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教之家 科教动态
帮“阿甘” 构建心智障碍者康复教育托养就业培训链条
2016年11月26日 23:45正确的养育、康复手段、职业培训等可以构建有力的链条,为心智障碍者更好地融入社会带来信心——在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西营城镇的阿甘村,心智障碍者接受着培训和康复教育,快乐地和正常人一起劳动,走在回归正常社会的路途中……那么,这一链条是如何构建的?阿甘村的探索意义何在?在12月3日国际残疾人日即将到来之际,本报记者深入实地展开调查。
“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一脸灿烂笑容的张万超正在与小伙伴们合唱《北京的金山上》。看着这些发自内心的笑容,记者怎么也不能将面前的他们和脑海中关于心智障碍者的刻板印象联系到一起。
2016年5月15日,全国助残日,位于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西营城镇的阿甘村成立。
“阿甘村是吉林省首创的公建民办心智障碍者教育康复就业培训托养一体化特教机构,由九台区政府和长春市相关部门联办。这里有餐厅、种植基地、养殖基地、培训室,是心智障碍者走向工作岗位走向社会前台的实训基地,也是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中国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的支持性就业示范基地。”九台区委书记史长友介绍说,“阿甘村采取公建民办模式,有500人的容纳规模,委托胡艳萍管理。”
从个人行为到政府扶持,再到现在的公办民建,42岁的长春女子胡艳萍在收养关注心智障碍者这条路上,走过了15个年头。
从个人收养到政府扶持
不当病人看,给他们自由,让他们开心
胡艳萍走上收养关注心智障碍者之路,缘起于个人经历:2001年,胡艳萍患有先天智障、7个月大的儿子离开人世。胡艳萍蜷缩在小屋里以泪洗面……半年后,她走出屋子重新生活,开始收养智障者。守着垃圾箱拣吃食的“老梦”、找不到家胳膊被撞伤的“大美女”、刚出生几个月就失去了智障母亲的“二亮”……都被她领回了家。
2010年之前,她将28个心智障碍者收养在老家长春市远郊兴隆山镇太平村,托父母照顾。2010年11月,在政府的协调帮助下,胡艳萍获得了创办“九台市善满家园智障人康复托养中心”的批文,中心在九台区西营城镇建成落户。人员也有所增加,48名从几岁到六七十岁的心智障碍者在这里生活。
“如果父母已老迈,谁能给已成年但不能自理的残障孩子一个家?在政府尚未建立健全这类托养机构的情势下,积极鼓励并大力扶持爱心人士兴办残疾儿童托养机构势在必行。”吉林省政协委员李彦说,“民办机构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有益补充。”
“以前养28个孩子时,胡艳萍自掏腰包。可随着孩子越养越多,这就不再是她一个人的事儿了。从兴隆山镇搬到九台区,政府也开始介入,会给每个孩子每个月900元补贴。”长春市残联理事长庞国忠说。
“不要把他们当病人看,每天圈在屋子里;要给他们自由。让他们开心,比什么都重要。”与这一群体接触久了,胡艳萍自有心得。到九台安家后,她设置了农疗、工疗等项目,把善满家园建设成心智障碍者的疗养基地。
6年前的冬天,记者曾去基地看望,没进大门,就听到里面传出的欢声笑语。有几个人在唱二人转,有几个人在扭大秧歌,还有一些人围着一大堆苞米,搓苞米粒玩……
几年下来,48名心智障碍者有了很大进步。“其实,他们中的一些人是能够自食其力,回归社会的。”胡艳萍说。
从活着到有质量地生活
让千万特殊人士享受体面劳动,为更好地融合带来信心
2015年5月,阿甘餐厅应运而生,吸纳12名心智障碍者就业,其中10名来自善满家园。月工资1000元钱,主要负责传菜、洗碗、扫地、迎宾等。
“以前别人都瞧不起我。现在能在这儿工作,我太开心了。”23岁的王宏博是来自社会的两个员工之一。家长们看着这些孩子的进步,更是激动不已。
在中国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主席张宝林看来,阿甘餐厅是开放式的企业,阿甘农场也是开放式的,可以让心智障碍者生活在正常社会环境里。这对他们的身体机能、脑力智力的提升都非常有益。
“这些孩子以往仅仅是活着,现在有了生活质量,而这又使家庭和社会增强了对心智障碍者的信心,极具社会意义。”庞国忠说。
“他们很少有攻击性,遵守规范,虽然学得慢,但学会后执行很认真,同时就业稳定性也高,不会轻易跳槽。”张宝林介绍说,在北京一家支持性就业试点单位金凤呈祥面包店,智障者小馨工作了两年多了,干得非常好;还有一个员工,知道所有公交线路图,送东西总能找到最快最省的线路。
“阿甘村的示范意义就在于,让千万心智障碍者享受体面劳动,为更好地融合带来信心。”国际劳工局中国残疾人就业项目官员周海滨说。
从“没人管”到可持续发展
打造教育培训托养康复一体化链条,发展支持性就业
“以前,我看到把孩子拴在猪圈上的新闻,很痛恨这样的家长。可现在我理解他们的无奈:他们也要生活。这些年,我在想:能不能建立一个模式,让这些家长得到解脱,让这些孩子有更好的出路。哪怕有一天我不在了,也能继续做下去。”胡艳萍告诉记者,近些年她一直在全国各地考察类似机构。
在考察中,胡艳萍发现了一个问题——链条断裂。基础教育结束了,接下来咋办?职业培训结束了,下一步往哪里走?“教育和培训的最终目的是就业、回归社会。要精准扶持这些残疾人,需要一个完善的链条——教育、培训、托养、康复一体化。”
长春及其下辖的九台区非常支持胡艳萍的想法,并以公建民办的方式办起阿甘村,委托胡艳萍管理。
胡艳萍介绍说,阿甘村将心智障碍者分为几类,重度的进行托养,中轻度进行职业培训,培训后对接企业,以支持性就业方式回归社会。
“智障等心智障碍者到某一阶段‘没人管’,这是需要改变的现状。”张宝林说,中国有8500万残障人士,其中不少人读完小学就不再受教育了,大部分靠家庭供养。支持性就业的推广将有助于心智障碍者真正地融入社会,将传统上被照顾的对象转换成为独立生活、自食其力的人,从而实现他们的个人价值,也从根本上让家长摆脱终生照顾孩子所肩负的精神和身体上的双重压力。
“实现这个链条的运转,迫切需要建立一支就业辅导员队伍,但目前来说,就业辅导员的缺口很大。”胡艳萍说。
“缺口确实大,辅导员主要在心理学、社会学、特教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中选择;中智协这两年也培训了480多名就业辅导员。未来,我们需要建立起培训体系,最好高校也能设置这个专业。”张宝林建议说。
■记者手记
出发,从改变认知开始
在人们传统思维定势中,心智障碍者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傻子”,是被照顾被怜悯的对象,是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事实并非如此。
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依然适用。在得到恰当的教养和培训后,支持性就业为智障人士打开了一扇自食其力的门——心智障碍者同样可以真正融入社会、实现个人价值;而这,更将从根本上让家长们摆脱终生照顾孩子所需背负的精神和身体上的双重压力,促进家长“我们走了,孩子怎么办”的疑虑冰释……
出发,从改变认知开始。当我们给心智障碍者以机会与尊重,帮助他们获得更多学习、培训和劳动的机会,教育的意义将得到拓展,生命的尊严将得以彰显,文明的脚步也将跨得更大!(孟海鹰)
责任编辑:wb001
文章来源:http://edu.72177.com/2016/1126/423997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