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教之家 科教动态
评论:教学何以成了大学教师的“副业”
2014年12月25日 20:15“相信讲好一门课比写好一篇论文重要的人,今夜死去了。”四川大学教师周鼎的“自白书”在网上火了。周鼎表示,一直以为教师最重要的工作是上好课,但如今教学似乎成了“副业”,这让他非常失望,他将退出公选课教学,“不再自取其辱”。周鼎还在“自白书”中坦言,如今一所高校就是一座衙门,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是申报课题,“报账、报账,还是报账”。(12月24日《南方都市报》)
我曾在高校任教十多年,对周鼎的“自白”感同身受。高校长期以来“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不仅对热心教学工作的老师不公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深受其害,影响了国家的人才培养,说起来真是让人痛心疾首。
虽然各个高校无不强调教学的重要性,但更多只是停留在文件中、口头上。科研成果可以成为晋升职称、职位的筹码,甚至可以成为发家致富、扬名立万的资本,而一心扑在教学上,除了能赢得学生的好评外,几乎什么都得不到。于是,科研搞得好的老师神气十足、令人羡慕,书教得好的老师反倒显得“没本事”,被人瞧不起。周鼎所说的“自取其辱”,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高校何以“重科研、轻教学”?因为科研成果才被认为是学校的硬实力,是大学排名的重要指标,是校领导的重要政绩。相反,高校在“教书育人”方面做得如何,反倒无从评价因而显得不那么重要。
按说,高校重视科研也没什么错,可问题是,很多科研不过是徒有其名、瞎糊弄,既无理论创新又无实用价值,还充斥着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丑闻,整个科研过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报账、报账,结果除了耗费大量科研资金,就是留下一堆粗制滥造的论文。最近媒体报道称,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仅为1%,其中显然也有高校教师的一份“功劳”。
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导向之下,高校教师挖空心思搞课题、写论文,而教学势必沦为“副业”,致使高校“教书育人”的功能被削弱,高等教育质量大面积滑坡,学生们一晃几年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有些研究生甚至连导师的面都难得一见。进而,很多高校毕业生不能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难以找到像样的工作,甚至毕业即失业。可以说,高校“重科研、轻教学”,既是对学生、对教育不负责任,也是对社会、对国家不负责任。
这种倾向必须尽快改变,否则,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周鼎”感到灰心丧气,选择逃离。高校首先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教学,高校和教师都不能忘“本”。我们要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让重视教学从口号变成行动,让潜心于教学的教师不吃亏,让他们在赢得尊重的同时获得实惠。比如,教学工作量能否作为教师评审职称的依据?学生的评价能否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筹码?职称评审能否降低论文的权重,增加教学的权重?高校能不能对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开辟职称晋升的“绿色通道”?办法不是没有,关键是教育部门和高校管理层要转变观念,想方设法让高校“以学生为本”,而不是“以论文为本”。 ■浦江潮
责任编辑:wb001
文章来源:http://edu.72177.com/2014/1225/1908154.shtml