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商业观察 金融

监管重拳施压万能险 险企“正名”断舍离

2016年12月07日 23:59

□本报记者 李超

险资近期在二级市场增持股份动作频繁,引发多方关注,市场对于本应作为A股“压舱石”的保险资金的质疑之声时有泛起。恰逢多路险资大鳄动用浮存金在A股市场吸筹的密集窗口期,监管举措成为牵动相关概念股股价走势的重要因素,实际的监管行动也已经开始。

保险资管人士认为,5日保监会叫停前海人寿开展万能险新业务,向市场释放了险资内部持续调整结构的信号,也为以万能险为主打产品的保险公司敲响警钟。险企今后在产品结构调整中当有“断”有“舍”,在风险与收益匹配中做好平衡之“离”。但是,并不能将万能险与保险资金划等号,更不应将举牌视为险资的常态。在A股市场,保险资金在举牌案例和举牌公司数方面仍是“少数派”。

分析人士认为,随着未来数年万能险向长期保障性产品回归的预期逐渐明确,险资降杠杆的效应会渐显成果,投资A股的风格也将向真正的长期价值投资者靠拢,行业因少数公司“野蛮”打法而背负的压力或有所纾解,保险资金在A股市场上的万能险账户分布亦会出现变化。附加万能险的“以附促主”的销售模式正逐渐成为主流,未来险资举牌行为仍将上演,但数量必定会减少,由“多而泛”转向“少而精”。

万能险≠全部险资

12月5日,保监会下发监管函,针对万能险业务经营存在问题,并且整改不到位的前海人寿采取停止开展万能险新业务的监管措施。前海人寿随后回应称,已成立了整改小组,落实监管要求,暂停万能险新业务,并安排了专项工作组负责万能险账户分拆的整改落实工作,力争在12月30日前完成,目前已部署2017年“开门红”工作,明确了产品结构以风险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产品为主。

2016年以来,保监会对中短存续期业务超标的两家公司下发监管函,采取了停止银保渠道趸交业务的监管措施;累计对27家中短存续期业务规模大、占比高的公司下发了风险提示函,要求公司严格控制中短存续期业务规模;针对互联网保险领域万能险产品存在销售误导、结算利率恶性竞争等问题,保监会先后叫停了前海人寿、恒大人寿等6家公司的互联网渠道保险业务。5月—8月,保监会组织7个保监局对万能险业务量较大,特别是中短存续期产品占比较高的前海人寿、恒大人寿等9家公司开展了万能险专项检查,并对发现问题的公司下发了监管函。

北京一家保险公司创新事业部负责人安迪(化名)表示,万能险在“宝万之争”中引发资本市场关注,导致保险资金被误读。一方面,从负债端来看,保监会相继出台的政策,规范险企万能险产品的运作,力求引导万能险向长期性、保障性的方向回归,在未来数年内实现其保障风险功能的正常化,而这也成为多数保险公司转型的方向。

安迪说:“最明显的是,之前一些与网络平台合作的万能险,现在多数都已经不再以强调理财预期收益率为主,但也不乏有铤而走险的个别案例。”他表示,保险公司普遍在朝“保险姓‘保’”转型,在优化产品结构的过程中,将万能险的理财功能弱化是一个趋势。

另一方面,从资产端来看,将万能险视为险资代表有失偏颇。安迪表示,在资本市场上增持股份或达到举牌线的险资账户,确实有很大一部分是万能险账户,但从所有保险公司参与A股投资的账户分布来看,传统保险账户、分红险账户、投连险账户及其它类型的账户比例并不低于万能险账户,只是因为举牌信息披露的原因,万能险更多被曝光,使得业外误认为万能险是险资的主流。

上海某保险资管人士张璇(化名)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个别险资的举牌行动让保险业近两年的投资承受了较大的舆论压力,即使险资反复强调不谋求上市公司控制权,只是想进行财务投资,外界的质疑之声依然不减。实际上,从当前A股的投资结果看,保险资金虽然投资很多股票,但有两个方面仍是绝对是“少数派”:一是举牌案例占险资持股上市公司案例的比例,二是举牌公司占保险业市场主体总和的比例。她说:“保险公司可投资股票、基金、债券、非标资产等标的,且多数保险公司行事谨慎,持有A股股票只是大类资产配置中的一部分而已。如果把险资视为在股市中靠炒作题材获利的‘大庄家’,那就是以偏概全地看待险资。”

万能险调整需求急迫

为什么在众多的产品中,监管层对万能险鸣笛示警之举如此醒目?业内人士表示,这主要是因为万能险的特性使得一些保险公司,特别是部分近年来刚刚进入保险业的市场主体以其为主推产品,快速吸纳保费并用于投资,使得现金流风险持续放大的缘故。

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人身保险的设计类型,终身寿险产品可分为普通型、分红型、投资连结型、万能型等。万能保险最低保证利率之上的投资收益不确定,消费者应避免盲目购买。相比较而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终身寿险比定期寿险(即提供一个固定期限保障的保险)保险期间更长,储蓄性更强。

但在实际操作中,负债端的保险消费者看中万能险投资收益率,资产端保险公司看中万能险“吸金”效应的情况则更为普遍。一些保险公司在万能险产品设计上主推短期获利明显的产品,以此快速获取保费用于投资,投保人则可以在短期内退保获得理财收益。特别是在一些互联网平台和银保渠道,保险公司往往强调短期内高于银行存款或其他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以此获得市场关注。

张璇表示,通过万能险运作,将保险公司的风格从传统的“负债驱动资产”转变为“资产驱动负债”,是保险业所面对的新形势之一,在A股市场举牌的保险公司模式多为后者,即以资产端的获利为根本需求,借保险牌照获取浮存金,利用浮存金投资获取利润。

“这样的做法,一是会引发争议,令外界觉得没有以保障风险的主业为根本,二是会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万能险账户的主要资金都会用于投资权益类资产,一旦股市调整,险企的现金流就会承受很大压力,去年和今年,这种情况已经非常明显。”张璇表示。

“宝万之争”中前海人寿的万能险正是因此受到关注,其投资风险引发市场对投保人权益可能蒙受损失的担忧。实际上,已经困于万能险局中的不止前海人寿一家。以近期正处于作价转让状态的君康人寿为例,产品结构特点即以万能险等为主,传统保障类产品占比较小。君康人寿在2015年实现投资收益21.2亿元,同比增长43.2%,退保金为32.1亿元,同比增长3912.5%,而其年报中纳入的保险业务收入仅为46.6亿元。其在2015年年报中也指出,今后将加大期缴产品的占比,但目前这种业务结构也将致其流动性承压。

险资A股账户配置料“变形”

海通证券分析师孙婷表示,在保监会提出的“保险应该以风险保障和长期储蓄类业务为主,短期理财类业务为辅;保险资金运用应以固定收益类或类固定收益类业务为主,股权、股票、基金等非类固定收益业务为辅;股权投资应以财务投资为主,以战略投资为辅”的原则下,万能险不会成为保险业发展的主流方向,但是能够在保险产品多样化的趋势下,在某些特定领域得到充分的发展。在保监会严防资产负债错配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并对中短存续期产品(包括万能险)进行严格监管的情况下,部分保险公司的中短存续期万能险保费收入将呈现出增速放缓、总量稳定、逐渐退出的发展趋势。

多位保险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未来数年万能险向长期保障性产品回归的预期逐渐明确,险资降杠杆的效应会渐显成果,投资A股的风格也将向真正的长期价值投资者靠拢,行业因少数公司“野蛮”打法而背负的压力或将有所缓释,保险资金在A股市场上万能险账户分布也将出现变化。

分析人士认为,万能险的发展趋势将在负债端和资产端对保险产生明显影响。孙婷认为,附加万能险的“以附促主”的销售模式正开始成为主流,预计更多的保险公司将在主险基础上附加结算利率较高的附加万能险(非高现价)来提升产品吸引力。这种模式对于主险销售的促进作用明显,且自身风险可控,已经得到国寿、太保、泰康等公司的广泛应用,预计未来发展空间较大。另外,保障型期交万能险也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

国信证券分析师陈福认为,险资举牌的现象将会缩减。一方面,从行业经验看,较为激进的投资风格难以支撑起一个行业的平稳发展,随着举牌行为的盛行,保监会势必出手监管;另一方面,目前资产驱动型险企大规模举牌后,其权益类资产占比已经接近30%的政策红线,后续空间将依赖新增保费;此外,随着保监会对高现价产品销售的监管政策趋严,多数以万能险为主导的资产驱动型保险公司保费数据不容乐观。

陈福表示,传统保险公司举牌意愿不足。传统保险公司资金成本较低,当前收益率仍能覆盖资金成本,投资端压力明显低于资产驱动型公司,且传统保险公司通过配置非标资产和延长资产久期等方式,提高投资收益率,且深港通已经落地开通,险资南下将部分释放投资端压力。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科目对保险资金极其重要,未来举牌行为仍将上演,但数量上将收敛,由多而泛转向少而精。

文章来源:http://finance.72177.com/2016/1207/42490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