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天津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
2017年05月15日 23:39天津日报报道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高度重视思想理论建设,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任务,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大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篇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重大部署,特别是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是新形势下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纲领性文献。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所决定的。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同坚持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紧密相关。只有掌握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更好观察和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种现象,揭示蕴含在其中的规律,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研究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只有真正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
在对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问题上,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认识是清醒的、态度是坚定的。同时,也要看到,社会上也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
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中国现在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这种错误观点必须引起我们高度关注,切实加以纠正。马克思主义是划时代的科学理论,又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多年来,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社会发生剧烈而又深刻变动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一刻也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伴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它总是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应对时代挑战、回答时代课题、推动时代进步,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始终是各国工人阶级政党的精神旗帜。直到今天,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地位都是无可替代的。即使在当今西方社会,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重要影响力。一些著名思想家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一剂良药,一些有识之士称赞马克思主义是“一座不可逾越的思想高峰”。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不少西方学者也在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论》,借以反思资本主义的弊端。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在本世纪来临的时候,马克思被西方思想界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郑重地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并勇于和善于进行理论创新。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从而引发了中华文明的深刻变革和中国面貌的深刻变化,指导党和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因此,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只有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确保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发挥出应有作用。
要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自觉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定要下苦功夫去研读原著,努力做到掌握真谛、融会贯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要掌握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吃透中央精神,读懂现阶段我国治国理政思路,把握发展大势、明确前进方向,必须学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当前,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我们的重要政治任务。我们不仅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每篇重要讲话,而且要系统地学,把一系列讲话放在一起,联系起来学习,真正掌握其理论体系,更好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理论研究。
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
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为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其他许多问题也就不易解决。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在社会主义中国,人民是社会的主人,也是文化的主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判断文化的先进与否,就看它是否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面向大众、服务人民,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这正是先进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因此,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努力运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要研究和解答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的理论阐述,有理有据地剖析各种错误观点,帮助干部群众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能丢。同时,发展马克思主义才是最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因此,我们要紧紧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更好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功立业。
(黄中平 作者为《求是》杂志社副总编辑)
责任编辑:wb001
文章来源:http://news.72177.com/2017/0515/431596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