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资讯中心 天津

北塘架桥修路清淤养殖 兴建智慧农业设施

2018年04月26日 22:55

滨海新区北塘街道办事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区委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抓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牛鼻子,审时度势、乘势而上,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全面加强党对农村基层工作的统一领导,积极发挥党建和党员的辐射带动、示范引领“两个作用”,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构建现代绿色生态模式、打造智慧循环农村经济的工作思路,与专家团队合作制定了《北塘街道农业发展五年中长期规划》,分批次、多项目组织相关人员赴北京中关村、山东、广东、广西、福建和辽宁等地,进行参观考察、技术对接和业务交流,先后引进了罗氏沼虾、澳洲淡水小龙虾、斑节对虾、大黄鱼等养殖新品种,筹措资金开展了清淤育种、架桥修路和基地实验,通过多措并举、多点开花,再现了宁车沽地区“鱼米之乡”的历史风貌,重塑了北塘地域“农渔融合”的新名片。

新建设的振兴桥和金钟桥

拆除前的旧桥(资料片)

农田里新修的道路

架桥修路

3月底,北塘宁车沽金钟虾场排河上的两座30年“工龄”的木桥终于“退休”,取而代之的是两座宽4米、长8米的坚固新桥,手拉手准备于4月底“上岗”通车,担负起贯通金钟虾场南北万亩虾塘的交通重任。

两座木桥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年久失修破旧不堪,已成危桥,养殖户生产存在安全隐患。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今年年初,北塘街道出资70多万元,赶在虾塘蓄水工作启动之前对两桥拆除进行重建,并将新竣工的两座桥命名为振兴桥、金钟桥,寓意振兴北塘传统养殖产业之意。

除了建桥,一条条包括路肩在内宽6米(路面宽4米)的硬化道路正在万亩虾塘间蜿蜒。过去,北塘宁车沽各村农田与外部连接的必经之路都是土路,每逢雨季,路面湿滑泥泞,给农业生产和农民出行带来极大困难。“赶上雨天,养殖户们去虾塘得在泥泞的土路上徒步走五六公里,农民种的瓜果就可能因为运输不便烂在地里。修好路后,雨天行车不再是问题,生产运输都有了保障。”北塘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振山表示,“为彻底解决农业生产出行困难,创建安全、便捷的交通环境,从去年起,在财政支持七成的基础上,北塘街自筹三成开始修复农用道路,硬化路面、打通断头路。2017年建设农用乡村公路4246米。今年计划新建设农用乡村公路9170米,彻底治理田间断头路,使新建乡村公路贯穿于田间农埂,形成互联互通的路网。预计到2020年修复完5.5万亩农业用地范围内的所有农用道路。”

清淤养殖

进入4月,北塘宁车沽金钟虾场蓄水工作如期启动,潮白河与永定河水经过三个泵站的日夜进水,滚滚汇入万亩虾塘。今年,北塘街养殖户们心里更有了盼头。

拥有5000亩虾池的泽瀚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张为东更是自筹资金70万元新建了13个育苗大棚,投放了1亿尾罗氏沼虾、斑节王虾等从南方引进的新品虾苗进行培育。“去年虾塘清淤后收入增长了50%,今年肯定要扩大新品养殖规模。”张为东高兴地说。

去年,北塘街对18000亩虾塘进行了集中清淤,成为天津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以街道为单位的清淤工程。多年来,水产养殖业是支撑北塘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是,自上世纪80年代建造以来,宁车沽四村约2万亩虾塘一直没有进行过大规模清淤改造。经过30多年的雨水冲刷以及大量残饵和鱼粪的堆积,虾塘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堤埝坡度降低、淤泥沉积,虾塘最深处不足1米。清淤前几年,北塘养殖户鱼虾发病率达到60%-70%,甚至到80%,直接导致北塘最有名的南美白对虾成活率不断降低。养殖产量不佳,连年亏损,北塘街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了较大影响。

池塘改造后,水深能够达到2米,不但大大增加了鱼、虾的活动空间,还能够进行优良品种养殖以及立体化养殖。清淤的同时,堤埝由1米加宽到3米,方便了养殖户运输鱼、虾、饲料。

去年北塘街投资45万元,继续引进澳洲淡水小龙虾、大黄鱼、斑节对虾、罗氏沼虾等水产养殖新品种进行试养,支持合作社对上年度引进的新品种进行小面积推广养殖。

改造工程大幅度提高了虾塘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出率。2017年北塘鱼虾年总产量达到4916吨,产值7020万元,净利润达到1348万元,养殖收入较2016年增长了30%,其中养虾收入增长88%,80%的对虾养殖户实现了盈利。“2016年,50%的对虾养殖户亏损,30%能收支平衡,仅有20%的对虾养殖户略有盈余。”北塘街道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郭同旺介绍说,去年养殖户效益大幅度提高后,在街道的引导下,今年有更多的养殖户自发、主动进行清淤,累计约万亩。北塘街农业服务中心相关人员全程做好跟踪、指导等服务工作。“2016年以前池塘承包费300元/亩左右,养殖户积极性不高。2017年清淤后池塘养殖条件便利,池塘承包费提高至600元/亩,养殖户都争相承包,集体经济明显得到壮大。”

大棚中水稻正在育苗

春耕种稻

4月中旬,坑塘里的水还有一丝凉意,但北塘的大片农田已展露勃勃生机——阳光下,50余亩水稻育秧棚中,青苗已长出一拃高。为保障水稻播种、育秧顺利进行,北塘街农业中心工作人员正在田间地垄上,对农民水稻种植技术进行服务、指导。

近两年,针对玉米种植效益下降情况,北塘街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水力资源,在恢复宁车沽地区中断了20年水稻生产的同时,成功实现了“一地两用、一水两养”稻田养蟹模式。在此基础上,今年北塘街进一步扩大水稻种植面积,预计由去年的1400多亩扩大到3200余亩。更让农民们放心的是,今年街道已经通过众筹项目找好了市场。“为了保障螃蟹生长,必须减少水稻田里化肥的施用量。稻蟹套养这种绿色生产方式出产的稻米更香,河蟹也更鲜美。”北塘农民介绍说,有了市场,他们就能安心生产了。

智慧农业

在京津高速延长线以南的大片农田里,一个智慧农业项目正在北塘悄然展开——即将于5月份实施的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正在这片约500亩的土地上推进。

这一智慧农业管理系统通过互联网技术,根据土壤墒情平台收集的数据,结合环境信息数据以及作物种类,通过计算得出最优化的浇灌时间和浇水量,比人工操作节约成本30%以上。同时,按植物所需,按时序控制水肥,使温度、湿度、光照等得到有效控制,合格苗的比例能够由原来的65%提高到95%以上,品质大大改善,一等品由原来的50%上升到80%以上。

过去,靠天下雨、靠人工背肥的传统生产方式直接影响了这里的农作物产量。而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建设后,一个农民就能通过iPad操作,根据作物需求,对农田水分和养分进行综合调控和一体化管理,以水促肥、以肥调水,实现水肥耦合一起灌溉。到时候,一口机井的水就可以灌溉这500亩地玉米。这一智慧农业项目不但节水、节肥、省工,还能改善农作物品质,让农民增产、增收,更是保护了环境。

绿色经济

在农田的边上,一大片刚刚种植的国槐、白蜡根根直立,植树造林工程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今年,为响应市、区植树造林有关精神,北塘街计划植树造林指标400亩。到目前,已栽种200余亩,有望于4月底全部完成。这些树苗裸根价格每棵20元,七八年后每棵售价在500—1000元间。

为发展农村绿色经济,今年3月,北塘街组织各村种植负责人、种植合作社人员前往辽宁省盘锦市学习、考察芦苇栽培食用菌技术。北塘街虾塘附近芦苇、杂草丛生,原来每到冬季就会被焚烧掉。而芦苇栽培食用菌技术不但能够有效利用大量芦苇制作菌包,避免焚烧芦苇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火灾事故,还能在食用菌采收后,把剩余菌包转化为肥料还田使用。郭同旺兴奋地说,“如果引进这一技术,还能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乡村振兴是十九大报告中的重要部署。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首先要夯实产业基础。对北塘街这个涉农街道来说,从去年开始的修道路、架桥梁、清虾塘、调新品,到今年兴建智慧农业设施,每一步都在夯实种养殖等传统产业发展的基础,每一项工作也正在让北塘人看到增产增收、村富民强、生活更美好的希望。(津云新闻编辑刘颖)

文章来源:http://news.72177.com/2018/0426/437285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