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旅游旅行 旅游资讯

梁纪委:理清思路 鼓足干劲 加快乡村旅游发展

2016年07月30日 21:49

作者:梁纪委

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面落实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新理念,多举措加快关中地区农业现代化,理清发展思路,盘活支撑力量,鼓足向前干劲,加快乡村旅游发展,为全面建成三秦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依托关中农村特有的历史文化积淀、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陕西新兴支柱产业。实施陕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振兴中国传统手工艺计划。深入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迅速做强做优做大陕西关中乡村旅游经济。

理清思路,明确发展重点,找准发展方向。一是明确发展步骤。针对关中地区乡村旅游刚刚起步的实际情况,实行“先发展、后规范,先传统、后现代”的发展思路,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积极性,然后再通过市场为主、行政为辅的手段予以调节,形成一批有影响、竞争力强的乡村旅游企业,最终打响关中乡村旅游品牌。二是明确发展重点。要做好“月、农、禅、水、文”五字文章,围绕“皇粮区”式的品质生活,打造陕西特色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围绕汉唐旅游经济带资源,打造农事体验性乡村旅游产品;围绕万佛法门圣地、终南山水人文等资源,打造参禅拜佛、禅修静心、山水人文等乡村旅游产品;围绕遍布各县市的帝陵资源,打造养生休养、度假养生型乡村旅游产品;围绕古镇古村、民俗文化、农宿文化、名人故里等文化资源,打造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三是明确发展方向。紧盯现代乡村旅游由休闲观光向度假式深度体验转变的发展趋势,积极探索“游居、野行、居游、诗意农家”等乡村旅游新业态,找出一条适合陕西关中发展的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扶贫攻坚效果明显、就业岗位多的新型扶贫帮困加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 

凝聚力量,勾画蓝图,乡村旅游干到底。陕西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关中农村风景秀美。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强化规划引导,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着力改善休闲旅游重点村进村道路、宽带、停车场、厕所、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服务设施。积极扶持农民发展休闲旅游业合作社。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开发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休闲旅游项目。加强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遗存保护,发展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民族风情的特色小镇,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魅力村庄和宜游宜养的森林景区。依据各地具体条件,有规划地开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露营、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振兴中国传统手工艺计划。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通过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场和水面等资产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合理安排。

加强扶持,强化营销,做出精品做出特色。要加大乡村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互联网络,整体推介乡村旅游产品。设计制作画册、明信片、光盘、书籍、广告牌等乡村旅游宣传品及农家乐食品、农家服饰,积极筹办乡村旅游系列节目,组织开展关中农家乐特色菜肴大赛、乡村旅游摄影比赛、乡村旅游舞台戏创作等活动,提升乡村旅游示范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在乡村旅游经营中涌现出来的示范县、乡、村带头户、带头人进行大力宣传,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推动陕西关中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要将乡村旅游作为旅游服务业升级战的重点来抓,切实做到“三个一”。一是要有一支相对稳定的工作队伍。将乡村旅游发展成效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年度工作考核内容,保证乡村旅游有人抓、有人管。二是要有一笔相对充足的专项经费。各县(市、区)要在旅游专项经费中专门安排一笔经费用于发展乡村旅游,各乡镇(街道)也要安排专门的费用,用于乡村旅游规划、指导、管理和奖补,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三是要有一系列扶持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各地各部门要在落实已出台的乡村旅游扶持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对乡村旅游项目施行先照后证并优先安排用地,对乡村旅游经营户、企业给予减免税等政策,对乡村旅游点周边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予以优先安排,并整合财政、文化、公路、旅游、林业、农业、城建、水利等部门政策和资金,集中力量完善乡村旅游点的基础设施。

精准施策,夯实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关键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由于市县财力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有限,国家、省不可能包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部投入,因此,要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资机制。一是坚持“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原则,完善国家、集体、农民和社会各方相结合的多渠道农业投资体系,在税收、补贴、贴息等方面对民间投资给予优惠和鼓励,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在坚持群众自愿、民主决策的前提下,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补助资金、补助原材料等方式,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三是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金。抓住当前政策性贷款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倾斜的机遇,完善信贷担保机制,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金作为贷款担保资金,确保银行贷款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民营企业作为全面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扶持、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和支持大型民企投资农村(如制定对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民企实行免税10年的税收减免政策),充分调动民企投资农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既要充分利用民企的资金,更要注重利用民企现代的管理理念,特别是在污水处理净化、垃圾处理利用、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充分发挥民企的重要作用。支持和引导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的排头兵。大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好城市与农村协同发展的通道,保护好农村特有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以实现国家引导、企业投资、群众受益的最终目标。

文/梁纪委

文章来源:http://travel.72177.com/2016/0730/40704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