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商业观察 产经

海尔提醒您,在天津躲雾霾更要躲一氧化碳中毒

2017年01月17日 17:52

今年自入冬以来,全国范围内的持续雾霾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出行,尤其是天津及其周边地区,出现了许多因雾霾导致的身体健康及出行安全问题,为此人们尽可能减少了出行频率,且不得不紧闭门窗。虽然躲避了雾霾,但在家中因使用燃气热水器和燃气灶等引发的一氧化碳中毒问题,也悄然而至。

一氧化碳,潜伏在家中的安全隐患 

我们在使用燃气热水器、燃气灶时,可能会因为煤气、天然气等含碳物质燃烧不充分而产生一氧化碳。室外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一般为0.1 PPM,如果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达到200 PPM,成年人吸入2小时就会出现轻微头痛、乏力等中毒症状。据国家能源局网站消息称,自2000年至今,每年约有7万人一氧化碳中毒,平均每7分钟就有一人因中毒入院!

尤其在冬天,为了御寒和防雾霾,人们习惯紧闭门窗,导致空气流通不畅,有害气体难以排出,而厨房里燃气热水器和燃气灶的使用频率又较高,很容易造成室内一氧化碳含量升高,威胁家人健康。那么,在雾霾严重的寒冬,我们该如何避免家中因使用燃气热水器、燃气灶等引起的一氧化碳中毒危险呢?

门窗紧闭如何防一氧化碳中毒? 

其实避免一氧化碳中毒,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这可以避免80%以上的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发生。但实际生活中,在寒冷的冬季一直保持通风并不现实,尤其是现在雾霾严重,开窗通风会导致大量雾霾进入室内,亦对健康有害。

为了解决门窗紧闭时厨房一氧化碳超标的安全隐患,海尔等企业很快将带有防一氧化碳中毒功能的燃气热水器研发上市,它能监测室内一氧化碳浓度,一旦超标就会报警。海尔热水器专家提醒您:在购买燃气热水器时,请一定要选择一体式防一氧化碳中毒的产品。

一体式报警系统,近距离监测更安全 

一体式防一氧化碳中毒热水器,其报警器集成在热水器内部,距离一氧化碳泄漏源距离更近、监测数据更准确,能够第一时间发现一氧化碳泄漏并采取措施。

根据热水器行业市场调查,市面上采用一体式防一氧化碳中毒的产品并不多,其中海尔T2S燃气热水器是其中口碑较好的产品之一。海尔这款燃气热水器采用美国霍尼韦尔高灵敏度一氧化碳感应器,能够24小时精确监测室内一氧化碳浓度,一旦一氧化碳浓度超过150PPM,便会自动启动声光报警、关闭水气阀、开启风机,将一氧化碳排出室内。此外,海尔T2S燃气热水器还搭载了蓝火苗安全专利技术,可充分燃烧,降低一氧化碳排放量,在行业内率先达到了欧IV排放标准,大大降低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的几率。

电力载波技术,跨空间调温更舒适 

海尔T2S燃气热水器不仅有效保障了用户的用气安全,在产品体验方面也做到了“想用户所想”。燃气热水器无法跨空间调温是行业一直无法解决的问题,用户往往在洗浴过程中发现水温不合适,但却无法调节。

针对燃气热水器安装在厨房、浴室无法调温的问题,海尔热水器研发团队联合麻省理工学院、美国高通公司以及台湾工研院,借鉴广泛应用于太空探索领域的电力载波技术,将航天科技民用化,研发出了电力载波智控系统。海尔燃气热水器利用家中现有电线,搭载电力载波技术将数字信号进行高速传输,在浴室里就能远程遥控厨房或者阳台的热水器,跨空间调温,大大提升了用户的洗浴体验。

此外,海尔T2S燃气热水器还拥有多频恒温系统,可将出水水温浮动偏差降低到±0.5℃,还能在低水压、低气压的情况下正常启动和使用。而且海尔T2S热水器的专利智能抗风系统,可实时监测风速及气压的变化,即使遇到了10级大风,也能安全稳定工作。

在寒冷且雾霾频发的冬季,人们总爱宅在温暖的家中,因而可能发生的一氧化碳中毒危险就不得不引起大家的重视。对此,海尔T2S燃气热水器在带给你舒适洗浴体验的同时,还能全天候保障你的洗浴安全,目前这款海尔T2S燃气热水器在苏宁易购网站有售,搜索“海尔T2S”即可购买,同时海尔全国各门店也均有销售,消费者可根据需要选购。

新闻背景资料: 

海尔不仅是全球白电第一品牌,也是全球热水器第一品牌。据全球权威机构佰世越2016年市场统计数据显示,海尔电热水器已连续4年全球销量第一。海尔在全球有10大研发中心,并整合了霍尼韦尔、德国巴斯夫、麻省理工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等全球一流研发资源,进行产品创新研发。2016年海尔收购了美国第二大家电品牌GE通用电气的家电业务,并推出“下一代智能安全的燃气热水器”,引领燃气热水器行业进入智能安全新时代。作为“全球安全用水专家”,海尔还将航天生命废气检测技术应用于燃气热水器,推出“下一代智能双气安防系统”,既能防一氧化碳中毒又能防天然气泄漏;还将航天动力燃烧推进技术民用化,首创了专利富氧蓝焰燃烧系统,一氧化碳排放量降低3倍,恒温效果提升3倍。买热水器,就买下一代海尔智能安全热水器。 

文章来源:http://finance.72177.com/2017/0117/427130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