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健康之路 健康资讯

广州互助献血已全面取消 多种措施保障成分血供应

2018年04月06日 22:02

广州市民乐于献血,无偿献血率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燕 摄

今年3月31日起,广州按照国家规定,全面取消互助献血。

新规实施之前,广州有20%左右的成分血供应需要靠病患亲友互助来完成。

在全面取消临床用血互助后,广州血液中心将采取多方面措施保障成分血的供应,包括延长成分血献血点服务时间,提供多种奖励措施等。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伍仞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从今年3月31日起,广州全面取消互助献血。据了解,在去年第二、四季度,广州曾试行取消全血互助献血,临床用血未受影响。不过,广州是华南医疗资源集中地,临床重病患对成分血需求一直较高,广州血液中心预计,新规对成分血供应或会造成一定影响,已推出一系列举措,确保新规实施后成分血的供应。

昨天,广州血液中心在龙洞商业街新增一个机采成分血固定采集点,市内部分机采成分血献血点即日起延长服务时间,最晚接待时间至晚上7时30分。

广州互助献血比例一直较低

在临床用血紧张时,发动患者亲友互助献血的做法保障了临床血液的供应。然而,互助献血制度也让地下“血头”看到了牟利空间,他们招募献血者为病患提供有偿服务,有违无偿献血原则。2018年3月底前,全国统一取消互助献血,此前,多地业已实施新规。

广州血液中心主任付涌水介绍,在新规实施以前,广州的互助献血率,尤其是全血的互助献血比例一直较低。无偿献血主要来自街头采集和医疗单位、政府机关等团体捐献。在去年第二、四季度,广州就曾试行取消过全血互助献血,当季的临床用血未受影响。

统计显示,去年全年广州无偿献血人数达37.6万人次,其中献全血33.48万人次,献血量10746万毫升;机采成分血4.12万人次,6.94万个治疗单位,比2016年同期上升6.77%,实现了年度医疗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的目标。另外,记者从广州血液中心了解到,广州市民无偿献血率近年来都保持在将近千分之三,是全国无偿献血率的三倍,并且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多种措施保障成分血供应

相对于全血,成分血的供应一直较为紧张。由于广州拥有华南地区的优质医疗资源,集中了血液病、恶性肿瘤、烧伤病人等重病患,他们的治疗对机采成分血的需求较大。去年,广州有4.12万人次捐献了6.94万治疗单位,平均每天采集的190个治疗单位的机采成分血基本当天就会发放完毕。据了解,在新规之前,广州有20%左右的成分血供应需要靠病患亲友互助来完成。

在全面取消临床用血互助捐献后,广州血液中心将采取多方面措施保障成分血的供应。

除了原有的血液中心、中山三路、黄埔荔联、天河中怡广百、大学城献血站以外,昨天广州的龙洞商业街又新增一个拥有多台设备的机采成分血的固定献血点。

从昨天起,市内部分机采成分血献血点的服务时间延长,其中天河中怡广百、大学城、龙洞献血站,接待献血者时间到晚上7时30分,服务时间到晚上9时,便于献血者日常下班、下课后进行成分血捐献。记者了解到,为了鼓励献血者捐献成分血,广州血液中心还推出了不少人性化措施。记者昨天在中怡广百献血点了解到,该献血站实行预约优先献血制,午晚饭时段成功捐献血小板者可获免费提供热食一份。

为了保障血小板的供应,广州血液中心还采取从全血中提取的血小板,来替代机采成分血的做法,手工制备血小板的量已比以往提升了几倍。

据了解,最近一段时间,广州血液中心已在加大宣传力度,呼吁更多的市民来捐献成分血,目前的采集预约已经排期到了4月中旬。广州无偿献血志愿工作服务队队长吴言东也表示,新政实施后,志愿者们会配合血液中心加大无偿献血的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了解、参与无偿献血。

捐献成分血有奖励

●本人及直系亲属终生免费(或优惠)用血奖励:具体奖励标准按2018年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办法执行。

●成分献血当日奖励:当天捐献1单位成分血(即机采血小板,下同)获价值180元礼品1份,捐献2单位成分血,获价值280元礼品1份。

●半年内(按自然年历)成分献血累计名次奖励:每半年根据无偿成分献血者的累计献血次数和献血量,设立4个纪念品奖励等级,即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四等奖。半年内成功无偿献机采成分血20单位及以上可获一等奖,奖励价值1500元纪念品。

●初次成分献血激励奖:对初次参与无偿献机采成分血者,从第一次捐献机采成分血时间开始计算,一年内累计无偿献机采成分血4次及以上,奖励价值400元纪念品等。

●成分献血生日奖励:对积极参加无偿捐献成分血活动,并在生日当天成功捐献机采成分血者,额外给予50元价值纪念品1份。

●无偿献血积分入户奖励:具体奖励办法按《广州市积分制入户管理办法》执行。

(据广州血液中心官方微信“广州献血”)

文章来源:http://health.72177.com/2018/0406/437068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