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旅游旅行 旅游资讯

享生态红利 婺源:5人中就有1人靠旅游"养家"

2015年03月09日 13:34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江西,历年来在发展中注重生态保护,呵护青山绿水。如今,生态成为江西最大的优势,绿色成为江西最亮的品牌。本报今起推出“青山绿水蓝天——生态文明的江西样板”系列报道,将目光聚焦江西的生态保护。

“绿色GDP”让婺源旅游走上“快车道”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小县,到走上央视银屏、现身QQ登录界面、亮相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婺源成了世人皆知、有口皆碑的“美丽乡村、梦里老家”。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不少人点名表扬,在发展与生态保护中,江西的婺源和山西的平遥是做得比较好的。那这个“中国最美乡村”到底是如何保护生态的呢?婺源人又是如何分享到“生态红利”的呢?

婺源旅游为何能这么火?“中国最美乡村”又美在哪里?在我省知名旅游专家黄细嘉看来,婺源之美,就是美在生态与文化的珠联璧合,美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婺源旅游之所以长期红火,关键在于持续追求“绿色GDP”,在发展与保护中实现齐头并进。

生态是自然对婺源的馈赠,婺源率先在全国创建了193个自然保护小区,完成长江防护林、退耕还林工程造林40万亩,封山育林180万亩,绿化公路500多公里。2009年以来,婺源还在全县范围内十年禁伐天然阔叶林。如今,婺源森林覆盖率高达82.6%,成为亚洲越冬鸳鸯最多的地方,绝迹近一个世纪的珍稀濒危鸟种黄喉噪鹛在这里繁衍生息。为进一步改善农村环境,婺源深入实施农村面源污染“十大整治”工程,努力做到“十个全部”:全县1487个自然村全部聘请保洁员;全县3000多家农家乐全部建设三格式污水处理设施;所有绘画写生景点全部要把油彩污水集中处置;所有矿山全部进行环境恢复治理;所有被纳入保护范围的古村落、古建筑全部不允许擅自改建拆除等。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为了守护安宁旖旎的田园风光,婺源月亮湾景区谢绝了投资数十亿元的旅游休闲度假开发项目。婺源生态工业园对有污染的企业也一律说不,近年来,关闭近200家高耗能污染企业。了解内情的人无不夸道:虽然婺源在招商中看似放弃了数十亿元的投资,实则掘到了科学发展、保护生态的“另一桶金”。婺源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游客纷至沓来,5年来游客增长都达20%以上,在2014年,婺源县接待游客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两个主要指标更是分别增长27.4%、27%。

婺源县旅委的相关负责人称,婺源旅游历经十多年的发展,从零起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首个国家级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和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在婺源县2015年经济工作会上,婺源县县长费长辉表示,“‘建设一个最美、打造两个第一’(建设中国最美乡村,打造中国旅游第一县,打造中国有机茶第一县),是婺源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婺源将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继续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

“篁岭模式”经验做法值得向全国推广

每年,婺源何以吸引着上千万的游客前来观光?很多游客到婺源,都想看看古村,寻找下乡愁。而婺源的村落美,就得益于婺源人在发展中保护“传统村落”。婺源以保护古村落为契机,延续根脉、繁荣文化,留住了浓厚的乡愁。目前,婺源全县共有历史文化名村13个,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13个点,是当今中国古建筑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方之一,传统村落成为婺源最大的旅游资源。

为保护好古村落、古建筑,婺源对各景区景点、历史文化名村制定发展和保护规划,出台《婺源县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古建筑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及实施细则。该县还结合“智慧婺源”建设,全面开展古村落、古建筑调查工作,对全县所有古民居、古树名木、古亭、古桥、古驿道等进行三维影像数据采集,用现代化手段为古村落、古建筑保护提供技术依据。同时,在文物修复上,对古村落、古建筑保护规划细化到每一个地段、每一幢古建、每一个建筑构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明清徽派建筑进行修缮。去年以来,先后投资近2000万元,维修(修复)古建筑113栋。

说到婺源保护古村落,不得不提的就是婺源县江湾镇篁岭村。在篁岭村,一座座古建筑层层叠叠坐落在半山腰,每座房子屋顶的晒台上摆着装满辣椒、玉米等各色农作物的晒匾。步入景区,举目环视,这种独特的梯云村落把人带入“世外桃源”。景区内,村民们正开展民俗活动,与游客分享当地特色的美食小吃、人文风情。篁岭景区董事长吴向阳称,篁岭古村通过社会资本介入,以婺源特有的古村产权收购、搬迁安置及古民居异地搬迁保护等方式,收集整理特色村落及荒废的民居院落,在保留和维护传统空间肌理与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彻底对古村进行内涵挖掘、文化灌注,将整个古村落改造成为旅游区和精品度假区,实现乡村遗产空间的功能再造,盘活乡村的遗弃资源,同时也赋予了传统村落精致内涵,促进了古村资源有效利用延续与传承。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莅临篁岭调研后表示,“篁岭模式”是一种创新,它不光注重古宅的修缮维护,还注重保留古村的文化民俗,经验做法值得向全国推广。

羊年伊始,婺源县又传来一个喜讯,婺源将通过引进有经济实力又对历史建筑感兴趣的民间人士(企业)“认养”古建筑,对古建筑进行投资修复,在保证古建筑原貌的前提下,通过发展乡村休闲游、体验游、农家乐等,变“包袱”为财富,为古建筑保护铺设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

共享生态红利 婺源居民储蓄率全省靠前

一说到婺源,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国最美乡村、江岭油菜花、篁岭晒秋、鸳鸯戏水.....这些与旅游相关的词语,早已深入人心。但作为一个负责旅游口线的记者,对婺源印象最深的却是几组数据。根据婺源县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2014年,该县大小宾馆达200多家,旅游从业人员近8万人。2014年,该县接待游客1283万人次、门票收入3.1亿元、综合收入65亿元。

2014年,随着篁岭、五龙源漂流、严田古樟园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使得婺源拥有精品景区20多个,其中国家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0个,是全国拥有A级景区最多的县,婺源旅游已经驶上了“快车道”。与此同时,倾力保护生态的婺源人也已经尝到了“生态红利”所带来的“甜头”。

“整个婺源的常住人口大概就是36万人左右,8万人做旅游,那就是说5个婺源人中就有1个人从事旅游。一年接待游客1283万人次,平均下来一天就有3.5万人次来婺源旅游。”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占斌告诉记者,在婺源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作为人口数以及GDP总量相对较小,婺源在上饶的排名相对靠后,但是婺源县的居民储蓄率在整个上饶却是最高的,在全省也排名靠前。

“目前,婺源有8万多人从事农家乐、导游、交通运输等旅游相关产业,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9.3%,对县域GDP的贡献居全省首位。”黄细嘉表示,在他知道的事例中,婺源县李坑村民邱五权就算得上一个缩影,邱五权瞄准“农家游”发展势头,开办了一家饭庄,到现在,每年光上交税收就有十多万元。

文章来源:http://travel.72177.com/2015/0309/193141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