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之路 健康资讯
流感季急诊室:医生不敢多喝水 一个班次连续10小时
2015年01月09日 16:56急诊室的医生护士,日复一日,忙忙碌碌 摄影/本报记者 王晓溪
导读:新年前的最后一个周日,如果说和往常有什么不同,就是最近感冒发烧的病患特别多。根据流感监测数据及预警分析,进入2014年12月,北京流感病毒活跃度显著增高了,这意味着流行起始周较上个流行季已经提前到来。急诊医生,日复一日,在接诊区里忙忙碌碌,而在这背后,是白衣天使们那一份真诚的坚守。北京青年报记者近日两度夜访亦庄同仁医院急诊室,为您记录下一幕幕感人的场景。
第一幕
耐心对患者解释“为何不打点滴”
2014年12月28日下午5点,亦庄同仁医院一楼最靠近大门口的敞开式的急诊接诊区,仅有的几张候诊椅早就座无虚席,络绎不绝的病人加上陪诊的亲友,不到20平方米的空间转身都难。
急诊内科已经挂出了第118号,候诊区至少还有十几位病人。与此同时,还有好几位正在挂号处排队。
当班医生王建的“工位”临窗,但他全然不觉窗外渐暗的天色。来来往往的人们穿着棉服毛衣,王建的白大褂里却仅仅套了一件单衣,他始终被火急火燎的病人包围着。候诊区不少人全副武装,口罩严严实实只露出眼睛,王建也戴着口罩,但他做医嘱时不得已也会摘下来,因为环境太嘈杂了,有些老年病患的听力实在不那么灵光……
第113号是一位中年妇女,丈夫陪着来的。王建接过化验报告,还未开口,女病人就央求道:“您给我吊瓶吧,还是吊瓶见效快。”“别着急,您这是病毒感冒,不用输液。”“那给我开头孢吧。”“头孢是对付炎症的,不对您的感冒路子……”他一边耐心地解释着化验报告,一边写完了处方。
第114号是坐在轮椅上的老太太,被女儿推着来复诊。看到老人行动不便,王建赶紧起身从桌子后边走出来。“感觉好些了吗?”他一边问候老人,一边俯下身去,给老太太听诊。旁边的病床上躺着一位喝高了的小伙子,陪同的朋友好像正在给什么人报平安,声音有点儿大,王建扭头看了一眼,没说什么,只是更专注地听诊。
第115号是一对母女,母亲的口音很重,自述病情怎么也说不清楚,女儿为妈妈翻译:“烧心得很,睡不着觉。”“这里疼吗?是这里吗?吐不吐酸水?”几个周折才听清了原来难受的是胃,而不是心脏。
轮到第116号又是一位坐轮椅的老人,王建再次起身走出工位。他先是用听诊器给老人检查,又摸摸老人的额头,问陪同老人来的儿子,“还发烧吗?”“还烧,下午试了表,三十六度七。”“哦,那不是发烧呀。过了37度才是发烧。”他叮嘱道:“如果老人觉得还是不舒服,明天再来做其他的检查。”
第117号是一对小夫妻,生病的是女孩,告诉医生发烧三天了,最高的时候到了39度,前天去航天总院,昨天去天坛医院,担心晚上再烧起来,今天又来同仁。看了化验报告,听了小夫妻的述说,医生没有写处方。“病毒感冒,发热退烧,总要有一个过程。你们要注意观察每天的体温最高值是不是向下走的?如果是就证明好转呢。多喝水,一定要多喝水!”……
第二幕
急诊医生不敢“多喝水”
“多喝水!”这是感冒季里除医嘱之外最常见的叮嘱,身为医生,他们知道多喝水的益处,但他们自己却时常忘记喝水。值班医生的工位上,一边是电脑,一边是连接电脑的打印机,通常都不放水杯,且不说病人多的时候根本没空儿喝水,就是有时间也不敢多喝。
“忙起来就怕上厕所,让候诊的病患等着,不合适。”急诊内科徐瑞明这样说。
采访徐瑞明是在1月3日凌晨1点半,后半夜的急诊室相对安静,除了接诊,他还要照应抢救室。当晚,除了抢救室配备的4张病床,临时在走廊里还增加了6张病床安顿需要留观的病患。
徐瑞明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这是一个难得的值班夜,“很少有这样的时候,我有空儿和您说这么长时间。”其实他所说的“长时间”不过三五分钟,短短的半个小时,他接诊了三四次,还要特别留意每一个留观的患者。
在徐瑞明的电脑里,北青报记者看到了值班人员的排班表。表上都是急诊医生们的“专业术语”:白主、白副、24小时、夜班……他解释说,以“白副”为例,一个班次连续10小时,其中包括半个小时吃饭时间。“吃饭必须轮流,急诊不能没医生。错过饭点儿,也是经常,无所谓。”据徐瑞明介绍,这个季节,感冒、咳嗽、哮喘以及心肺不适的病人特别多。
30岁的徐瑞明说话的语速比一般人快,习惯用短句,他说这都是平常工作中养成的节奏。听他说话带着明显的鼻音。“感冒了,上午还低烧。现在入组排班的8个急诊医生,有四五个带病,咽炎、喉炎、感冒。但一个萝卜一个坑,都扛着呢。”
问他在工作中是否遇到过“医患冲突”,徐瑞明平静地讲了一件他经历的事情。有一次他正要为一位胃部不适的患者写处方,突然被一位急症患者打断,送诊的患者情况异常危急,他立刻起身实施心肺复苏,抢救持续了十几二十分钟。不得已,先前的胃病患者被暂时搁在一边,并且抱怨医生为什么没有先来后到,怨气都撒到徐瑞明身上。对此,徐瑞明说:“怎么解释呀?!生死时刻,不是讲道理的时候。”
第三幕
一场紧急开颅手术
在这个看似波澜不惊的急诊室,生死时速不知在哪个时间就会突然降临。在同仁医院的官微上,有一则发表于2014年12月30日的新帖,讲述的就是发生在这个急诊室的真实故事。
2014年12月18日下午5点30分,急诊外科收治一名三岁男孩,父亲驾车带其外出,行驶途中撞上护栏,坐在副驾驶座位上的孩子被弹出的安全气囊击中头颈部,送医时男孩已昏迷,并伴有躁动、呕吐、左侧瞳孔散大、呼吸浅快等症状。
接诊的是急诊外科医生司晔巍,初步判断脑外伤、颅内血肿并发脑疝可能性较大,他在抢救的同时立刻安排术前相关准备。儿科、麻醉科、神经外科医生在接到会诊电话后第一时间赶到急诊科,一场联合抢救瞬间展开。短暂治疗后男孩生命体征稳定,在严密心电监测、相关抢救措施配套情况下急送放射科进行头颅CT,检查结果证实了之前的判断, “必须立刻手术,手术时间延迟意味着男孩死亡率增加数倍”。
仅用20分钟,剃头、备血、抽血化验等术前准备工作迅速完成,手术室及麻醉科亦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手术器械、麻醉药品等准备。手术在半小时后开始,因男孩年幼,体内循环血量少,男孩颅内大静脉窦撕裂,出血汹涌,神经外科主治医师赵尚峰迅速找到出血部位并予以明胶海绵压迫止血,手术历时2小时顺利结束,重伤的男孩术后平稳转送至重症监护室治疗,目前病情在逐渐好转。
这样惊心动魄的生死故事在急诊医生的职业生涯里并非每日出现,他们所作的,就是日复一日的守护,在生命遇到危急关头,挺身而出。文/本报记者 史玮
相关新闻
同仁医院亦庄院区扩建工程正式开工
本报讯(记者 刘洋)为方便亦庄开发区及周边地区居民就医需要,同仁医院亦庄新院区扩建工程日前正式开工。据急诊科主任曹秋梅介绍,目前同仁医院亦庄院区年急诊量已突破12万人次,而扩建工程中急诊科室将扩至4000平方米,将更好地满足广大患者的就诊需求。
曹秋梅表示,与同仁医院崇文门院区急诊科室主要接诊眼科、耳鼻喉科等科室的患者不同,亦庄院区急诊科接诊的患者病情则更为复杂,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等都成为接诊的“主力军”。“特别是急诊,患者来得多,来得急,病种也复杂,对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难度的要求”。
与高强度工作现状相对应,亦庄院区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平均年龄在30岁上下,“80后”医生已占据主流。尽管包括院前急救、发热门诊、内外科等在内,急诊科医护人员的队伍已逐渐发展至80余人,但在大多数时间,特别是当下的流感旺季,仍然面临着人手不足的现状。在发热门诊,一位医生值班的24小时里,最多要接诊130余个患者,平均数量也在七八十位患者左右。
亦庄地区企业数量多,大量的外地流动务工人员聚集在此,包括附近周边居民在内,以往看病经常要搭乘各种交通工具赶往城里,或前往大兴医院就诊。同仁医院亦庄分院成立后,伴随着亦庄线地铁的发展,包括方庄、通州、大兴等地区的不少居民也愿意来此就诊,医院的接诊量得到了迅速上升。
据医院统计,亦庄院区开业后,就诊量从2006年起有了大幅上升,2011年总门诊量达到57.3万人次,年住院病人1.9万人次,病床使用率已接近九成,凸显出“挂号难,看病难”的现象。因此,亦庄院区扩建工程迫在眉睫。
责任编辑:wb001
文章来源:http://health.72177.com/2015/0109/191483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