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科学技术 互联网

互联网金融核心优势还是在于其格局和思维方式

2016年05月20日 22:32

(原标题:网络银行: 银行还是服务商?)

陈道富

[互联网金融目前大量的优势还是过渡性和转型期给予的,核心优势还是在于其格局和思维方式]

近年以来,网络银行俨然已成热词,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公司纷纷涉足,但对其定位,目前尚不清楚,笔者对此亦有几点困惑与思考。

第一,现实中的网络银行跟我们讨论的网络银行有很大差异。我们讨论的网络银行,主要包括网商银行和微众银行,有深厚的互联网背景。但现实生活中,绝大部分的所谓网络银行,其实并不是按照我们定义的网络银行运作,也没有基础按照这种模式进行运作,实际上都在走线上和线下的融合,大量业务还是很传统的,甚至有大量的高利贷业务。在我国当前的环境下,除了阿里、腾讯,还能产生出多少家按照我们大家所设想运作的网络银行?在讨论互联网银行时,我们应以现实的互联网银行为对象,还是以少数几家符合我们设定概念的互联网银行为对象?

第二,网商银行和微众银行为代表的互联网银行,是银行还是银行服务商?现实运作中,网商银行跟微众银行有两点对我触动很大:一是这两家银行的轻资产特征,不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作为其业务重点,不注重资产负债表的扩张;二是这两家银行的本质是服务外包。比如微众银行,利用股东提供的社交网络数据,设计相对独特的风险模型,并将未来发展重点放在为其他银行提供风险评级并从中获利,而不是自我资产负债扩展。网商银行也一样,不想吸收大量资金发放贷款。这种商业模式还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银行吗?它们的股东是高科技企业,在文化上追求高PE,与传统银行的经营理念不太一样。于是就有一个疑问,作为名义上的网络银行,它们在性质上到底是银行还是银行的服务商?

第三,互联网银行的优势在未来。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冲击,并不是一般业务的冲击,而是思维方式的冲击,背后体现着格局、思维模式和商业、组织模式,最终才体现在具体的产品和业务的冲击上。

互联网金融抓住了传统金融忽视和无法有效满足的客户群体,并将思维理念从产品和供给中心真正转向客户和需求中心。互联网金融格局上更高,不仅从业务和产品角度理解金融,还从平台甚至上升到生态的高度理解金融,这是一个理念的突破、格局上的提高。当然,这种深层次的冲击短期内还无法很好展现出来,需要在现实的实践中逐步呈现。对于网络银行或者互联网金融,绝对不能按照现在的模式或运行情况来分析,它的路在远方,因为格局在那,整个逻辑变了。

第四,平台与生态的竞争,最终的结局是什么?

现在所有人都在谈平台和生态,都想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平台。我一直很困惑,所有人都是平台,最后谁胜?就跟世界上的证券交易所一样,发展到最后只能走兼并收购的路,实际上最终世界上只要有一两家交易所就够了。当整个世界的所有行为都电子化以后,一家银行足以提供所有的业务,那还有其他平台存在的可能性吗?互联网金融具有极大的规模经济,但同时这也是巨大的准入门槛,剩下一家以后,其边际成本变成零,就没人能跟你竞争。在多个平台共同竞争时期,客户和市场参与者会成为“上帝”,但一旦形成平台的集中后,这种压力还会存在吗?也许会以其他方式来展现这种垄断力量。

进一步考虑平台,形成一个平台的基础是什么?是信任,是基于对这个平台规则的信任。这种信任又是什么?

第五,互联网银行的繁荣是否也是阶段性的?是否也存在风险集中爆发的问题?

互联网金融(银行)未来的空间很大,但到目前为止仍然属于金融范畴。互联网金融当前的繁荣,与当前的特殊历史时期有关,包括经济、金融的转型,传统金融系统的僵化和监管的宽容等,也与互联网金融挖掘出原有金融体系忽视和没能服务的客户群体有关。但我国当前面临深刻的经济转型,转型期存在严重的“资产荒”问题。只要中国经济转型没有完成,中国金融风险集中爆发的话,网络银行能避免吗?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也许跟整个系统相关性不大,但仍在系统里,可能仍会受整体经济和金融的影响。观察微众银行,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虽然社交网络提供了大量数据,从中获取的信用信息也许对1000万客户有很好的评估能力,但随着评估对象的急剧扩大,其有效性可能会出现急剧下降,是否有一个极限值?

总之,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取决于其对整个金融体系或者互联网的增加值。目前大量的优势还是过渡性和转型期给予的,核心优势还是在于其格局和思维方式。为此,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在未来,目前的监管不能框住它,中国对现有互联网的思考也不能框住它,它的空间在未来。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英凡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仅代表个人观点)

文章来源:http://tech.72177.com/2016/0520/340087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