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教之家 科教动态
清华附中上地学校举行纪念老舍诞辰115周年活动
2015年01月30日 17:01舒济女士给“我读老舍”青少年文学奖获奖同学颁奖
清华附中王殿军校长王殿军和《东方少年》杂志社王庆杰社长给“我读老舍”青少年文学奖同学颁奖
中新网1月30日电 清华附中上地学校29日在教学楼三层报告厅举行了纪念老舍诞辰115周年暨“感悟老舍,走进北京”老舍与北京文化交流会活动。该活动是自2014年以来的系列纪念活动之一。
老舍先生的大女儿舒济女士,清华附中、清华附中上地学校王殿军校长,老舍文艺基金会王庆泉秘书长,北京老舍纪念馆王红英馆长,《东方少年》杂志社王庆杰社长,北京曲剧团孙东兴团长,北京晚报记者、著名作家刘一达先生,海淀区教委基教一科王振惠副科长,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课程中心李辉老师,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员周曼云老师,清华附中副校长、清华附中上地学校执行校长辛颖老师,台湾中华文化研究会、我校老舍戏剧社师生以及全体教职工参加了此次交流活动。
清华附中王殿军校长发表大会致辞。王校长首先谈了老舍的文化意义,然后谈到了北京文化的保存,最后对青少年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更好的传承中国文化。
清华附中上地学校老舍戏剧社社长初二(1)班邬听同学在发言中说,老舍先生用北京口语词汇表现北京人平凡的生活,通俗、晓畅,是了不起的语文大师。他还跟大家分享了自己因排练北京曲剧《四世同堂》而对老舍文学作品的深入体会和理解。
叶春芳老师和执行校长辛颖分别介绍了《四世同堂》曲剧课程和《走进胡同,回味京韵》校本课程。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的代表剧作,参加表演的孩子,一方面能从剧中体验到:1.大家族里,遵循长幼有序的伦理是大家和谐共处的根本;2.做一个有骨气的人,才会有好的前途;3.面临危难时,人性是复杂和变化的,如何把握好自己等等。另一方面,可以收获老北京胡同里四合院的生活感受。《四世同堂》曲剧排练让同学们真切体会到台上是戏非戏,台下非戏是戏的生活哲理。
《走进胡同 回味京韵》课程旨在引领孩子们走入北京的胡同,在穿行中了解与胡同相关的历史与人文知识,养成保护北京胡同就是爱护自己家园的品质。了解北京除了皇家文化,就是胡同为代表的百姓文化、市井文化的特点。“走进胡同 回味京韵”课题适合学生现实生活和发展的需要,引导孩子们关注社会,充分走到社会生活中去学习、去实践,其间还能培育孩子们关注环境的意识、滋养文化遗产保护的情怀。
北京晚报记者,著名作家刘一达先生讲述了老舍与北京文化艺术的渊源。大会还进行了“我读老舍”青少年文学奖颁奖仪式。
老舍先生的大女儿舒济女士也来到现场做报告。老舍先生在《想北平》一文中深情地写道:你问我喜欢北京的什么我说不出来,也许是玉泉山的倒影也许是什刹海雨后的一只蜻蜓,我就是说不出来。老舍倾情于生死相依的北京,北京也以不变的真诚深情呼唤着他——从上世纪直到今天。
读老舍先生的书,心中似乎压着沉厚的石头。因老舍先生是带着思虑深沉的心去创作,洗尽铅华。如同北京市井里的胡同,年岁侵蚀不了巷内巷外多年不会变更的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树影婆娑下,几代人聚成一桌,香茶,旧友,膝头儿孙……京片子的絮叨,听来,亲切至极。老舍先生的文字最有此番风土人情的滋味,若说沈从文把凤凰古城写得盈盈动人,那么老舍便把北平写得璀璨出色。书中只言片语,立即让人犹如置身当年市井。
老舍的笔、老舍的纸、老舍的精神和躯体都已融入了北京一条条小胡同和一座座大杂院中。每每翻开他的著作,人们就好像推开了北京这座都城那一扇扇大大小小的门扉,与北京相关的大事小情都会不期而至,引你观览,令你惊叹,发你顿悟,启你常思!
责任编辑:wb001
文章来源:http://edu.72177.com/2015/0130/192275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