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资讯中心 天津
天津首席气象预报员:解读天气密码 苦中也有乐
2017年01月24日 21:18解读天气密码 苦中也有乐
每日新报记者 梁爽 “今天白天多云转阴,夜间霾转雾……”每天,一条条新鲜出炉的气象预报信息传遍千家万户时,您可曾知道这样一条小小的信息,凝聚了幕后气象工作者多少辛勤的汗水。近日,记者走进气象台,目睹到气象预报幕后工作的真实场景。
时间 精确到“分钟”计算
工作在一线的首席气象预报员担当的角色是重中之重,首席预报员的工作效率之高,可以精确到每一分钟。
早晨8时,市气象台三楼会商室大屏幕亮了起来,国家电视电话气象会商每天准时开始。作为一位有着28年丰富工作经验拥有博士学位、正研级高级工程师,中国气象局首席气象预报员易笑园,从不敢懈怠每一次值班,一方面查看前一天晚上天气资料,还要准备上午的天气会商。她告诉记者,如果全国会商有发言,她需要在前一天晚上就要提前做好准备。
30分钟以后,全国会商结束。易笑园回到电脑前,查看最新的数据信息,赶在9点半之前,做好一份最新天气分析的PPT,9点30分,易首席主持的天津本地天气会商准时开始。
10时,本地会商结束,首席准备发布当天第二次天气预报,而此时已经有不少媒体记者在外面等候采访。
每天要看 100多张天气图
看着她调取一张张颜色各异、布满了圈圈点点的天气图,记者不禁有些眼花缭乱。这里有降水箱线图、风场图、模式湿度场图、卫星云图等等。她指着屏幕上的10米风场图告诉记者,“这个区域曲线特别密集,说明风很强。”湿度图上这个区域颜色很深,说明这个高空区域湿度极大,对降雪有利。
作为一名预报员,主要工作是分析天气图表,她不仅要看前一天20时的上传天气资料,还要看当天早上的最新天气资料,因为天气资料总是不断更新,尤其出现重大天气过程时,还要加密观测,一天要看100多张天气图,眼睛经常感觉很酸涩。气象部门每天正式对外发布早中晚三次预报,这是人工订正的预报,因此准确性更强。
10时30分,当天第二次天气预报出炉。这样的工作一直持续到下午,16时发布第三次预报。这些仅仅是日常的工作,如果是夏季,还要加密会商和监测,发布天气专报、发布预警等等。只要有预警发布,加夜班就成了常例。其间,还要抽出时间接受媒体采访,忙起来甚至顾不上喝水……
7·20暴雨预报 大胆提出“上不封顶”
2016年7月20日,天津出现了一场历史罕见的大暴雨,这次预报中易笑园表现出一名气象专家应有的思路清晰、胆大心细。“虽然我们连续工作了几天几夜,很累,但是特别有成就感。”“天津历史上受气旋直击影响的暴雨并不多,这次暴雨就是受黄淮气旋北上路径影响,强度不亚于登陆台风,而且移动过程中出现‘跳跃’特征,同时在大尺度稳定降雨中伴有中小尺度短时强降水,给预报带来一定难度。当时多家数值预报在气旋移动路径上,预报分歧很大,偏东路径是以往大量总结的气旋类暴雨的主要路径,而偏北路径是极为罕见的,但两种路径造成的暴雨落区对天津地区这样的小区域会造成截然不同的影响。”易笑园经过认真分析、充分考虑了路径因素后,结合平时对各种数值模式预报特点的掌握,肯定做出了这次暴雨的量级很可能上不封顶、突破历史极值的意见,最终得到了验证。
面对枯燥乏味的天气图,压力、各种不理解和埋怨。易笑园却很释然,“经过这么多年经历,现在我真的很热爱这份工作。”易笑园说出了每一名气象工作者的心声,“与大自然打交道,其乐无穷,预报不一定百分之百准确,我会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责任编辑:wb001
文章来源:http://news.72177.com/2017/0124/427432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