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商业观察 金融

银行被移动支付抢地盘“闪付”不敌“扫一扫”?

2016年12月08日 21:39

羊城晚报记者 戴曼曼

新支付手段越来越多地介入生活场景跟银行卡抢地盘,金融搜索平台融360近期以问卷方式对银行用户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53.3%的受访者在支付时,会选择支付宝或微信支付,选择刷卡的仅22.9%。银行不敌微信、支付宝是事实还是“错觉”?羊城晚报记者调查发现,事实上,银联近年来也在大力推进闪付争夺市场,有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金融从业者来讲,更重要的是防范风险。以当前银行业的表现,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拍一拍”不敌“扫一扫”

支付扫一扫、理财网上挑……如今,新型支付方式正在介入越来越多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似乎正在抢夺支付这个银行卡传统的优势地盘。金融搜索平台融360近期以问卷方式对全国各地银行用户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人们在支付时,53.3%会选择支付宝或微信支付,选择刷卡的仅22.9%。近日,人民日报一篇《传统银行面临生死大考:为啥跑不过支付宝们?》的报道就关注了新支付手段抢银行地盘的现象。那么,广州的情况是如何呢?

近日,羊城晚报记者在天河某小区生活圈展开调查发现,在小区便利店、菜市场等地区,商户除了挂出“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字样招牌,也有银行推出的“闪付”的字样。但在天府路一家菜市场,记者在7日早高峰观察多家早点铺发现,除了现金支付外,微信“扫一扫”的支付方式的使用频次最高。

一位受访者表示,之所以更乐意用微信支付方式购买早餐,主要原因是免去了随身携带零钱的烦恼,并且不需要携带银行卡。而店铺的商家也表示,免于找零的烦恼,他们也乐意接受微信支付的方式。

记者观察到,在同一间菜市场,早前一家国有银行曾试图推出过银联的“闪付”方式的宣传,而所谓“闪付”,也具有小额免密的特征,用卡“滴”一下,基本上“拍一拍”就可以完成付款。但是在现场却很少人用。

某猪肉档口的老板告诉记者,银联“闪付”使用较少,主要原因在于闪付还需要商家安装支持“闪付”功能的POS机,同时还要求顾客携带银行卡。

一位商业银行广州地区主导过“闪付”卡推进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闪付”根本上还是离不开银行卡,也需要POS机器改造。相反,微信和支付宝支付则主要应用手机中固有的软件进行,相对覆盖面更广,尤其是中小商户更乐意接受。

事实上,随着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布局线下的迅速铺开,银联推出的“闪付”从来没有停止过争夺市场的举动,有公开数据显示,自2015年开始,银联开始铺设闪付POS机,到目前为止闪付POS机具约有2000万台。近年来更是联合各家银行推出“云闪付”手机支付,无需携带卡片也无需签名,仅需凭借手机就可以做到“一挥即付”。

传统银行跑输了?下结论为时尚早

值得留意的是,融360的调查也显示,接受调查的受访者转账时,选择支付宝或微信的比例高达72.3%;而在理财方面,64.29%受访者的银行存款只占总资产的20%以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21岁—35岁的年轻人中,仅18.71%的用户在投资理财时首选银行理财。

在移动支付和理财方面,传统银行真的跑输给互联网金融企业了吗?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并不赞同“传统银行”这个提法。“银行也在改变”,董希淼表示,银行的变革并不能被忽略,“甚至也有银行提出要改变互联网”。董希淼认为,支付虽然是银行一个重要的功能或者说提供的服务环节,但是以当前银行业的表现,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银行开始免费 支付宝微信开始收费

值得留意的是,今年起,不少国有银行和商业银行陆续宣布手机银行、网上银行转账免费,与此同时,支付宝和微信转账则开始收费,微信和支付宝方面将此归结于综合成本上升,不过,对此说法,董希淼表示并不赞同。他认为,银行之所以开始免费,是由于技术和业务发展,成本不断下降,具备了免费的条件。“支付宝和微信随着用户量的积累也是一样的,”,董希淼认为,它们的边际成本是在不断下降的。而银行开始免费,支付宝微信开始收费,两相对照,其变化值得注意。

融360理财分析师认为,随着互联网深刻改写用户的习惯,将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线上渠道来办理金融业务。银行的免费举措,无疑是顺势之举。但支付宝、微信此前已抢占了大部分市场,银行很难中途插足。

不过,汇丰中国副行长兼零售银行及财富管理业务总监李峰日前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银行来讲,面对新技术和新挑战一定要勇于追赶,从而改善客户的用户体验。但是对于金融从业者来讲,更重要的是防范风险和守住底线。“所以传统金融也有值得互联网金融学习的地方”,李峰认为,不应该将两者对立,“更应该相互学习”。

各年龄段用户 选择刷卡支付的比例

20岁及以下 13.04%

20~35岁 22.09%

36~50岁 26.92%

51岁 33.33%

及以上

文章来源:http://finance.72177.com/2016/1208/424973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