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时尚前沿 时尚讯

保健品并非都“保健” 消费者需理性选购

2015年03月10日 11:19

图为某市警方今年春节前夕收缴的假药、假保健品等(CFP/供图)

近日,北京市药监局公示6批次不合格的保健食品全市停售。其中包括时间晶体牌大蒜软胶囊、图康牌益多多软胶囊、健侬牌蜂胶软胶囊、中研通牌迪科胶囊、东方同康宝牌东方同乐口服液等。此次被检出的保健品多是因为保健元素大打折扣,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才被要求下架的。例如,北京天恩生物工程高新技术研究所出品,由北京御生堂保健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健侬牌蜂胶软胶囊,标注称其有“辅助降血糖、增强免疫力”的保健功能,但“中吡啶甲酸铬”这一关键起效成分在实际中却并未检出。北京市药监局提醒广大市民,凡已购买上述产品的消费者可凭购物小票或外包装到指定销售地点要求退货。

近年来,保健和养生已经成为当下主流人群最为关注的话题,且每天充斥着人们的生活。所以,市场上的保健品也日益走俏,受到许多消费者的青睐,更有甚者不惜花高价购买大量昂贵的保健产品以求健康,但却往往忽视一个关键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保健产品都具有保健功能,也并不是所有的保健品都对人体有益。

中国经济网时尚频道了解到,西安市一位69岁的老人短短几年时间里在购买保健品的累计消费上共达到了11万元,而老人每个月的退休金只有2000多元,11万元大概约是5年的退休金。据老人描述,在自己家附近就有一个保健品商店,每次经过那里都会或多或少的买一些保健品回家,最贵的一个产品是做理疗用的保健器材,价格将近5万元。而老人也承认,其实大部分保健产品并没有太大的作用,购买时也只是图个心理安慰。

保健品本是为维护人的身体健康、增强人身体机能的辅助“工具”,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往往会被人们夸大功效。在这里,中国经济网时尚频道盘点了关于保健品的几大日常误区,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误区一:保健品可以“治百病”

目前市面上一些保健品故意混淆食品和药品的界限,明示或暗示有治疗作用。其实,无论是多么好的保健食品也不能替代药物的治疗作用。

误区二:摄取量越多效果越好

很多人认为保健品是具有保健功能的,吃的越多效果越好。其实恰恰相反,保健品到底还是食品,摄取过量可能会容易引起反效果。不但不会起到保健的作用,还会对身体产生负担。

误区三:盲目相信产品广告宣传

有些保健品的广告喜欢夸大其词,声称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把产品的保健功能夸得神乎其神,为的就是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对于这样的广告消费者需擦亮眼,不要盲目相信。若发现上述现象,消费者可及时向工商部门和食药监局进行举报。

误区四:没有效果还坚持服用

很多人为了健康和美丽,即便是没有感觉到保健品带来实际效果也还会坚持服用。然而,保健品终归只具有辅助性作用,拥有健康的体魄最终还是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所以,没有得到实际效果时,一定要立即停止食用,向改善饮食生活的方向继续努力。

保健品并非都能“保健”,消费者购买时必须理性对待,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在选购保健品时需要注意产品的生产批号、产地等重要信息,并到指定正规渠道购买,切勿贪图便宜、省事,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就得不偿失了。

文章来源:http://fashion.72177.com/2015/0310/193167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