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天津
每日新报走转改:听听心脏科医生心中的酸甜苦辣
2015年03月19日 21:29每日新报记者 李佳萌 目前,天津有3.3万名医生,每天默默地奋战在与病魔抗争的临床一线,绝大多数医生的名字并不为市民熟悉。像所有专业领域的工作者一样,他们懂得一项引以为傲的专业技术,他们对职业有着信仰与敬畏,他们想尽其所能地帮助更多人,却不免在紧张的“医患关系”中生出疑惑与伤感。昨天,新报记者走进一位基层医生的诊室,目睹问诊全过程,倾听医生心中的酸甜苦辣。
诊室气氛轻松如老友会面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脏科,有一位在心脏病患者中颇有美誉度的大夫,她叫尹力,是1978年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大学毕业后,这位川妹子跟随着丈夫来津工作,三十余年光阴逝去,如今她已经是心脏科的主任医师,患者眼中的“老朋友”。
每周,尹力都有两个半天的门诊时间,除了问诊新病人,这还是很多曾接受治疗的老患者来医院复查的宝贵时段,它关系着未来一个月患者的用药是否需要调整。下午1点半,门诊准时开始。“您来了,爷爷!这两天感觉怎么样?”尹力一边问着,一边拉过刚刚做了心脏支架手术的刘大爷的手,为老人测量血压。“嗯,血压保持不错,您最近感觉哪里不舒服吗?”听到否定答案,尹力很高兴地给刘大爷进行调药,“硫酸氢氯吡格雷片从三片减少到两片,每天都要测量血压,高压超过140 mmHg时,需要再加这种药……”
尹力给患者的感觉好似老朋友,她会跟每一位进入诊室的患者打个招呼,“你来了!”“大娘今天看上去精神些了!”“你的失眠症好了没?”“您最近还在看外孙吗?有没有重体力劳动?”心脏病是终身疾病,每个患者的病情和家庭特点、住院患者因什么入院又在什么身体状态下出院,在尹力心里都有个“底儿”。
“这位大夫是个实在人。”今年70岁的宋大娘拿着前不久从社区医院做的心电图给尹力看,“我在她这儿看了四年的心脏病,调整得不错。这些定期检查,只要她给看一眼,我就能踏实一个月。”门诊时,有几位第一次来的患者,尹力便找他们要在其他医院做的检查和出院记录,“怎么能不带呢?这些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你这会儿去做检查,今天也出不来结果啊。”她的语气好似在为家人朋友着急。
每一次诊疗都是一堂科普课
门诊进行到一半时,来了年近80岁、有高血压史多年的邢大爷,近期老人感觉心脏不适,但血压不升反降。尹力仔细询问老人身体感受后,判断是心脏房颤,并告知家人老人未来可能有血栓的风险。邢大爷的家人显然难以接受这样的结论,问道:“老爷子虽然有高血压,但是平时头也不晕,一切生活正常,怎么会有血栓风险呢,应该是吃点药就好了吧。”尹力听后并不着急,不紧不慢地讲起课来,“心脏就是一个房间,有墙壁、门窗、水管和电路。墙壁出问题是心肌病,门窗坏了是瓣膜病,水管堵了是冠心病,爷爷是线路出了问题,也就是心律失常中的房颤病。犯病后,高血压不升反降正是因为心脏功能减弱,不能泵出血来,血压才会下降。”听明白后,邢大爷的家属立即对老人的病重视起来,询问该怎么用药和日常监护。
尹力诊治患者时讲解得十分生动,生活中的语言被她信手拈来,代替艰深的医学术语。她说,患者对疾病理解不透彻不利于养病,因此每当遇到没有心脏病学常识的患者,她都会先上一堂科普课,让患者了解疾病状态,做到自诊和科学养病。
对刚刚做过手术的患者,尹力要求他们每天“做作业”,打出一张包括早、中、晚三个时段的表格,监测血压和心跳,“患者到我这里来测量的只是即时血压,而如果真的要了解他们的血压状态,起码要监测一个月,我希望患者能给我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以便我下诊断。”
责任编辑:wb001
文章来源:http://news.72177.com/2015/0319/193399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