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资讯中心 天津

“新科”院士陈军:我的“电池人生”仍然在路上

2017年11月30日 00:00

每日新报记者 郭强 幼年的一支手电筒让陈军对电池发生兴趣,大学时作为学生党员带头学习“冷门”专业,如今凭借“电池”入选2017年中科院化学部院士……陈军戏称,他的生活就是一部“电池人生”,不仅因为电池研究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他本人更是如电池一般,不断学习积累、不断充电放电。而陈军也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南开大学本科生中第一位院士,打破了“南开本科无院士”的“魔咒”。

自幼结缘

开启电池人生

谈到与电池的结缘,陈军说始于小时候家里的一支小手电筒。一按按钮就能发光,是什么让它亮起来的呢?带着这个最初的疑问,他开启了科研之路。

1985年,陈军如愿考入南开大学化学系。大学毕业报考研究生时陈军选择了电池。“那时电池研究还是个冷门,作为系里仅有的几名学生党员之一,我就带头学起了‘冷门’专业。”此后的20余年里,陈军对这一“冷门”投入了全部热情。

1996至1999年,陈军在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材料系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2002年,陈军加入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将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贡献给南开和祖国的科教事业。

无论身在何处,陈军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哪怕是现在,陈军的同学中已不乏“开豪车、住洋房”的“亿万富翁”,陈军也从未后悔。

勤奋坚持

不断学习充电

陈军将2002年回国并受聘为南开大学特聘教授视为自己独立开始科教事业的真正起点。

陈军一步一个脚印,在自己的“电池世界”中刻苦钻研,当年埋藏在心中的种子已经破土萌发,梦想仿佛就在不远处闪光。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陈军也经历过研究“瓶颈期”,也体验过“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的难眠夜。

2003年,陈军投入到“金属空气电池”的研究,即使在今天,这项研究的难度依然相当大。陈军回忆说,当时反复设计实验方案,反复改进实验操作,可无论如何努力都达不到预想结果。在无数次的失败与探索后,陈军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

之后,陈军不断充电、积聚能量,并释放出越来越强大的“电流”:他带领团队,室温条件下研制出成本低廉、性能优良的“锌空气电池”,美国两院院士Goodenough评价为“室温合成的纳米尖晶石展现出优异氧还原和氧析出催化性能”;他研发了高容量、高稳定性的金属氧化物电极材料,康内尔大学材料化学家Archer评价其材料“已成为下一代锂离子电池高能电极材料的研究范例”;他构建出“新型钠/镁-硫化物”电池,该领域专家Bando教授在认为“在低成本和稳定的钠离子电池应用中展现出光明的前景”……

陈军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书法作品:“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陈军做事的风格,也是他教育学生的名言———任何事业都应从小事做起,并勤奋坚持。

历尽千帆

归来仍是少年

“当选院士是新起点,一定要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更加静心做好能源化学的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陈军是今年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名单中,化学部新进院士中最年轻的一位,也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南开大学本科生中第一位院士,打破了“南开本科无院士”的“魔咒”。

“南开化学入选了‘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肩负起责任,实现日新月异的发展!”作为化学学院院长,谈及一流学科建设,陈军表示,南开大学百年校庆之时将迎来一流学科评估,希望自己与全体南开化学人一起,凝心聚力,不辱使命,以满意的成绩向母校献礼!

这几十年中,陈军对电池的“陪伴”,远远多于家人。陈军拿出一张明信片,上面稚嫩的字体映入眼帘:“祝爸爸文章yue来yue好!”这是女儿6岁那年的父亲节时送给自己的礼物,这么多年陈军一直把这张卡片收藏在办公室。提及女儿,这位荣誉等身的院士的眼角湿润了。

愿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

摩挲着女儿的照片,陈军说,自己的“电池人生”还在路上,他将永葆自己的初心———那是对待科教事业一片热诚的赤子之心!新报记者 郭强

文章来源:http://news.72177.com/2017/1130/435924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