的投入占了一大半,一年后这座近1.2万平方米的新人民医院将为当地百姓提供较好的医疗条件。硬件提升的同时,软件也在同步提升:为了改变当地医疗水平偏低的现状,王志军决定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目前贡觉县的3位医生正在宁河区医院进行培训,与此同时,宁河区的医疗专家也将于近期奔赴贡觉县,为当地医生提供短期培训,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三年,这是王志军一期援藏工作的期限,说长也长,说短也短。他要好好利用这三年的时间,把天津援藏的“品牌”立在这里。来贡觉县工作两年了,王志军给自己的援藏工作打了80分。距离满分的差距在哪里?记者不禁想问。
“在贡觉有14位天津援藏干部,在不同的岗位上付出着。”王志军介绍说,“作为第一批支援贡觉的天津干部,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我们要把工作打牢了,为之后接班的同志做铺路石。当地人此前不知道天津人的办事风格,我们的工作状态就是第一印象。只有我们做好了、当地干部群众给天津人挑大拇指,才不辜负市委、市政府及天津人民对我们的期望。留下20分,让我在未来的一年里更加努力。”
在王志军宿舍的墙上,有这样一行字,“坚持‘有限’与‘无限’相结合,用好有限的援助资金,以无限的情感投入援藏工作,深化人才、教育、医疗、民生等全方位、多层次交流合作。”这正是他的援藏使命,一以贯之。
骑马上山 紧盯虫草收获季
近些年来,虫草价格扶摇直上,普通品五六十元一根,品相好的,价格更高。昌都市贡觉县是优质虫草的主产地,量大质好,每年五六月的收获季,藏民们都会举家出动上山挖虫草,为此当地的学校还特设了为期一个月的“虫草假”,就是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实现增收。
百姓们采挖的哪里是虫草?俨然是比黄金还要金贵的“软黄金”。在巨大的利益面前,纷争在所难免。越界挖掘、偷挖盗挖的事件屡见不鲜,一旦出现此类问题,必然会出现争吵、甚至上升到斗殴。
“干部们必须盯紧了,防患于未然。”天津市援藏干部、贡觉县副县长吕永军对记者说,“坦白地讲,当地一些农牧民的法律意识比较淡漠,触及此类问题想不到法律,解决方式就是简单粗暴的‘约架’,盯不紧就会演变成群体事件,进而造成伤亡惨剧。”面对严峻的维稳形势,天津的援藏干部们提前介入,收获季尚未到来时就提前进山,联系自己负责的农民,把界限划分清晰了,避免不必要的纷争出现。
吕永军蹲点的则巴乡情况更为特殊,它是贡觉县域内虫草产量最大、质量最好的片区,“可以负责任地讲,优质虫草中的精品几乎全在则巴乡。”吕永军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欣喜,反而由此带来了不小的忧虑,“好东西人人都想要,在利益驱动下,多少人都在望着这里的‘虫草富矿’。”
虫草在海拔4500米以下是找不到的,4500米至5000多米之间盛产。如此高海拔的区域气候多变,别说路了,连能喝的水都找不到,而干部们就要在这片区域内驻扎近两个月,这份辛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驻点前,都得把生活物资带齐了,放在马背上,骑着马上山。山路曲折,稍不留神就会坠下悬崖峭壁。”吕永军说,“到了安营扎寨的地方,没水没电手机没信号,与世隔绝,想喝水就得砸冰烧水;那里空气稀薄,高原反应严重时头疼欲裂……”
援藏干部们排除万难,严防死守,就是提防越界盗挖的事情发生。“我们与邻县接壤,当初划好了界线,但对方还是过界了,而且带着挑衅的意味。”吕永军讲述说。面对此情此景,如何应对?他指示干部把自己的乡亲们稳住了,全部坐在草垫上,谁也不要做出过激行为,自己站出来协调这一事态。在昌都市专案组的支持下,双方重新明确了采挖界线,各自派出代表在协议上签字画押,终于平息了冲突,藏民们又重新回到各自的采挖点。
“你不在采挖一线、不在第一现场,根本无法及时掌控局面。”事后,吕永军说,“可贵的是,当地藏族百姓信任天津援藏的干部,信任我们能够一碗水端平。”
这份信任从何而来?吕永军告诉记者:“你得深入群众中间,真真切切地听他们的诉求,为他们解决问题。”一次两次,时间久了,藏族百姓终于知道援藏干部的办事能力,他就会信服你。这已是吕永军第二年在虫草采挖点蹲点,这次下乡,乡亲们见到他来,放下手头的活儿围拢上来,虽然语言上有差异,但谈笑风生。
认真思考 我们为何来援藏
贡觉县平均海拔4200米,加之一路颠簸,记者在这里遭遇到了强烈的高原反应,由此更能感受到天津援藏干部刚抵达贡觉时的情形。坐在王志军的宿舍里,记者一边吸着氧,一边和两位天津援藏干部交谈,像是三位朋友促膝谈心。
“在西藏工作,面临的氛围、环境、担子都与在天津工作时不一样。”王志军说,“想清楚了为什么来、来了干什么、要给贡觉留下什么,给未来接班的同志留下什么?这些问题如果想不清楚,来了也白来,三年时间只会没意义地荒废掉。”
在贡觉工作了两年,王志军每天都在思考着这些命题。“忠诚是首位,我们要讲政治、讲团结、做实事,这是政治任务;要把天津人的好作风带到贡觉,留在贡觉,给当地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要把这批援藏的兄弟姐妹照顾好,不仅要把他们带出来,还要平平安安地带回去;干干净净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绝对不能在廉政问题上有一丝的动摇……”他一边掰着手指,一边和记者讲。
聊着天,吕永军的手机微信里跳出12条信息,而且格式一致:1号某某,安全到达宿舍;2号某某,安全到达宿舍……“这样的‘晚点名’是常态,这是王志军给援藏干部们立下的规矩。”吕永军说,“偶尔我还会抽查一下,这并非不信任同志,而是为了大家的平安着想。”
说到平安,今年吕永军前往则巴乡蹲点时突遇险况,眼看着前面就是悬崖,他的“坐骑”竟然还往前走,“再往前走一步,我连着马就一块儿‘牺牲’了,要说不怕,那是假的。”幸好老马识途,那一刻马儿调转了方向。这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至今让吕永军心有余悸,更加深刻体会到“平安”这两个字的意义。
此前他们二人一位在宁河区芦台镇工作,一位在河北区宁园街工作,彼此并不相识,是共同的援藏经历让二人成为亲密无间的战友,甚至是面对生死考验的患难兄弟。“等有一天结束了援藏使命、回到天津时,或许我们会留着眼泪再盘点这三年来经历的每一天。”王志军笑着说。“援藏工作不容易,且行且珍惜吧。”吕永军补充道。(津云新闻编辑刘颖)
责任编辑:wb001
文章来源:http://news.72177.com/2018/0710/438676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