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旅游旅行 旅游资讯

借力高铁 成都平原欲“上位”西部“轴心”

2014年12月31日 14:44

原标题:借力高铁 成都平原欲“上位”西部“轴心”

12月20日,我国西部首条城际高速客运专线——成绵乐客专正式开行,标志我国西部自然禀赋最好、人口承载力最强、城镇化水平最高的成都平原经济区正式进入高铁时代。

在四川省今年6月印发的《成渝经济区成都城市群发展规划(2014-2020年)》中,作为国家“成渝经济区”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坐落在成都平原上,涵盖成都、德阳、绵阳、遂宁、乐山、雅安、眉山、资阳在内的“成都城市群”,被赋予了鲜明的西部“领头羊”定位。

“城市群”模式正在成为我国区域经济竞争和发展的“新常态”。成绵乐客专的开行,进一步缩小成都平原各城市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无疑为成都城市群一体化融合发展注入一剂强心针。但有分析认为,成都平原欲借高铁效应重构区域经济发展版图,仍需做好发展步调的内部协同和资源禀赋的“双向循环”。

高速客专串起城市发展“朋友圈”

“沿线人口3000万,GDP占全省51.4%,人均GDP为全省平均的1.88倍。”这是人们描述成绵乐客专时经常引用的数据。由于这条高铁途经成都、绵阳、德阳、眉山、乐山五城,沿线密布电子信息、科技、重工、农业深加工和旅游等四川经济拳头产业,串联起四川经济最为发达和最具活力的产业带,通车后便形成一个新的“1小时经济圈”。

“客专开通后,将给我们带来很大便利。”四川九州电子公司项目负责人陈家莉说,她长期在成都工作,但母公司四川九洲集团总部则在国家科技城绵阳,他和同事们往来成绵已是家常便饭。在她看来,高铁将对沿线高科技企业看到更加广阔的前景。

事实上,高新技术行业一直是成都和绵阳发展的重点,两地的优秀企业之间的合作正成为四川新兴产业发展的龙头。比如在大数据领域,IBM成都分公司就与绵阳市政府、长虹集团等合作在当地建立了国内首个大数据分析竞争力中心,力图通过资源整合和经验互补推动整个产业实现飞跃。

成绵乐开通,还打通了德阳会展业发展的“任督二脉”。本月初,第七届中国(德阳)国际中小企业交易会在德阳举办,其中外埠企业约占参展企业总数的70%。“作为一个三四线城市,这样一个国际化比例是一个新的突破。”德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董晓刚表示,“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的开通使得成都双流机场到德阳的耗时缩短一半,极大地提升了德阳发展会展经济的吸引力。”

据了解,在这之前,科博会、旅交会等国际性展会活动已先后在绵阳、乐山举办,并形成品牌效应。而随着成绵乐客专的开通,一个以成都为核心,辐射德阳、绵阳、乐山、眉山等沿线城市的四川会展经济圈正浮出水面。

绵阳江油市委副书记陈琦认为,成绵乐城际铁路贯穿于成都平原经济带,使沿线大中小城市串在一起,中小城市向成都、向更多的大城市接轨,为地区间经济实现互补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人才、物流、信息、技术交流等的加快将为成绵乐经济发展带来更多实惠。

“一体化”进程需规避三大问题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城市群”正在成为区域经济竞争的重要载体。此次五城高铁连通,为成都平原经济区在纵向上拉通了一条大动脉,为城市群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交通保障。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副院长刘继华表示,要把成都平原城市群建设成为一个生态环境良好、城镇分工有序、区域合作高效的西部地区典范,必须避免一些城市群已经出现的过于密集而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实际上,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在内的我国东中部地区的城市群建设已有数年,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系列问题值得后发的西部新兴城市群警惕。有关专家分析,成都平原“一体化”建设至少需要规避三大问题。

一是“一城独大”导致的“虹吸现象”。目前来看,成都平原城市群规模等级不连续、结构不完善的问题比较突出。2013年的GDP数据显示,成都为9109亿元,绵阳为1455亿元,德阳为1395亿元,乐山为1134.79亿元,眉山为860亿元。成都与周边城市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城市梯度明显断层。

同时,由于教育、卫生等各种优势资源在成都富集,人们本就会优先将成都选为工作生活地点。随着高速客专建成,周边城市的人才、资源可能会以更快速度向成都集聚,使成都给周边地区的经济造成“虹吸现象”,导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加剧。

二是“多点发展”导致的“无序竞争”。城市群建设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关键在于产业崛起。成都平原经济区从宏观意义上看是一个完整的经济体,但从微观看内部也有着不同城市的禀赋特点和功能定位。

如果不能按城市各自独特资源要素制定相应的专业化发展方向和区内分工布局,就有可能造成产业同构和投资趋同。经验显示,有的城市群一体化进程仅仅处于“浅表合作阶段”,甚至是“面和心不和”“明争暗斗”,其实就是地方保护主义和无序竞争,最终会导致资源低效配置和经济结构失衡。

三是“过度发展”导致的“生态恶化”。城市群通常集聚了更大规模的人口和经济活动,所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就更加突出。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环境污染问题是通病,如何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我国城市群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

近年来,成都平原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环境保护与城市群经济的矛盾出现了自东向西蔓延的趋势。“先污染、后治理”以及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的“过度发展”有可能成为成都城市群的紧箍咒。

城市群“双向循环”重构区域发展生态

四川在规划中显示了其对成都平原经济区寄予的厚望:到2020年,把成都城市群建设成为国家先进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国家自主创新试验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和西部内陆发展高地。

“但成都城市群面临着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分工形态等方面的重要挑战。”刘继华认为,未来成都城市群应构建一个良好的区域生态旅游格局、制定负面清单,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并通过构建成都和周围城市一体化的大都市圈来实现城市功能的有序分工。

有相关专家分析,推进成都平原城市群协调发展和环境友好型发展,必须要在成都和周边城市着力构建各类要素“双向循环”的发展格局。

一是逐步推进成都与周边城市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尤其是提升周边城市在教育、医疗、生活等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平等权利,打破人才、资金向成都一地单向流动的格局。成绵乐客专开通后,沿线城市一方面可以打“同城化”概念向外界引才,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中小城市宜居环境吸引“城际族”向周围扩散。

二是利用产业错位发展实现区域协同共进。从宏观上看,成都平原经济区要把产业发展放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高度去谋划,树立“转型才能更好发展、后发也要高点起步”的理念,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举例说,从城市功能区的分布上,成都就应该更多着眼于服务业。

从微观上看,应通过产业整合实现各城市间产业的错位发展,形成产业梯次,着力构建成都平原城市群之间产业在水平和垂直分工上的互补。有关部门应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做好成都平原城市群资源的整合与调配。

“有分有合、有山有水、有魂有魄。”博鳌亚洲论坛高级执行总监姚望在总结成都城市群发展的路径时认为,分工明确、产业协同、生态持续、留住底蕴是成都平原经济区突破成长为西部城市群发展典范必备的条件。

文章来源:http://travel.72177.com/2014/1231/191088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