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天津
"互联网+"文化惠民:"数字群艺馆"表演永不落幕
2016年08月03日 00:03天津日报记者张帆 打开天津市群众艺术馆微信服务号,一座“数字群艺馆”赫然在目:点击“微小说”,可以阅读正在进行中的网络短篇小说大赛中的优秀参赛作品;在“青少年留声计划”板块中,从纯净童声到优美歌声都会让听者大饱耳福;新近上线的微信直播中,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实时欣赏到在群艺馆上演的相声、话剧、民谣音乐等现场演出……
过去,人们对于“群众文化”的理解大多停留在基层演出、广场文化、艺术培训等层面,囿于环境和场地限制,“群众文化”在“接地气”的同时也面临着覆盖人群出现年龄断层、地域限制等问题。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崔玉杰告诉记者:“真正的新型数字化群文活动,应该从策划之初,在理念上充分融入互联网思维,不仅将互联网作为活动开展的工具,更要充分利用馆内现有的剧场、展厅、教室以及摄像机、照相机等硬件设施,将互联网作为活动的核心元素。”
“数字群艺馆”服务更便捷
2015年10月,天津市群众艺术馆“数字群艺馆”正式启用。在这座“看不见的群艺馆”里,市民通过手机微信关注其服务号和订阅号,不仅能够了解到最新的文化资讯,还能第一时间获得演出资讯、购票信息、艺术培训报名、期刊订阅、演出直播等相关信息,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一道道丰盛的文化大餐。
经过近一年的运营,如今群艺馆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线上线下运营模式:借助馆内现有的数字化设备,实现线下举办演出、展览、培训的数字化转录,经过编辑后发布在网站与微信平台,供更广泛的公众享受到公共文化的实惠;通过微信平台发布信息,公众第一时间获取演出资讯、购(取)票信息和节目单。此外,通过浏览量与点赞数量收集反馈信息,还可以为下一场活动积累经验,形成了完整的线上服务体系。数字群艺馆以“指尖互联”为宗旨,以网站和微信作为主要网络媒介,将一座虚拟又触手可及的群艺馆呈现在公众面前,实现公众与群艺馆的“指尖互联”。
迄今,群艺馆微信公众号订阅量已过万,自去年运营至今推出文章350余篇,文章最高点击量近2000次,3场直播用户达200人。
“互联网+”文化惠民“无死角”
过去,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年龄结构偏大,活动形式也以传统的文化演出为主。除了打造数字平台,群艺馆在组织策划群文活动方面也积极“触网”。为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寻求文化服务的“供给侧”改革,群艺馆将目光瞄准了“互联网+”战略。今年举办了“青年留声机”计划、全国网络短篇小说大赛、“家乡味道”寻找记忆中的民俗网络微摄影展等近十项示范性新业态活动。其中,“微时代”全国网络短篇小说大赛与天涯社区合作,征集当代优秀网络短篇小说作品,与网络文学这一现象级当代文化“亲密接触”;“圆梦”公众艺术展,引导公众参与,将自己的技艺、收藏等通过数字群艺馆“秀”出来;“青年留声机”计划凭借馆内丰富的多媒体硬件设备,利用微信将公众的表演视频、美文佳作以公开或私人的方式实现“全面”或“定点”推送,让公众欣赏到自己的作品。
刘欣怡是一名普通的高一学生,平时喜欢音乐的她偶尔也会搞创作、参加演出。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她从天津市群众艺术馆的微信公众号上了解到了“青年留声机”活动,“一开始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以为就是录制一段音频,但是到了现场发现,有老师为我录制音频和视频,还有音乐方面的专业指导。现在我不仅能接受更多音乐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对于继续走音乐这条路也更有信心和动力了。”
此外,群艺馆还积极尝试尖端科技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机结合。日前,群艺馆首次投入使用了微信直播技术,公众只要打开手机,只要有网络,便可享受到精彩的音乐演出、戏剧表演、曲艺论坛以及赛事活动。这样线上与线下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大力融合,使得数字群艺馆不再是扁平化数据与页面,变得更加立体、更加鲜活,让更多的公众加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中来,摆脱群艺馆坐落地域的限制,告别既有剧场座位的禁锢,“表演永不落幕,演出时刻进行。”
责任编辑:wb001
文章来源:http://news.72177.com/2016/0803/408987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