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资讯中心 天津

天津肥胖率位列全国第四 提醒:减盐 减油 减糖

2017年07月29日 21:24

图片由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提供

天津日报记者 王倩 摄(资料图片)

天津日报记者 姜凝 最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一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报告”中的数据引起了网友热议,不少网友表示其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北胖南瘦。从数据中可见:全国肥胖率平均值为11.9%,北方地区肥胖率明显高于南方,肥胖率最高的是北京,为25.9%;最低的是海南(5.7%)和广西(5.7%);本市的肥胖率为15.08%,位列第四,仅次于北京、河北、新疆。全国超重率平均值为30.1%,其中天津超重率最高,达38.12%。

监测数据怎么来的

据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非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监测科主任王德征介绍,《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报告》的主要作用是,反映我国居民主要慢病患病及危险因素流行状况和变化趋势,确定疾病预防控制优先领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3至5年,以省市为单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人群为基础的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和营养监测,抽样完成有代表性的18岁以上居民的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以及血糖、血脂等生化检测。通过对收集数据的系统整理、分析,定期产出全国各省市居民慢性病患病、营养状况、危险因素流行状况等分析报告。上述网友热议的内容,可能来自由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等编著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2010-2013年综合报告》中的有关全国监测数据。

记者查阅发现,《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报告》显示,2013年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为32.4%,肥胖率为14.1%。男性、女性的超重率(男:33.7%,女:31%)和肥胖率(男:14%,女:14.1%)差别均不大。城市超重率为33.8%,肥胖率为14.8%;农村超重率为31.1%,肥胖率为13.4%。城市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于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超重率为32.7%,肥胖率为13.2%。45至59岁组女性肥胖率最高,为18.3%。东、中、西部地区超重率依次为33%、33.6%和29.9%,东部和中部的超重率均高于西部地区。东、中、西部地区肥胖率依次为15.2%、14.8%和11.3%,呈依次下降的趋势。18岁及以上居民中,中心型肥胖率为49.6%,女性(51.4%)高于男性(47.8%),城市(52%)高于农村(47.6%),东、中、西部地区居民中心型肥胖率依次为51.1%、52%和44.3%,东部和中部地区差异不明显,但都高于西部地区。

什么才算胖

王德征介绍说,超重和肥胖如何界定,主要是采用目前国际通用的体质指数(BMI)来评价调查对象的超重和肥胖程度。体质指数=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当BMI指数为18.5kg/m2至23.9kg/m2属正常体型,BMI在24kg/m2至27.9kg/m2为超重,BMI大于等于28kg/m2为肥胖。

18岁及以上成年人,采用“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推荐的标准,以男性腰围大于等于85厘米、女性腰围大于等于80厘米为中心型肥胖。

近几年,本市慢性病新发病人群一直处于高位波动,构成成人慢性病危险的因素主要就是超重与肥胖、吸烟和饮酒。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5年发布的《天津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2010-2012年综合报告》显示:男性和女性的总体中心肥胖率分别为58.6%和58.1%,中心肥胖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60岁之前中心肥胖率上升速度较快,之后小幅变化。

最新的《天津市居民健康状况报告》显示,本市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达40.86%,肥胖率21.11%,分别高于国家的平均水平(30.6%和12%),患病程度严重。其中超重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老年人群最高(43.22%);男性(42.89%)高于女性(38.49%)。中年人群肥胖率最高(43.22%);男性(20.41%)略低于女性(21.92%)。

青少年肥胖问题,也是每年《天津市居民健康状况报告》白皮书中重点监测和调查的项目之一。去年发布的本市疾控部门通过对本市50000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肥胖和视力不良成为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的两大突出问题:2015年天津市中小学生肥胖率与2014年接近,小学、初中、高中学生肥胖率分别为22.1%、16.5%和12.7%,男生肥胖率高于女生。也就是说,天津市大概每5个小学生当中就有一个肥胖者,肥胖的分布表现为年纪越小肥胖率越高。

面对“胖” 的两个极端

过度求美 管不住嘴

天津医大总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医师崔瑾介绍说,面对自己身体的“肥胖”,临床上常见患者出现两大极端现象:过度求美、一味要瘦,与意志力薄弱、管不住嘴。

崔瑾解释说,前一种是患者本身其实并不属于超重或肥胖范畴,其BMI指数在正常范围内,甚至偏轻,但由于对自己身材的过度苛求,盲目追求所谓身体苗条的效果,一味减肥,结果患上许多病症。

崔瑾接诊过多名因为过度减肥而患上神经性厌食症等多种病症的患者。她最近接诊的一名女患者,因较长时间未来月经就诊,检查和问诊后发现,其原本BMI指数为21,身体挺正常的,却总觉得自己“太胖了”,反复节食减肥,结果不止月经不调,还患上了神经性厌食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症,不仅内分泌激素水平下降,器官功能也有所降低。

更夸张的是,两周前,崔瑾还接诊过一名二十一二岁的女患者,身高还算正常,但其BMI指数仅为14,还不到正常值的下线(18.5kg/m2),而据说这还是“胖了点”的,该患者最轻时才30公斤!患者起初因为很长时间都吃不下饭,先是到消化科就诊,后来经检查发现还存在闭经、营养不良等病症,才转到内分泌代谢科诊治。

崔瑾告诉记者,像上面说的那名BMI指数仅为14的患者,是经过不当减肥,三四年就可以从正常人变成这样,这种情况的患者多有心因性厌食症等心理问题,患者对自己的身体形象产生不正确认识,有过度追求“骨感美”的心理,认为胖就是不健康、不美,瘦就是美、有魅力,时刻担心发胖,甚至在明显消瘦的情况下还认为自己太胖,对身材的要求和对自己的期望使她们非常注意饮食和体重,唯恐进食就会发胖,所以少吃或不吃食物,或者吃进食物后再设法吐出来,结果患上厌食症,吃什么都吃不下。

“还有一类患者,走另外一个极端,就是认为‘胖不是病’,或由于意志力薄弱、管不住嘴等原因,导致过度肥胖,这也会对体内器官造成损害。”崔瑾说。

前段时间,一名身高1.8米多、体重247.5千克的男孩找到崔瑾诊治。“我记得特别清楚,这个孩子BMI指数高达76,是肥胖诊断标准(大于等于28kg/m2)的近3倍,他家人说他从候诊的位置走到我诊室里,两三百米的路程,中间要休息3次,而且走过来嘴唇发青紫。”崔瑾说,为这名患者检查后,排除了病理性因素(如甲减、皮质醇增多症、可影响摄食中枢的下丘脑综合征、肾上腺或垂体等问题),确诊为单纯性肥胖。

一般来说,BMI指数大于等于28kg/m2但小于等于30kg/m2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饮食、运动、药物处方进行调节;BMI指数大于等于35kg/m2者,则饮食、运动对其疗效甚微,需要通过手术方法减重,以达到部分缓解或完全缓解肥胖、防治其他疾病的效果。

不过可惜的是,这名小伙子并不认为自己的胖是一种病,也不接受医生建议的手术治疗的方案,开了些药后便走了,说是要去通过按摩方法减肥。

“除了像他这样对肥胖认知存在误区者,临床上还常见到不少超重或肥胖患者对待减重‘三分钟热度’,曾经也很积极来看减肥门诊,也尝试过多种减肥方法,但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往往并不系统,而且坚持时间不长,减肥就不了了之了,这样效果当然不会太好。”崔瑾提醒说,超重和肥胖会对体内器官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可导致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高脂血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导致闭经)、心肺功能不佳等一系列问题。多项研究显示,与正常体重者相比,肥胖者患高血压危险高2至6倍,患糖尿病危险高4倍,患冠心病危险高2倍,发生脑栓塞与心衰危险高2倍,患胆石症危险高4至6倍。此外,胖人容易出汗,这还会破坏皮肤防病能力,易致湿疹、红疹、疥癣等皮肤病。体重过重还会增加关节负担,加速脊椎、髋、足、膝等关节的磨损、老化。总之,肥胖是健康的大敌,可严重影响机体功能,降低生活质量,国内外有专家形象地表示“腰带越长,寿命越短”。因此,超重、肥胖者减重不宜操之过急,最好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健康有效地减肥。饮食与运动控制目标是每月体重下降控制在1至2公斤左右为宜,6个月体重下降10%左右。肥胖患者最好在专业医师、营养师指导下制定严格的饮食与运动计划,通过均衡营养、合理运动塑造良好的身体曲线,并可预防多种肥胖相关病症。

胖有胖因

吃得“好” 坐得久

据天津调查人群超重/肥胖危险因素分析,TC(血清总胆固醇)升高、TG(甘油三酯)升高、TG边缘升高、油脂摄入过量(大于30克/标准人日),有这些危险因素的人更容易发展为超重/肥胖。而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则对超重/肥胖有保护作用。

王德征提醒说,不良生活方式对于超重、肥胖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导致超重、肥胖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方面,高能量食品摄入持续增加,导致脂肪占人体的比重异常增高;另一方面,久坐性质的工作形式、交通方式的便捷等,容易导致人们运动量不足,出现超重、肥胖。

严重后果

癌症发病率增两倍

王德征表示,超重和肥胖是各国监控居民慢性病危险因素的重要指标,其给人体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

从生理上来看,体重超重、肥胖者发生高血脂、心脏病、糖尿病、癌症、脑卒中等疾病的危险性均会增加。尤其是肥胖症者的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是正常体重者3倍;动脉硬化的发病率是正常体重者的2至3倍;癌症的发病率是正常体重者的2倍。较高的BMI指数还会增加人们患上甲状腺功能紊乱、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性功能障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黑色棘皮病、胆囊病变和脂肪肝等的风险。

从心理上来说,超重、肥胖导致的体态臃肿、行动不便等,会令肥胖者产生自卑情绪,久而久之也容易给人带来心理疾患。

如何应对

减盐 减油 减糖

王德征说,健康的体重是保证健康的重要环节。目前,本市正在开展“三减三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2017-2025年专项行动,并提倡适量运动、控烟限酒、心理健康,从而有效防控慢性病、切实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其中,“三减”即减盐、减油、减糖,“三健”包括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

一是要减盐。日常饮食中要注意控制食盐的摄入量,因为过多摄入食盐会增加患高血压、中风、冠心病和胃病等的发病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正常成年人每人每天的食盐摄入量应不超过6克,这6克食盐摄入量包括烹调时食盐用量和调味品中含盐量,以及腌制品、熟食制品、日常零食和饮料等食物中所含食盐量。据调查,2010年本市居民每日烹调用食盐摄入量高达10.8克,食盐总摄入量高达16.8克。居民平时可用酸甜或食物本身的鲜香味替代放盐,使用限盐勺等控盐工具,减少在外就餐,尽量买新鲜食物自己制作菜肴,适当多吃海带、紫菜、木耳、山药、马铃薯等含钾丰富的食物,正常健康人平时可用低钠盐代替普通食盐。

二是要减油。高脂肪、高胆固醇膳食(包括摄入过多的烹调油和动物脂肪)是高脂血症的危险因素。高脂肪膳食也是肥胖发生的主要原因。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成人每人每天烹调用油量不超过20至30克。居民可使用控油壶,尽可能采用蒸、煮、炖、焖、拌、急火快炒等烹饪方式,不用烹调油或用少量烹调油,少吃或不吃油炸食品,尽量不用动物性脂肪炒菜做饭,不喝菜汤。

三是要减糖。糖是龋齿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添加糖与饮食质量不佳、肥胖和慢性疾病风险有关。摄入添加糖,尤其是通过饮用含糖饮料摄入会增加总能量摄入,导致体重增加,并加剧慢性疾病风险。因此,居民每人每天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平时应适当多喝白开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尤其是中小学生,要减少含糖饮料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消费;烹调时少放糖,或尝试用辣椒、醋等提味以取代糖;婴幼儿要喝白开水,若喝果汁,则喝鲜榨汁,不要加糖。一些食品在加工时会添加很多糖,如饼干、冰淇淋、巧克力、糖果、糕点、蜜饯等,应减少摄入频率。

“除了管住嘴,还要动起来。”王德征说,市民要控制饮食,坚持锻炼,“管住嘴、迈开腿”,每周5天、每天至少3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以身上微微出汗且不疲累为宜),尤其儿童,要坚持进行体育运动。

医生提醒

肥胖是一种营养不良

“不少人认为肥胖是营养过剩,其实,肥胖是一种营养不良。”天津中医一附院营养科主任李艳玲表示,肥胖是由于不全面的营养素摄入,超重、肥胖者的饮食习惯往往不好,比如经常喜欢吃一些油炸食品、高热量高脂食物,使人体某些营养成分过多摄入,但又较排斥有益身体的新鲜果蔬等食物,这样人体营养不平衡,必需的某种维生素及矿物质吸收少,再加上体育锻炼不足等,所以就造成营养不良的发生。

李艳玲提醒说,儿童处于不同年龄段,需要注意分阶段营养补充。比如6到17岁学龄儿童要三餐合理、不偏食贪食,注意均衡膳食的摄入,减少高热高脂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保证钙、铁及维生素摄入,并保持适量体重增长。此外,儿童应适当多参加户外活动,6岁以上儿童每天应至少进行60分钟的户外运动,这对健康减重、预防近视都有好处。

那么,成人尤其是忙碌的上班族该如何保证三餐的均衡营养呢?李艳玲建议,食物多样化是全面营养的关键,平均每天应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摄入25种以上;应多吃清淡口味的食物,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5至8份,相当于250至400克;尽量餐餐有蔬菜、天天吃水果,其中深色蔬菜应占一半,果汁不能代替鲜果;鱼、禽、蛋和瘦肉摄入要适量,动物性食物优先选择鱼和禽,少吃或不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制品。均衡的膳食可以以天为单位,比如中午在外就餐吃得过于油腻,那么晚餐最好以蒸煮的素食为主,再配上些水果,这样尽量达到每日均衡膳食的目标。

文章来源:http://news.72177.com/2017/0729/43400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