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天津
谁“偷”走了我们的睡眠 专家支招儿“助眠”
2018年03月24日 16:59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题是“规律作息,健康睡眠”。当天,天津市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天津市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在全市31家大型医院举办“世界睡眠日”多学科大型咨询宣教义诊活动,解答有关睡眠方面的各种问题。多位医学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醒市民,要遵循规律的作息时间,合理调节睡眠节律,以提升学习、工作效率。
睡眠 “90后”渐成“特困户”
睡眠是自然界的昼夜节律与人体的生物节律同步化的结果,人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
据中国睡眠研究会一项全国抽样调查问卷统计显示,38.2%的我国城市居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眠,其中老年人失眠发病率高达74.1%,女性失眠率是男性的1.4至2倍,睡眠状况不容乐观。近三年调查显示,中国城市居民过了24时还不睡觉,原因依次为上网看微信及聊天53.6%、玩游戏44.5%、看影视剧43.3%、工作加班32.6%、应酬及朋友聚会14.9%。
《中国睡眠诊疗现状调查报告》及《2018中国互联网网民睡眠白皮书》发布的数据显示,有56%的网友认为自己有睡眠问题,包括多梦、持续浅眠、早上醒来头脑昏沉等。其中,“90后”年轻人群中有睡眠问题的超过六成,渐成睡眠“特困户”,普遍存在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电子产品依赖严重等习惯。自媒体人、程序员、电商从业者等群体睡眠质量尤差。失眠、睡眠呼吸障碍(即打鼾)等睡眠障碍发病率在国人中日益增高,会引起很多健康问题。
“许多市民都有这样的误区,觉得失眠不是病,等真正意识到睡不着严重影响到生活和健康的时候,已经成为较为严重的睡眠综合征了。”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学组专业委员、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行政副主任薛蓉告诉记者,该院睡眠门诊每年约有4000人次前来就诊,神经内科每天接诊的患者中有2/3是因各种睡眠问题前来咨询及治疗的,睡眠障碍患者中二三十岁的年轻白领一族、绝经期后的女性居多。
睡眠 是怎样被“偷”走的
为业绩考核冲刺、考试前“刷夜”……如今不少人面临学习、职场等多重“山”,心理焦虑、紧张、抑郁让入睡变得困难。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有调查显示,3/4的“90后”群体因为情绪导致睡眠质量下降,睡眠质量差的人达36.3%。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精神压力过大、饮食不合理、睡眠环境差等都是造成睡眠障碍的原因。
“夜里把朋友圈刷了一遍又一遍,还是睡不着。越是晚上睡不着,白天却越是打瞌睡,工作、办事一点效率都没有,好几次坐公交还坐过了站……”在滨海新区一家企业工作的“90后”小伙王斌告诉记者,从去年年底有一阵加班熬夜赶项目后,睡眠就成了他的大问题。
王斌说,起初因为赶项目进度,熬了好几宿,常常凌晨了才匆匆睡一会儿,第二天早上脑袋昏昏沉沉,顶着黑眼圈继续工作……持续了一段时间后,自己的生物钟似乎就像没倒过来时差一样,紊乱了。“晚上睡不着,有时候我想喝点酒也许就能睡得快,可喝了酒发现还是睡不着。出去跑一圈吧,回来洗个澡更精神了,只能躺在床上玩手机。”王斌告诉记者,睡不着的时候他就翻看微博、微信,可每天像巡查一样把朋友圈翻了个遍,还是迟迟无法入睡。
“像这样由于睡眠问题的困扰、焦虑不堪就诊的年轻人现在不在少数。”薛蓉表示,猛跑一气希望累得倒头就着、失眠后数羊甚至喝点酒盼着醉后沉睡……这些助眠“偏方”反映出不少人健康睡眠意识淡薄。殊不知,这些睡眠的误区反而会扰乱夜间睡眠结构,导致早醒或夜间觉醒。
薛蓉说,在床上看电视、玩手机等会使人精神处于兴奋状态,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屏幕发出的蓝光会刺激视神经,导致原本可让大脑产生“困意”的褪黑素大量减少,“辗转反侧”也就在所难免了。睡前喝酒会使人的神经产生对酒精的依赖性,当不喝酒时就很难入睡了。还有些人认为熬夜后要补觉,其实这种方法也不可取,因为这会打乱人体正常昼夜节律,生物钟不规律,可造成神经、内分泌调节紊乱,除了影响睡眠,对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也会有影响。此外,有的人睡不着就要自行购买安眠药服用,这是非常危险的,安眠药物必须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规范使用。
睡眠 如何保证“黄金7小时”
“很多人以为睡眠时间长就是睡得好。其实,睡眠的关键在质量,睡眠质量好的前提是保证一定时间的深睡眠。”薛蓉介绍说,如果睡觉起来感觉精力充沛、没有不适症状,就表明睡眠质量高、是健康的睡眠。
到底什么时间睡觉最好?一般从晚上11点到第二天早上6点是睡眠的“黄金7小时”。人体正常的睡眠时间为6至10小时,成年人平均每天睡7.5小时。有研究显示,较长和较短睡眠时间都可使冠心病发生危险增加。7至8小时睡眠具有最低冠心病发生危险。老年人即使所需睡眠时间较少,也最好不少于6小时睡眠。儿童需要更多睡眠时间,一般新生儿需要18至20小时睡眠,学龄期青少年每天睡眠时间一般要保持在7至9小时,以保证其良好的生长发育。
“获得良好的睡眠,提高健康睡眠意识与科学认知是关键。”薛蓉建议,由于发生在睡眠期的疾病有90多种,因此最好先到医院神经内科、睡眠专科或临床心理科、心身科、精神科进行专业诊断和个性化评估,之后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理治疗方案。
如何才能睡个好觉?
1.要建立起规律作息的睡眠节律,每日按时上床入睡及起床。
2.睡前6小时避免咖啡因(包括咖啡、可乐、茶和巧克力)和酒精,晚餐不宜吃得过饱,入睡前2小时不要大量进食,睡觉前1小时要离开电子产品。
3.睡前别做剧烈活动,可用温热水洗脚,以改善血液循环。
4.营造舒适安静的睡眠环境,如调节到适宜室温、光线要暗、避免噪音和讨论事情等,床铺不宜过硬。
5.睡眠体位以侧卧为佳,侧卧时四肢放松,不易打鼾。
6.如果有午睡的习惯,不要超过半小时。
此外,合理饮食、加强体育锻炼、培养卧位睡眠习惯,也都有助于预防、减轻睡眠障碍症状。
相关链接
睡眠有助于保护脑神经细胞功能,帮助体力、脑力恢复,神经细胞不可再生,没有高质量的睡眠就没有充足的氧供应神经细胞,甚至会导致神经细胞衰老、变性。已有多项临床研究证明,昼夜节律紊乱、长期失眠等睡眠疾病除了会影响思维和注意力,还会导致认知功能衰退、抑郁焦虑等生理和心理的疾病发生,以及引发肥胖、免疫系统衰退、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风险增加,影响青少年生长发育等。一项针对18岁至65岁的3282例社区人群调查显示,失眠的发生率达21.4%。失眠在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胃溃疡、关节炎、偏头痛、哮喘、神经性疾病、有月经问题的人群中发生率较高,且随着合并疾病数目的增加,失眠的患病率增加。因此,即便是年轻人,长期熬夜、失眠缺觉对于健康的隐患也是很大的。
关于睡眠的误区与常识
失眠就是单纯的睡不着觉?错!
失眠的临床表现不仅是入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还包括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少于6小时)。长期失眠患者容易紧张、焦虑,甚至发生焦虑症、抑郁症,失眠者中33.6%有抑郁症状,严重者随着时间延长、症状加重,进一步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如出现记忆受损、注意力下降、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下降、反应时间变慢、社交能力下降等,严重影响患者学习、工作和生活。
【专家支招】1.卫生教育和心理治疗:合理安排睡眠时间,尽量不饮酒,午后和晚间不饮茶或含咖啡因的饮料;适当体育活动,不在睡觉前看电视、玩手机,早晨定时起床;若为其他疾病引起,积极治疗原发病。放松心情,释放压力。2.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
打呼噜是一种习惯,不用管它?错!
打鼾严重者会出现呼吸暂停,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研究证实,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夜间缺血缺氧、血液氧含量降低,是高血压、脑卒中等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伴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脑卒中患者,会影响其神经功能恢复,使脑卒中患者更易遗留严重的后遗症。
【专家支招】若睡眠时鼾声较大或睡眠中呼吸暂停、憋气,应进行睡眠多导图监测以确定睡眠呼吸暂停的严重程度,根据诊断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轻者可以通过睡眠时侧卧位、减肥等方法来减少睡眠呼吸暂停;严重者需佩戴呼吸机、口腔矫治器,甚至外科手术等方法进行治疗。此外,患者应避免睡前饮酒、茶或咖啡等。
睡眠—觉醒昼夜节律障碍
睡眠—觉醒节律模式是由生物钟控制的,人体生物钟不仅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生活习惯、个人因素也会影响它。睡眠—觉醒昼夜节律紊乱可由内源性昼夜节律系统变更引起,比如痴呆、帕金森等神经变性病,或由内源性昼夜节律和个体的物理环境/社会/工作安排所要求的睡眠规律之间的不一致引起,如倒时差或熬夜加班;另外盲人由于缺乏光感,约半数会患有此种睡眠障碍。昼夜节律障碍可引起失眠症状或过度嗜睡,或两者兼有之,这种睡眠和唤醒障碍会引起痛苦或社会功能障碍。
经常熬夜不仅会打乱原来的生物钟,还会对身体带来很大伤害。大量科学研究证实,昼夜节律紊乱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且加重心脑血管疾病的不良预后。
【专家支招】正常作息对我们的健康是最好的,平时要培养规律作息习惯,提高白天工作效率,避免熬夜或晚睡,尽量在23点之前睡觉,避免夜间观看令人兴奋的视频或书籍,每天夜间保证6至8小时的睡眠对于身体和精神健康至关重要。若盲人或神经变性病患者出现此种睡眠障碍,可到神经内科、睡眠专科门诊进行咨询,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褪黑素类药物调节昼夜节律。
不宁腿综合征
表现为双腿在夜间休息时出现难以忍受的不适,有强烈的想要活动双腿的欲望,在双腿得到活动或按摩后不适感明显缓解。
【专家支招】这种双腿的不适感通常出现于夜间睡眠时,迫使患者不停地活动下肢或下地行走,导致患者严重的睡眠障碍、影响生活质量,使患者出现日间嗜睡、工作能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若出现上述睡眠障碍困扰,患者可到正规医院的睡眠门诊进行检查以明确诊断,通过一些口服药物即可明显改善症状。
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
表现为夜里睡觉时多梦并将梦付诸行动,醒后经常可以回忆起生动的梦境(多是与人争吵、打架、被人或鬼怪追逐等暴力性的),表现出的行为多是叫喊、咒骂、拳打、脚踢、翻滚、从床上跃起等,常有人因此于睡眠中坠床摔伤,或是在打闹时伤及自己或同床者。
研究证明,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与神经退行性疾病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如帕金森病、路易体痴呆、多系统萎缩等,通常在睡眠行为障碍发病十余年后出现神经退行性疾病。
【专家支招】若多次经历过或是现在正在经历这种“栩栩如生”的梦境并伴有以上症状,需提高警惕,患者可能正面临着帕金森病等的风险,应及时到睡眠门诊进行咨询并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早发现、早治疗。(“津云”新闻编辑曲璐琳)
责任编辑:wb001
文章来源:http://news.72177.com/2018/0324/436921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