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资讯中心 天津

老人“众筹”排演津味儿抗日剧 演自个儿的故事

2015年07月23日 09:24

自个儿演自个儿的故事

自个儿演自个儿的故事

自个儿演自个儿的故事

自个儿演自个儿的故事

每日新报记者 郑东红 文字编辑 曹嵩博 一群天津老人“众筹”排演的津味儿抗日剧《这年过的……》正式上演了。演职人员中,年龄最大的90岁,剧组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话剧首映,引来几百名市民免费观看,整台戏老天津味扑面而来。这群热血的大爷大妈们说,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他们想用自己的表演,告诉天津卫的老少乡亲,咱老天津人是怎样走过那段日子的。

年龄最大剧组 自己凑钱排练

津味儿抗日剧《这年过的……》恐怕算得上是全中国演员年龄最大的话剧剧组了,担任主角的十几位老人,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年龄最大的90岁,80岁以上的占到4位。“因为对方言的共同爱好,他们凑到了一起,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演一场自己当演员的话剧。”老人们找到津味儿作家郭文杰,请他帮忙写个天津方言的剧本。

民俗专家郭文杰曾创作并执导过多部话剧作品,他经过深思熟虑为老人们创作了一部2幕多场话剧,讲述天津河东区陈家沟子的一个大杂院内,人们在天津沦陷期间,受尽了日军及汉奸的欺压。排戏没经费?“咱们自己凑钱!”于是,天津市第一个众筹话剧就排练起来了。“他们不是专业演员,却是最认真的一群演员。”编完剧本的郭文杰,受这股子热情感染,又兼任起导演。汉奸的神态要“无耻”,乞丐的衣服要敞开一半,白皮红心的甲长话语中要流露出良知……细致到眼神、动作,郭导一遍遍打磨。

农家院当舞台 媒婆首次进话剧

更让“老演员”们想不到的是,他们的首次登台,居然是在蓟县农家院。“在那儿找到一家搭建有小舞台的农家乐,价格便宜,大家伙儿直奔蓟县,一不游山玩水,二不打牌,进行了4天封闭式排练,终于找到点儿舞台表演的感觉。”

经过一番努力,他们在南开文化宫的首演收获了观众的阵阵喝彩。头上别了一朵大红花,脸上点了个大黑痣,甩着个大烟袋的媒婆,一登台就把全场观众逗乐了。为演好这个媒婆,65岁的张新大妈没少琢磨,还特别设计了用脚磕烟袋锅的动作。郭导说:“以往仅在评剧、京剧等戏曲表演中出现过媒婆形象,这还是首次出现在话剧舞台上。”

90岁的刘钟鑫成了年龄最大的“民星”。这位满头银发的老人,身穿长袍、头戴瓜皮帽,站在舞台上,台词念得中气很足。他告诉记者:“郭导常遗憾没听他过世的父亲多讲讲抗战时市面上的事儿。我和他父亲是同龄人,上世纪20年代生人,都属虎,于是我主动报名,自个儿演自个儿的故事,这还是头一遭。14岁时,我由老家衡水来到天津。当时天津市面上发生的强化治安、献铜献铁都赶上了,杂和面儿、豆饼都吃过。我先是在银号里当伙计,新中国成立后在银行工作,不仅目睹了日军占领天津时对老百姓种种残酷暴行,还经历了日军对天津经济进行的洗劫式掠夺。”

三伏天上台演戏,大爷大妈们穿的可是棉袄皮袍。由于这部戏要置办民国时期的服装,还得是穷苦百姓穿的旧衣服,他们向民间收藏家朋友借来老服饰、老物件。那可是货真价实的古董,也是纯棉花的厚厚的老棉袄、老棉裤以及敞口的棉靴头。饰演汉奸保长“大金牙”的律宝堃老人,还准备了家传的金丝老式眼镜、老怀表,拿来一对核桃,还自备一个大扳指套在右手大拇指上。

文章来源:http://news.72177.com/2015/0723/196491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