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旅游旅行 旅游资讯

争抢中国"财神爷" 中国游客全世界"扫货"购买力惊人

2015年02月04日 11:32

原标题:争抢中国"财神爷" 中国游客全世界"扫货"海外购买力惊人

全世界“扫货” 中国游客海外购买力惊人

点睛语——

进入巴黎市中心的“巴黎春天”或“老佛爷”,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仍在国内大型百货公司购物的错觉:中国同胞的亲切面孔随处可见,流利的汉语“欢迎光临”时时在耳边响起。

置身日本大型电器商店,中国导购总在不经意间出现,在解决所有疑问的同时提醒你,用银联卡付款有额外折扣。在韩国明洞,“欢迎您来访”的汉字横幅高高挂起,给中国人宾至如归的温暖。

自2012年以来,中国已经超过美国和德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旅游消费国。全世界都在惊叹中国游客的购买力,都在为了中国游客的消费而作出种种改变,费尽心思地迎合众多来自中国的、消费力最强的“财神爷”。

概况

超美德成第一旅游消费国

中国游客已经向世界证明了自己的消费能力。联合国的统计显示,早在2012年,中国海外旅游消费总额达1020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德等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际旅游消费国。接下来的两年,中国人稳坐第一的宝座。

记者调查发现,中国游客的消费能力在许多国家均有体现。据各国当地旅游协会统计,在美国,中国游客每次出行约消费6000美元;在英国达到1600英镑;在德国则是2500欧元,几乎是其他国家游客的3倍。

中国旅行团前往英国比斯特购物村。(刘丽娜 摄)

扫描 购物村成“中国村”

购买奢侈品仍然是中国人到发达国家旅游的一大主题。在比斯特购物村走一圈,记者发现,在一线国际大牌折扣店里血拼的顾客,一半以上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游客的到来已经让这个位于伦敦郊区的购物中心几乎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村”。“这里没有哪个商家不喜欢中国人,因为中国人出手特别大方。今天早上我就接待了一位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他买了二十几个钱包,花了近八千镑,说是要给下属发年终奖品。”巴宝莉折扣店导购陈先生说。

在比斯特购物村的退税中心,为退税大排长龙的几乎都是中国面孔,连在现场维护秩序的也是一个中国留学生。

在法国番禺富善社社长方显秋的眼中,国内部分游客在法国购物是出了名的豪气。“我曾经陪好几个团的国内朋友购物,其中一个团人均消费5万欧元,有时一人就花费十多万欧元。”她说。

对此,马来西亚驻广州总领事木山利先生深有同感:“我记得在过去,马来西亚人一谈到日本游客都说‘哦,他们很有钱’。现在我们谈到中国游客也有同样的感叹。”

澳大利亚商家摆放显著的“银联”标识。(陈忧子 摄)

改变 购物从“纪念”到“体验”

在悉尼经营绵羊奶和羊毛毯商店的店主Alex称,广东游客曾经消费第一的地位逐渐让位给了江浙沪的游客,这背后是老广们的消费观念日趋理性。中国人人情大过天,老广以前多给亲朋好友带纪念品,带有炫耀和发放战利品的性质,现在多数人都是在详细了解产品的质量和用法之后,再根据自己的需求购买。

“中国游客已经是专业的买家了,我们的生意也不好做了,哈哈。”在布里斯班郊区小镇牛津上经营天然opal澳泊宝石纪念品商店的店员尼克说,由于澳泊宝石比较贵重,中国游客几乎只看不买。“宝石很贵,我又不懂,没有专业的了解,还是不要买。”广州游客张女士解释说。拒当水鱼的中国游客还会格外留意中国制造,“千里迢迢带made in China礼物回去,怎么好意思送出手。”张女士补充说。

在英国曼彻斯特的老特拉福德球场纪念商店,两位中国年轻游客身上也体现了国人购物从“纪念”到“体验”的转变。两名年轻人因为热爱足球而参加了旅行社专门面向球迷的高端定制团(类似的定制团以英国为例,6~12天的行程价格约3万人民币,除其他观光活动以外,球迷可以选择到伦敦、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城市观看英超、英足总杯、欧冠联赛的任一场比赛),他们买下了从头到脚的装备,球衣、球裤、球袜、鞋子、帽子、围巾等一应俱全,仅一件球衣就花费近100英镑。他们告诉记者:“购买这些绝不仅仅是为了当纪念品,而是一种对足球的热爱与体验。”

“出国变得很容易,购物日趋便利,大家因此越来越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从前一味地从众抢购纪念品,会买来一堆自己不需要的东西,现在大家考虑得更多的是从购物中获得什么不同的旅行体验。”南湖国旅的一名导游如是说。

英国购物商场打出“新年快乐”的节日祝福。(刘丽娜 摄)

外国优先考虑“便利中国游客”

人数众多、购买力强大,使得中国游客成为全球旅游市场“争抢”的“香饽饽”。为吸引和留住中国游客,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零售业已在摩拳擦掌,使出浑身解数。

便利1.调整开店时间

在法国,星期天工人不上班、商店不营业的传统已有100多年历史。然而,中国游客的超强购买力让法国人重新思考周日营业的问题。2014年12月10日,法国经济部长马克隆向国会提交了一个法案,其中一条建议是解除周日购物限令,以便中国游客购物。法国总理瓦尔斯对此表示支持,他说,“不希望数百万名前往巴黎的旅客,尤其是中国旅客于星期天离开巴黎前往伦敦购物”。伦敦的哈罗德百货周六、周日照常营业,中国人最爱去的比斯特购物村周末还延长到晚上8时才关门。

在日本,以前商场在晚上8:30左右就进入打烊时间,但现在东京等地的一部分店铺甚至实现了24小时营业,让中国游客们可以白天观光、晚上购物两不误。

便利2.营造中国气氛

巴黎著名的“老佛爷”百货公司成立了中国部,每年春节期间,商场里里外外打扮得“红红火火”,专为中国游客增开服务窗口。美国著名的梅西百货为了迎接中国顾客,曾在春节期间破天荒地进行舞龙舞狮表演,如今这已成为梅西百货春节的保留节目。

除用中国元素吸引中国人外,各国商场还向中国人推出专属折扣。在英国比斯特购物村,记者拿到了中国旅游团专属的VIP卡,购买正价物品可以享受9折优惠。刚走进英国希斯罗国际机场,记者就收到了一个印着“新年快乐”的红包,里面放着两张用中文书写的免税店打折券。

便利3.刷银联卡可打折

不管是在时尚浪漫之都纽约、巴黎,还是在东方神秘古国尼泊尔,手持一张银联卡,几乎可以在街上任何一台ATM机上提款。除了提款功能之外,在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银联卡的刷卡功能已经完胜万事达和Visa等国际卡组织,成为排名第一的外国银行卡品牌。

在欧美国家,银联卡能在八成以上商户消费,几乎涵盖所有游客购物目的地。记者观察到,除了购物地点,一些景点的礼品购物中心也可以使用银联卡。像英国牛津大学附近的商店就在门口打出“银联”的广告牌。营业员告诉记者,“到牛津的中国游客很多,他们都想带些有牛津标志的纪念品回去,有些客人买很多,用现金支付没有刷银联卡方便。”

在日韩,银联卡更是异常受欢迎,不少商家都打出“欢迎使用银联卡”的中文横幅:免除所有货币转换费,额外打9.5折或发放等额购物优惠券——银联卡已无异于一张“打折卡”。而在越南僻静的海边小城市芽庄,超市里甚至有专门的银联卡通道。

便利4.全程中文导购

各国百货商场、机场免税店、电器商城、化妆专柜随处可见可以说流利中文的导购和中文指示牌。

在英国比斯特购物村,某本土品牌折扣店在比斯特购物村里最受中国人欢迎。每个周末,该店有数十名全职、兼职导购为客人服务,其中就包括近10名中国导购。除了巴宝莉、古奇等国人熟悉的一线品牌有中国导购外,国人不熟悉的中档国际品牌折扣店里也有中文服务。杭州人小萧在Coccinelle折扣店工作,她告诉记者:“因为中国客人太多了,比斯特几乎每家品牌店都至少有一名会讲中文的导购。”

上月刚从韩国旅游回来的赵小姐也告诉记者:“我单身出行,不懂韩语,英语也不溜,但在韩国购物几无障碍。”在首尔最繁华的明洞乐天免税总店,每层楼都有汉语翻译。此外,在小吃广场、酒店,甚至著名的烤肉店,也专门配有会说汉语的员工。

便利5.代客送货、提前网购

为了方便中国人购物,英国比斯特购物村许多商家推出了支付宝退税服务。告知店员支付宝账号,店员就会为顾客准备适用于支付宝的退税单。“支付宝退税无需手续费,还直接人民币到账。”使用过该服务的游客王小姐说。

此外,不少游客“血拼”完不想拎着大包小包回酒店,而是想去其他地方继续购物或观光,于是,代客送货的服务便应运而生。巴黎的百货商场大多都提供送货至市内酒店的服务;如果达到一定金额,夏威夷和关岛的DFS免税店更会派专车接送客人;芝加哥的奥特莱斯也可以帮游客托运到机场;韩国东大门的商户甚至提供国际快递服务。

随着在线购物越来越流行,为了节省游客的购物时间,很多免税商店都开通了网上直购、当地提货的服务。不少中国游客在去目的国之前,就已经在官网上下单买好,到达当地或机场就能提货回国。

服务细致的日本商家更是贴心——百货公司高岛屋在旗舰店设置中国游客专用休息室,提供免费饮料;西武百货首次在各楼层设置“欢迎光临”购物角,为中国游客进行“私人订制”;堂吉诃德在所有店铺覆盖免费WIFI,让喜欢随时上网的中国游客第一时间与国内的亲朋好友分享。(记者王希怡、李明波、赵海建、蒋林、刘汉振、邢磊参与调查采访)

驻穗领事点评 中国出境游刚起步

世界各地特别是东南亚的中国游客潮,很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本游客潮,这也说明中国正在兴起旅游热,如今中国游客的消费力很强。从长远看,中国游客出国游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同的文化风俗自然产生行为的差异和沟通的误解。比如说,马来西亚人说话声音小,而中国人说话声音相对较大。我相信再过几年,随着更多中国游客“走出去”,中国游客形象会得到改变。对马来西亚来说,众多的华人社区与中国游客还是不一样,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文化中学习。(记者 王希怡、蒋林)

可提升对印度的探索

印度驻广州总领事 高志远

到印度的中国游客近年来开始增加,目前每年约有20万中国游客前往印度。数据显示,中国游客在印度停留的平均时间只有4天,对印度的深入了解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中国游客赴印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很多中国游客赴印沉淀自我,寻求心灵自由。从政府层面来说,2015年是“中国访问印度年”,2016年是“印度访问中国年”,通过访问和旅游加深民间信任的空间巨大。(记者 温俊华、陈周)

赴韩主力是年轻女性

韩国旅游发展局广州办事处局长 郭尚燮

10年前,中国游客多为40岁左右的中年男性,带着家属到韩国旅游,他们是中国先富起来的一批人。如今,数据显示,喜欢到韩国旅游的中国游客以来自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居多(60%~70%),而且80%左右为年轻女性。中国的年轻女性追求韩流时尚,前往韩国购物,探寻电视剧文化,购买美容产品等。(记者 温俊华、郑佳文)

南湖国旅“金导”点评

主持:罗彪 从业10年

参与对话:谭春勇、彭昊、黄卓研、谭建发

入乡随俗最关键 旅行是“再教育过程”

选择自由行的中国游客,一般都是有经验的旅游者,他们会提前了解文化差异;而参团游客往往是旅游上的“菜鸟”,确实较易出现不文明的行为。当然,团队游也有优势,更容易产生集体荣誉感,整个团队会觉得自己代表的是中国人的整体形象。

对于如何遵守旅游目的国的文化习俗, 我们有自己的小诀窍:首先就是反复灌输“入乡随俗”,至少要充分了解当地的文化风俗。“游团宣导会”则是必然一环。出境游之前,我们会开一个详细的说明会,介绍当地风俗和注意事项。而当问题出现后,尊重或照顾游客面子的劝阻则最有效。由于我们中国人好面子,不能当面让客人下不来台。比如,有游客大声喧嚣,把他拉到一边,悄悄告知、温和委婉,自然不会有抵触。

除了旅游团的提醒,媒体报道、公益广告也对游客有引导作用,这些都有利于防止游客和当地人发生冲突。比如,之前有中国游客在埃及文物上刻名字,媒体曝光后受到广泛批评,如此一来其他中国游客再到埃及,估计就不会重蹈覆辙。

出国旅行,也是一个“再教育的过程”。随着国人出国机会的增加,很多人会注意自身的问题,比如为何他国的街道那么干净。通过自省,中国游客的行为举止自然提升,整体表现出来的素质也会日趋文明。(特派澳大利亚记者 陈周 整理)

文章来源:http://travel.72177.com/2015/0204/19247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